年亡羊補牢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亡羊補牢揠苗助長教學反思篇一
我和三b班的孩子一起將《亡羊補牢》這節課呈現在大家的面前,教學結束后,靜下心將授課的過程回顧了一遍又一遍,經過反思我收獲了以下幾點:
《亡羊補牢》是一則寓言,內容比較簡單,如何使學生一上課就有濃厚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呢?我根據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在導入時讓學生們去讀一則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孩子們通過文中的幾個字猜測到這則寓言是已經學過的《守株待兔》。在這里我順勢告訴了孩子們寓言的特點是篇幅短小,語言凝練,常常蘊深刻哲理于淺顯語言和生動故事中。我告訴孩子們這則寓言出自《戰國策》,引出了今天要學習的另一則寓言《亡羊補牢》。這樣的導入,不但激發了孩子們學習寓言故事的興趣,同時也推薦給孩子們《戰國策》這部國學經典。
在引出課題后,我鼓勵孩子們大膽地去質疑,讓他們去猜想為什么會“亡羊”。結合學生提的問題,引導學生去自主讀文。
學習詞語,理解字義,對于孩子們來說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我在這節課中采用了多種方式讓孩子們去理解字義。例如簡單的“則”的意思,我就讓孩子們直接回答,并加以表揚以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有的詞語比較有意思,我就為孩子們創設一個主動感悟自主選擇的機會,促成他們的個性發展。例如學習“窟窿”一詞時,我想如果由老師直接講出意思來,學生的印象就不會太深刻。于是我先讓孩子從部首“穴”了解“窟窿”就是洞。然后然給孩子們用手勢來表示“窟窿”,孩子們互相討論著,都在比劃著。這時一對孩子發生了爭執,男孩比劃了一個拳頭大小的洞,女孩不同意,比劃出了更大的洞。其他孩子面對這樣的狀況,都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我問孩子們:“大家為什么覺得洞有這么大呢?說說你的理由。”一個學生激動地站起來,說道:“他的洞太小了,狼不可能鉆進去,應該是這樣大的洞,因為狼得從這樣大的洞里鉆進去,最后才可以叼走羊啊!”整個過程,孩子們非常認真和執著。
通過他們的自感自悟,得出了本課的“窟窿”是能鉆得過一只狼和一只羊的大洞。當他們得到我的肯定后,臉上都露出了高興的笑容。多可愛的孩子!就這樣,枯燥的學習詞語,也變得精彩紛呈了!
這則寓言雖然短小,但是讀起來也特別有意思。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孩子們說出了亡羊和補牢的因果關系,我就讓他們練習用“因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為”來說話,體會漢語的特別之處。在指導朗讀方面,我注重讓孩子們先體會感悟,再朗讀。養羊人有兩次丟羊的經過。第一次他是滿不在乎,街坊勸說的話,他沒當回事;第二次他很后悔,覺得應該按照街坊說的去做,并立即動手將羊圈修補得結結實實。指導朗讀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養羊人對兩次丟羊的不同反應來練習朗讀。我先讓孩子們說說養羊人的心情,再讓孩子們自讀、分角色讀、比賽讀,通過反復地讀,達到理解寓言含義的目的。
孩子們通過學習都能明白這則寓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那如何讓他們印象更加深刻呢?我通過講述自己的一件牙疼及時醫治的事情給他們起了個頭,這下話匣子打開了,孩子們紛紛說出自己在生活中自己遇到的,聽到的,看到的這類“亡羊補牢”的事情。這樣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理解寓意的基礎上,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談感受,使學生真正受益。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課堂的最后,我總結了學習寓言故事的方法,希望孩子們能用這樣的學習方法自己去解讀更多的寓言故事,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
1、新課標指出:文本的內涵非常豐富,學生對文本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然而,準備這堂課的時間比較倉促,我僅僅解讀了文本的表面,沒有去挖掘出更深的東西。例如在后面的課堂中有位老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狼是怎么想的?我備課只備了自己看到的東西,而沒有進行深思。
2、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時間不充分。很多孩子為了完成課堂練習,沒有好好地去品讀課文。
3、課堂語言還不夠精煉,沒有放手讓孩子們去說,總覺得還是自己在引導著孩子上課。這幾點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學要注意和深思的。
亡羊補牢揠苗助長教學反思篇二
教學目標:
1.認讀“窟窿,叼、勸”4個生字,會寫“寓、則、窟窿、狼、叼”等9個生字。
2.聯系課文,聯系生活實際理解“窟窿、街坊、勸說”和課題“亡羊補牢”的意思。
3.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講述故事大意。
4.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板書“寓言”,學生齊讀,說一說什么是寓言。
2、讀課題《寓言兩則》,怎么理解“則”。
3、齊讀第一則寓言題目:亡羊補牢。
二、自讀課文,生字過關
1、自讀課文,提出自讀要求。
2、生詞過關:羊圈窟窿叼走勸說街坊后悔。
(1)小老師領讀,重點關注:窿、坊讀輕聲,多音字“圈”。
(2)去掉拼音,小組開火車過關。
(3)全班齊讀。
三、概括大意,總結寓意
能力遷移,運用學習《燕子專列》的方法,根據起因、經過、結果給課文分段,再圈一圈關鍵詞,加上自己的話概括課文大意。
1、起因:
2、經過:
(1)羊叼走了,誰來幫助他了?(街坊,指導朗讀,提醒輕聲)怎么幫助的?(勸說)
板書關鍵詞::“勸說”是怎樣勸說的?
ppt出示:“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哪個窟窿吧。”指生朗讀(有一點點著急,你比她更著急)齊讀。
ppt出示:“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他的意思是什么?你贊同他的說法嗎?(羊已經丟了,不用修羊圈了)補充板書“不聽”
(2)ppt出示第3、4自然段,關鍵字:“又叼走”
(3)用上因為所以把經過說清楚(因為不聽勸說,所以羊又被叼走了)
3、結果:
(1)結果是什么?關鍵詞1:“后悔”。
ppt出示“他很后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你能給他換個說法嗎?
出示:他很后悔,應該接受街坊的勸告。男女生讀,提問:這兩句話意思一樣嗎?
ppt出示紅字提醒“雙重否定句”“肯定句”。
師:把不字去掉,雙重否定句就變成了肯定句,句子的意思是一樣的
男女合作讀這兩句話,相同句型練習。
(2)填空:他很后悔,是因為。
接受勸告,他堵上了窟窿,羊也。
(3)關鍵詞:“堵上”關鍵詞:“沒丟”
(4)概括全文大意
4、理解“亡”、“牢”的意思
本來“亡”“牢”的意思是什么?那聯系課文,你知道他們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嗎?連起來說一說。
5、讀了這個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
揭示寓意
ppt出示:一個人有錯并不要緊,只要能及時糾正,就不算晚。
四、課后延伸
用同樣的方法讀寓言,再講給大人聽。
亡羊補牢揠苗助長教學反思篇三
亡羊補牢是一個成語故事。由于這則寓言較短,所以一課時完成。在設計教學時,我根據學習寓言的三個步驟來教學。首先是理解題意。我以文章題目為突破口,直奔重點。
“亡羊補牢”這個題目是對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課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脈絡。因此在教學中,我就以選擇“亡、補、牢”這幾個個字意思,讓學生讀課文。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要根據課文內容選擇字意,又為對下文的學習做好了鋪墊。然后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組內學習課文內容。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讀、引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法的讀、多層次的讀讓學生體會感悟,從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讓學生如臨其境。
在理解課文時,采用了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這句話時,就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此句的意思。接著引出養羊人的這種態度對不對?你作為他的朋友快勸勸他吧。讓學生發揮合理想象,自由表達。最后聯系實際理解寓言。在總結全文時,我沒有直接讓學生說讀了課文的感受,而是讓學生讀讀養羊人第一次丟羊后的言語,說說你對他的印象,再找他第二次丟羊后的行為,再讀你又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在對這個人的評價中,自然就總結了寓言的教育意義。為了讓學生能聯系實際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我讓學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亡羊補牢事件。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地去內學習。本課我是采用回答問題與朗讀指導及學習生字相結合的方式展開的。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學生朗讀水平,我設計了朗讀對話這一環節,讓學生切身體會對話的語氣,增強了合作精神。生字在最后做了短時呈現。以上是我認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
1、語言運用不恰當。有羅嗦現象,導致課堂延時。(還有不該自己講的東西自己講了)
2、由于時間關系沒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生活中亡羊補牢的例子。這是講課中的一個失誤。
3、沒有拓展延伸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
亡羊補牢揠苗助長教學反思篇四
《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較強,課文內容較簡單,對學生來說在把握內容上不會有什么困難。關鍵是要通過讀懂寓言的內容來理解寓言中所含著的意思。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主要設置了以下三大環節展開教學。首先是理解題意,初步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其次是深入學習課文,了解人物內心世界,啟發學生根據故事內容,簡要地說說寓意。最后聯系實際,理解寓意。最后,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學生中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全班的學習氣氛熱烈、積極。學生的興趣盎然,無論是同桌之間讀,還是跟老師合作讀,都能積極地配合,效果達到較好。在教學中,因為使用了多媒體教學,能更直觀、更形象地展示課文,因此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也比較明顯。
1、指導朗讀這一方面還有待提高。學生讀得時候,我應該多指導。
2、在學習完課文之后,讓學生聯系學習和生活實際說說類似于亡羊補牢的事情,學生說得較為膚淺,說明學生對寓意理解得不夠透徹。
3、粉筆字是老師必須做好的功課,我在這方面還有待加強,應該多練練粉筆字。在今后的教學中仍需繼續努力,多閱讀與語文教學有關的教學設計,從中汲取寶貴的教學經驗,以此來提高個人的語文素養。今后也要讓學生多把課文內容,多聯系自身或者生活中的各種事件,看看有什么相關聯的,從而從學中體會到知識和道理。
亡羊補牢揠苗助長教學反思篇五
亡羊補牢是一個成語故事。講的是一個養羊人丟了羊,開始不在意,后來羊又丟了,最后補好羊圈不再丟羊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出了差錯應該及時想辦法補救,免得再受損失。全文有3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寫的是從前有一個人養了許多羊,丟羊后,不聽鄰居勸告。第2自然段寫第二天又丟了一只羊,他后悔不聽鄰居的話,立刻把養圈修好,從此再沒有丟過羊。第三自然段寫的是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
這個成語故事的難點在于體會故事所說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學時,我抓住養羊人兩次態度的變化,通過各種形式的不同的反復閱讀,讓學生體會故事所說明的道理。在設計教學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識字是低年級段的教學重點,為了讓學生掌握生字,我多次在課堂上多次出現難讀的詞句,并且注意了學習的層次,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我首先讓學生帶著拼音讀,然后再去掉拼音讀;先讓學生讀詞,然后再讀句,最后再讀全文。有了這個層次,學生在每個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亡羊補牢”這個題目是對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課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脈絡。因此在教學中,我就以選擇“亡”這個字意思,讓學生讀課文。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要根據課文內容選擇字意,又為對下文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朗讀對學生理解課文有很大幫助,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了使用默讀,引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法的讀、多層次的讀讓學生體會感悟,從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讓學生如臨其境。
在理解課文時,采用了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理解。例如:在理解“趕快把羊圈修好吧!”這句話時,就采取了和“把羊圈修好吧!”進行對比,讓學生體會鄰居非常著急的心情。又如:在理解丟羊的真正原因時,就采取了按“當( )時候,我應該( )。”句式填空的方式,讓學生理解丟羊的真正原因是沒有修好羊圈。還采用了換詞和補充課外資料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
這節課雖然在教學設計上有很多考慮,但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教師在一些環節的處理上不夠靈活,例如“當( )時候,我應該( )。 ” 學生所回答的結果出乎了老師的意料,直接說出了當養羊人第一次丟羊后就應該把羊圈修好。此時我表揚學生后又按照自己的教學思路去走,不能表現出學生的回答好在哪里。如果此時讓學生將老師的答案和學生的答案進行對比,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里,會更容易加深學生對這個故事所說明道理的理解。再有,學完這個故事以后,如果讓學生全文品讀理解,會給學生一個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思想滲透。
亡羊補牢揠苗助長教學反思篇六
我們要學習什么知識。我微笑著回答:學習新課。他們臉上立刻洋溢著笑容,并向我耳邊回聲道:老師,我知道我們今天學習的是兩個寓言故事,我在家已經讀熟了。可有趣了,里面還告訴了我們深刻的道理。
叮鈴鈴……我們就這樣在談論中開始了第二節的課堂,孩子們上課的狀態高昂、激情,使我回蕩心間。在授課過程中,學生們了解了什么是寓言的知識,并在歡快的學習氣氛中大家的積極性,那真是厚積薄發呀!
我從課題入手,給學生設置懸念,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去學習這則寓言。我們引入眼簾的是闖生字關,令我欣慰的是學生們都能在不出示讀音的情況下,認讀這些生字,看來他們的預習功夫用心了。我通過齊讀————開火車讀————分組讀來加深學生的記憶。學生們認真學習的盡頭,使我開心。這節課進入課文朗讀時,學生們都能做到津津有味地去咀嚼文中的深刻道理。我首先讓學生們自由朗讀課文,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讀完課文,你想說什么,自由發揮。結果他們認為:養羊的人早就應該聽街坊的話,這樣就不會被狼叼走。但這個養羊人,最后后悔了沒早聽從街坊的勸告,心想還是趕緊把羊圈修好吧!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學生們通過自己的思考,分辨出應該做一個知錯就改,多聽取別人教導的道理。
通過自由朗讀課文,讓學生們去動腦思考問題,老師做補充、總結是課堂學習的必要環節。因為通過前四單元的學習、做試題,我發現里面的題型考察學生的思維想象題型較多。這在平常的上課中,要多善于指導、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實際情況設計一些想象發揮問題,從而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
通過課文我設計了這樣的幾個問題:一是那個養羊的人丟了幾次羊?二是他是怎樣做的?結果怎么樣?三是你認為養羊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四是生活中有類似“亡羊補牢”的例子嗎?試著說一說吧!從這幾個問題中升華對課文深刻道理的理解。學生們在前三個問題中,都能脫穎而出,唯獨在最后一個問題回答中有點難度,回答的不是多理想,以后是我們需要改進的地方。
總體而言,學生的聽課效果還是不錯的,不足的之處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亡羊補牢揠苗助長教學反思篇七
《亡羊補牢》是一個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故事情節簡單有趣,都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短小的故事之中,故事濃縮成了一個常用的成語,給人啟發與教育。
這個故事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羊后,街坊叫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認為羊已經丟了,不用修羊圈;第二天他又丟了羊,才后悔沒有聽街坊的勸告,于是趕快動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學目標
1、認識“亡、牢、則”等生字,會寫“亡、牢、鉆”等八個生字,會寫“亡羊補牢、勸告”等4個詞語。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亡羊補牢”這個成語的意思。
3、比較句子的不同,能體會詞語“趕緊”在句子中的作用。
一、導課(由“亡”字導入)
孩子們,上課之前呢,我們先來猜一猜這是什么字?出示“亡”指示字,黃色部分是一只手,但這不是一只普通的手,而是一個戰士的手。戰士手上拿著一個盾甲,準備干什么呢?(征戰)可敵軍太多,打不過敵軍,就要用手上的盾甲掩護自己逃離。在逃亡過程中,會丟失自己的國土,就是亡國,甚至連自己的生命也會丟失,就是死亡,這就是“亡”字。
我們再來看一個字(出示牢象形字)從前,有個人養了很多牛,他一個人看不過來呀,怎么辦呢?他圍了一個大大的欄圈,把牛都關在里面,這個字呢就是“牢”,就是關牲畜的欄圈,關犯人的地方就是“監牢”我們要把學習的知識記牢,就是“牢固”后來有了關犯人的監獄這層意思。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和這兩個字字有關的寓言故事《亡羊補牢》。
二、初讀課文,感知。
(標自然段,理解“亡羊”)
2、讀完課文,我們知道了“亡羊”的意思是(指名答:羊丟失了)
三、品讀課文,理解內容。
1、現在請大家自讀課文,想一想文中的養養人丟了幾次羊?為什么會丟羊呢?請用橫線劃出。
2、有些同學已經找到了,那你來說一說養羊人一共丟了幾次羊?(兩次)第一次丟羊的原因是什么?(指名回答,課件出示)板書:羊圈破了個窟窿。(板書,理解窟窿)
3、我們再來讀一讀第一次丟羊的原因。
過渡:養羊人第一次丟羊是因為羊圈破了,如果是你,你發現自己的羊圈破了個窟窿,你會怎么做?(修補羊圈)
4、那么文中的養羊人第一次丟了羊以后又是怎么做的呢?
師引讀:現在你們就是他的街坊,來勸勸他。街坊(著急、擔心、關心)地勸他說……(朗讀指導)
6、好心的街坊如此為他著急,給他想辦法,而養羊人的表現呢?誰來做養羊人讀一讀他的話。(指名讀)這個養羊人說的話是什么意思呢?你能將他的話換個說法嗎?(羊已經丟了,不用修羊圈了。)
這個養羊人,自己的養丟了,他傷心嗎?(傷心)他沉浸在自己丟羊的悲傷中,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窟窿的危害,還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我們一起來讀(體會養羊人意識不到不修羊圈帶來的危害,朗讀指導)
思辨:這個時候,養羊人如果修了羊圈,會怎么樣?不修羊圈會怎么樣?(生自由發言)
7、下面我們來分角色朗讀一下他和街坊的對話。
8、就因為他不聽街坊的勸告,沒有意識到窟窿的危害性,所以第二天早上——引讀(出示:他去放羊,發現羊又少了一只。)這是養羊人第幾次丟羊?從哪個字可以看出?(又)
9、那么兩次丟羊后,養羊人現在的心情怎么樣?用文中的一個詞來說(后悔),理解“后悔”,知道錯了后,他心里怎么想的呢?(心想:現在修還不晚)
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對比讀養羊人的做法,從“趕緊”一詞體會養羊人行動之迅速)
10、現在“窟窿”終于被結結實實地堵上了,羊再也沒有丟過了。此時,你想對這個養羊人說些什么呢?(生自由發言)
(生自由答,師歸納寓意)
像這樣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表達一個深刻的道理就是寓言故事,我們今天學習的《亡羊補牢》就是一個寓言故事。
四、聯系生活,體會寓意
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類似亡羊補牢的事,老師給大家舉兩個類似的事。(寫字姿勢、未完成作業……)
五、課堂總結
犯了錯誤并不可怕,只要我們能像《亡羊補牢》中的養羊人一樣,知錯就改,就不算晚。所以人們經常會說:“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亡羊補牢揠苗助長教學反思篇八
《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較強,課文內容較簡單,對學生來說在把握內容上不會有什么困難。關鍵是要通過讀懂寓言的內容來理解寓言中所含著的意思。
趣。果然,大家的學習興趣十分濃,有的復述故事,有的繪聲繪色地講故事,還有的登臺表演。最后幾分鐘,我又讓學生講一講自己最喜歡的寓言故事,為同學們展示自我提供了機會,也促使學生積極進行課外閱讀。
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學生中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全班的學習氣氛熱烈、積極。學生的興趣盎然,無論是課內朗讀還是小組合作表演,都能積極地配合,效果達到較好。在教學中,因為使用了多媒體教學,能更直觀、更形象地展示課文,因此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也比較明顯。
不足之處:學生有的不能認識到,有的學生犯的錯誤跟這個養羊人開始的錯誤是一樣的,因此在聯系實際環節,有的學生不能把學習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聯系出來說。今后要讓學生多把課文內容,多聯系自身或者生活中的各種事件,看看有什么相關聯的,從而從學中體會到知識和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