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著作讀后感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葉圣陶著作讀后感篇一
在這個暑假讀了《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感受很深。下面重點談談讀后“談語法修辭”這部分后的一些心得。
小學語文課堂上不講語法,就連最基本的主謂賓,介詞、代詞、語氣詞也是遇到了才說一說,那么語法涉及如此之少,是不是老師就可以不關心語法了呢?并非如此,老師平時說的話里就包含一種語言發展的自然規律,這就是語法。
學語法不一定要去上專門的語法課,人從一出生就在學語法了,小孩說“茶喝”,大人就告訴他,應該說“喝茶”。這就是在學語法了。葉圣陶先生是怎么理解“語法”“修辭”的呢?他這樣說道:“總起來說什么叫語法呢?語法就是教人如何把話說得對。什么叫修辭呢?修辭就是教人如何把話說得好。自覺地研究語法,說話就可以不出錯誤;自覺地研究修辭,就可以把話說得更好?!?/p>
在這節里,葉圣陶先生說:能夠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語文老師。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先要看一句跟一句怎樣聯系,再來看段,研究人家的文章,寫自己的文章,每句每段清楚了,意思就暢通了。如此說來,行文講話一定要有一條順暢的路徑,不要帶領別人東拐西拐,走進死胡同再走另一條,豈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氣息不暢通的文章讓人不知所云,浪費時間!落筆之前一定要清醒,圍繞中心寫,寫完了要修改,多讀幾遍,像我這思路不甚清晰的.人寫文章,那就需要把文章多捂捂,經常回頭來看,改來改去,文章就有了氣,有了魂,讀罷感覺酣暢淋漓是最好不過。
葉圣陶先生還講了怎樣鍛煉自己的語言,怎樣提高語言方面的修養。有兩點:首先要從思想上重視語言,我們的武器就是語言,用好武器就要用好語言,不得馬虎、隨意、粗制濫造。其次在日常工作中養成多揣摩,多研究,多修改的好習慣??礀|西留心,經常留心,就養成敏感??慈思业奈恼露嘌芯浚迷谑裁吹胤?,是用詞好還是修辭寫得妙,或者形象生動,栩栩如生?自己寫文章要多修改,把文章視若己出,珍惜每一次行文用筆的機會,珍惜了就認真了,認真了就思考了,思考了就會慢慢進步。
總的來說這一節我學到了語法和修辭是用好語言的基礎,語法是規則,就像交通規則。修辭是路邊的標志和指示,遵循規則,按照標志,才能在街上暢通無阻。修改文章就是鑄劍,鑄劍就要錘百煉,留下劍身,磨出劍鋒,如此,才能琴心劍膽,氣貫長虹!
葉圣陶著作讀后感篇二
寫作文一直是小學生頭疼不已的事情,記憶中自己也曾為寫作而大傷腦筋。如今,看著生活越來越豐富的孩子面對寫作依舊一籌莫展,不覺有點奇怪,但是看了《葉圣陶叫你寫作文》一書,茅塞頓開!
一、指導學生廣泛閱讀課外書籍,積累書本上的知識。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我把博覽與精讀科學地結合起來,博覽就是讓學生廣泛涉獵一些精彩而有意義的故事、趣聞,先進人物的事跡,古今佳話,名言警句等,并要求他們寫摘要或做成剪報,把需要保存的資料分門別類地積累起來,以便作文時隨時查閱,精讀就是要求學生對一些優秀的文章或名篇,要細讀,潛心揣摸,體會別人是怎樣圍繞中心合理地安排材料,布局謀篇的,對于其中好的章節、句段,特別是細節描寫,心理描寫等要重點讀,甚至熟記于心,我還要求學生在閱讀時要勤動手,多寫讀書筆記,這樣,學生書讀多了,從中涉取了更多的知識,還開闊了眼界,豐富了語言,也學到了他人的一些寫作技巧,寫作時,學生自然覺得思路開闊,得心應手。
二、指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我們知道,只有積累了豐富的寫作材料,才能為文章的內容提供取之不竭的源泉,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要寫好作文,僅僅靠書本上的知識積累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還是生活的積累。新大綱對中年級就提出了這樣的寫作要求:"留心周圍的事物,養成勤于觀察思考和樂于動筆的習慣。"因此,作文教學中,我很注重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如校園內甘為人梯、嘔心瀝血的教師和那許許多多勤奮好學、勇于攀登、聰明活潑的學生;校園外,那些戰斗在各行各業不辭辛勞、樂于奉獻的叔叔阿姨,以及各種各樣紛繁復雜的事件,還有日月山川、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等,都可以從一定的角度,以一定的方式攝入我們的腦海,成為編織文章的素材。每次作文前,我都要根據本次作文的需要,要么讓學生先去生活中觀察,要么引導學生到實踐中去體會,要么打開他們記憶的閘門,去回憶,追尋過去的往事。時,先引導他們說,再指導他們寫。這樣,就解決了學生作文空洞無物的問題。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的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學生作文難的問題,結合作文教學,我不僅組織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班隊活動,還借科技課、勞動課,結合其它科的教學,指導學生做小制作,小實驗或其它實踐活動。每次活動前要求學生留心觀察,活動中,我還給學生作適當的觀察指導,活動后,讓學生把印象最深,自己覺得最精彩,最有趣的寫下來。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還激發了學生寫作的興趣。
后寫出的文章不僅有內容,而且真實感人,生動有趣,
葉圣陶著作讀后感篇三
“待人厚,律己嚴”是我讀《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之后最大的感悟,從中也能感受到葉圣陶先生偉大的人格和品德的過人之處。
張中行先生在《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中,主要從“待人厚,律己嚴”兩個方面表現葉圣陶先生偉大的人格,用一個過渡句“以上說待人厚,是葉圣陶先生為人的寬的一面。他還有嚴的一面,是律己”把文章分為前后兩個方面。
文章先總說介紹葉圣陶先生品德過人之處,“葉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所以確是人之師表?!?/p>
然后講述葉圣陶先生待人厚的方面,選擇生活小事,修潤文章,恭送客人,真誠復信等三件生活小事,表現了葉圣陶先生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性格特點,從而表現了葉老待人厚的美好品德。
接著講述葉圣陶先生律己嚴的方面,從葉圣陶先生寫文章用寫話風格,文風方面重視簡潔,重視語文力求完美等三方面講述,表現了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嚴于律己,身體力行的作風。
葉圣陶先生終身致力于出版及語文的教學,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家及出版人。他是五四運動首個文學研究會的創立人之一。他的座右銘“文學為人生”很有名。
葉圣陶先生的.偉大人格感染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而他的“待人厚,律己嚴”又將影響著中國的下一代。
從本文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待人厚”的魅力,對別人無所求,尊重別人,平易近人的性格決定著葉圣陶先生為人處世,體現了一代教育家的精神風貌。在葉圣陶先生病重期間,對別人仍然是畢恭畢敬的態度,深深地感動著激勵著我。而在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人很難做到“待人厚”,卻習慣性的是“待己厚”。“待己厚”決定著一些人的處事方式,從而影響了對人對事的態度,使人際關系緊張,使自己捉襟見肘,從而形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從而影響了自己的成就。
葉圣陶先生更可貴的品質就是“律己嚴”,在寫作方面,在語文教學方面,在文風方面都對自己嚴格要求,絕不追求朦朧的風格,讓自己的文章讀起來就像寫話,讓人聽得懂,這也是對讀者的尊重?!捌揭鬃匀唬r明簡潔,細致懇切,念,順口,聽,悅耳”,這是葉圣陶先生寫話的風格。也是對自己最高的要求。而生活中有很多人,寫文章拖拖沓沓,拖泥帶水,云里霧里的,讓人摸不著頭腦,反而是越讀不懂的文章水平越高。讀不懂則是對讀者的不負責任,讀不懂則是對自己要求不嚴。與葉圣陶先生的性格有點大相徑庭,南轅北轍了。
讀過本文,掩面深思,更讓我悟到了葉圣陶先生偉大的人格和品德的過人之處,就讓我以“躬行君子,又能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所以確是人之師表”來嚴格要求自己,爭取做一個“待人厚,律己嚴”的合格老師,在為師的路上慢慢求索。
葉圣陶著作讀后感篇四
寫作文一直是小學生頭疼不已的事情,記憶中自己也曾為寫作而大傷腦筋。如今,看著生活越來越豐富的孩子面對寫作依舊一籌莫展,不覺有點奇怪,但是看了《葉圣陶叫你寫作文》一書,茅塞頓開!
一、指導學生廣泛閱讀課外書籍,積累書本上的知識。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我把博覽與精讀科學地結合起來,博覽就是讓學生廣泛涉獵一些精彩而有意義的故事、趣聞,先進人物的事跡,古今佳話,名言警句等,并要求他們寫摘要或做成剪報,把需要保存的資料分門別類地積累起來,以便作文時隨時查閱,精讀就是要求學生對一些優秀的文章或名篇,要細讀,潛心揣摸,體會別人是怎樣圍繞中心合理地安排材料,布局謀篇的,對于其中好的章節、句段,特別是細節描寫,心理描寫等要重點讀,甚至熟記于心,我還要求學生在閱讀時要勤動手,多寫讀書筆記,這樣,學生書讀多了,從中涉取了更多的知識,還開闊了眼界,豐富了語言,也學到了他人的一些寫作技巧,寫作時,學生自然覺得思路開闊,得心應手。
二、指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我們知道,只有積累了豐富的寫作材料,才能為文章的內容提供取之不竭的源泉,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要寫好作文,僅僅靠書本上的知識積累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還是生活的積累。新大綱對中年級就提出了這樣的寫作要求:"留心周圍的事物,養成勤于觀察思考和樂于動筆的習慣。"因此,作文教學中,我很注重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如校園內甘為人梯、嘔心瀝血的教師和那許許多多勤奮好學、勇于攀登、聰明活潑的學生;校園外,那些戰斗在各行各業不辭辛勞、樂于奉獻的叔叔阿姨,以及各種各樣紛繁復雜的事件,還有日月山川、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等,都可以從一定的角度,以一定的方式攝入我們的腦海,成為編織文章的素材。每次作文前,我都要根據本次作文的需要,要么讓學生先去生活中觀察,要么引導學生到實踐中去體會,要么打開他們記憶的閘門,去回憶,追尋過去的往事。時,先引導他們說,再指導他們寫。這樣,就解決了學生作文空洞無物的問題。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的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學生作文難的問題,結合作文教學,我不僅組織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班隊活動,還借科技課、勞動課,結合其它科的教學,指導學生做小制作,小實驗或其它實踐活動。每次活動前要求學生留心觀察,活動中,我還給學生作適當的觀察指導,活動后,讓學生把印象最深,自己覺得最精彩,最有趣的寫下來。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還激發了學生寫作的興趣。
后寫出的'文章不僅有內容,而且真實感人,生動有趣,
葉圣陶著作讀后感篇五
葉圣陶老先生的《稻草人》曾被魯迅先生評論:為中國的童話開了一條自己創作的路。這也難怪,作者以簡潔、樸素的語言,以及貼近現實生活的題材,將當時的社會背景融于一體,給人以心靈的震撼。葉圣陶是中國現代童話創作的拓荒者,他別具一格的描寫,構思新穎的童話充滿了詩意。
《稻草人》一文主要描繪了當時勞動人民所受的疾苦,其中稻草人則可以代表懷有希望,想要擺脫黑暗束縛的廣大文青。情景與現實相結合,將黑暗但卻仍有希望的社會,比作擁有星空的夜晚。而稻草人則是在這種壞境下的,一個富有同情心但卻對窮苦百姓遭遇無能為力的人。
本文的開頭說道,在田間白天的風景,有詩人和畫家會去贊頌,而在夜間,他們卻沒有功夫到田野中來。側面體現了,在當時社會有能力的人不關心勞動人民的遭遇,而同情他們的人,卻沒有能力做出改變。表達了作者對農民的同情和嘆惋,以及對當時黑暗社會冷漠的無奈。
因為是生于小康社會的人,所以在讀本文時,更能被描繪的情節所感觸。稻草人在田間的夜晚,經歷了肉蟲掠奪果實,漁婦為生計籌勞,孩子因口渴而啼哭,鯽魚臨死的祈求,甚至婦人絕望尋死。他從自身失職的悲傷漸漸到為無法幫助別人而痛苦。原來直挺挺的站姿,也變得斜著肩,彎著腰,好像害了病似的,最后連站直的力氣也沒有,終究倒在了地上。
作者巧用“稻草人”的眼光去看夜晚的田間,用擬人手法,帶有感情色彩的描繪了稻草人的內心世界,情感變化很豐富。在經過事件曲折的變化后,稻草人原來的站姿也變化了,從筆直到倒下,生動表現了他受到疾苦的折磨后,一蹶不振。文中的稻草人,第一層是指田間驅趕蚊蟲麻雀的人,另一層則寓意了無法動彈,雖然看見了疾苦,卻不能改變的人。
“他用力揮舞著手中的扇子,但卻無濟于事,它們撕咬著主人辛苦中下的稻子,就像強盜?!币凰查g的心痛充斥在我心中,這篇文章,只是在那一段歷史中的'片段縮影,但卻那么真實的存在。黑夜星空下的場景漸漸纏繞著我,讓我跌入時空的隧道,仿佛站在稻草人的身旁。
這時的他,仍筆直的站著。
葉圣陶著作讀后感篇六
《稻草人》是葉圣陶爺爺的一本童話集,里面有許許多多的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稻草人》這個故事。
稻草人是用稻草扎成的,插在田地里,用來驅趕那些饞嘴的飛蟲。一天晚上,稻草人遇到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只飛蛾在稻葉上下了許多卵。稻草人見了,感覺主人的命運太悲慘了,六年前失去了丈夫,四年前又失去了兒子,現在飛蛾又來糟蹋主人的莊稼,稻草人恨不得撲上去把飛蛾趕走,可自己卻無法動彈,稻草人好著急??!
第二件事是:一名漁婦帶著一個大約三,四歲的孩子捕魚。孩子生病了,咳得很厲害,可漁婦卻沒有時間照顧他。看著可憐的孩子,稻草人真想自己去做柴火,給小孩煮茶喝。
第三件事是:稻草人看見一位婦女,這位婦女的丈夫因為欠了賭債,要把她賣掉。婦女傷心極了,要投河自盡。不能挽救婦女的生命,稻草人痛苦極了,他的心像玻璃一樣碎了,昏倒在田地里。
通過以上幾件事,我們可以看出稻草人的珍貴之處,它那種富有愛心,助人為樂的精神令人敬佩。我喜歡這個富有愛心,樂于助人的稻草人。
(輔導教師:馬云菊)
葉圣陶著作讀后感篇七
我剛開始讀它的時候我并不是耐著性子去讀的,覺得《稻草人》這本書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好看。后來我就沉下心來讀,發現這本書原來挺好看的。
這本書寫了許多個故事,每個故事都那么吸引人,每個故事的情節都那么豐富精彩。讀著讀著我好象被書吸進去了一樣,再配上一兩副簡單的插圖好象親眼看見了故事里的事情。
這些故事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富翁》主要講了在一個地方那里人人都是富翁,都很有錢。因為每個人都很有錢,所以就沒人種地,沒人做衣服,最后那里的人最后都活活餓死了。這個故事讓我明白光有金錢是不行的還是要勞動。
讀了著本書我覺得葉圣陶真不愧是大作家、大文學家。
葉圣陶著作讀后感篇八
《稻草人》是很多篇童話故事組成的,其中有一篇我覺得寫的非常好。
當初,人們生活在地球上都很安樂,餓了采些野果,沒事干的時候,到處開唱歌會。過一段時間果子被他們吃光了,人們才開始驚慌起來,唱歌會停止了,跳舞會也停止了,大家喊道:“困難的日子到了……”突然有一個聰明的人說:“靠果子過日子是不行的,我們可以耕種,把種來的東西儲藏起來,就不會挨餓了。”大家一致認為這是好辦法,就開始耕種了,但有些柔弱的人拿不動鋤頭,便向強壯的人說:種的可分給我一半嗎?強壯的人豪不猶豫地答應了。
種地時總要揀一些僵硬的石頭,他們看柔弱的人站的是空地,就往柔弱的人那里扔,日積月累,柔弱的人就站的越來越高,強壯的人還把種的糧食分給柔弱的人,于是,強壯的人汗水漸漸成了湖,因為汗水富有滋養料,于是土石堆上就長出了青青的草,這就成了山。強壯種地的人本來就吃不飽,又要背著沉重的東西干活,在又累又餓的情況下,他們有的病倒了,有的死掉了,他們的母親忍不住哭了,湖又漸漸變成了海,所以,今天的海為什么是咸的。
這篇童話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不能依賴別人;只有付出,才有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