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青銅葵花有感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讀青銅葵花有感篇一
《青銅葵花》是一本小說。在大家的推薦下,我也到書店買了一本。看完后,故事起起伏伏的情節令我印象深刻。
《青銅葵花》的作者是曹文軒,1954年出生于江蘇鹽城,是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除此作品外,曹文軒還有許多著名作品,比如:《草房子》《細米》《紅瓦》等等。
這本書的故事主角是啞巴青銅和妹妹葵花。小時候的青銅并不是啞巴,反而是一個說話很流利的男孩。在一天深夜,大麥地附近的蘆蕩著了火,火勢蔓延到了大麥地。火很大,而又很亮。夜晚的天空被火光照亮了,好像一只只紅色的野獸覆蓋了夜晚的天空。無奈之下,青銅一家只有開始了逃亡。這場災難過后,青銅先是發了五天高燒。等體溫恢復后,青銅就變成了一個啞巴,真是可憐。
葵花也是一個苦命的孩子。原來生活幸福的葵花突然在一天失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她的父親本是一名雕塑家,他一生中最驕傲的一個作品,就是用青銅雕成的葵花。作品名字就叫“青銅葵花”。
故事里有一處令人感動的情節。結尾的時候,青銅在葵花離開后。站在河邊大喊了一聲“葵花!”這段不知道驚訝了多少人,要知道,青銅可是個啞巴啊!
羅曼·羅蘭說過:我們應當致力于正視痛苦,尊敬痛苦!歡樂固然值得贊頌,痛苦又何嘗不值得贊頌……我覺得《青銅葵花》要告訴我們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讀青銅葵花有感篇二
苦難,一個代表著災難和困苦的詞語,在現實生活中苦難是不可避免的,而《青銅葵花》這本書更是將苦難寫到了極致。
《青銅葵花》的作者是曹文軒老師,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城中女孩葵花和大麥地鄉村的男孩青銅。這是一對名義上的兄妹,他們一起生活一起長大,但十二歲那年,女孩葵花被命運召回了她的城市,男孩青銅從此常常遙望著蘆蕩的盡頭,遙望著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他們也共同經歷了很多苦難。書中最令我難忘是是講述他們苦難的部分,一場大火奪走了青銅的說話能力,而葵花的爸爸在一次臺風來臨的時候,因為撿掉入水中的一大沓葵花畫,不料被淹沒在了河中。他們都是苦難的人,而最后他們相遇在了一起,用愛解決了一切。在如此困苦的環境中,他們心中始終卻充滿著一種滿足與幸福,深深為他們感動。
這本書讓我明白人總會經歷苦難,就像鳳凰浴火重生一樣,只有渡過苦難,才會變得更加強大。而且有一種比苦難更強大的東西,那就是愛。就像剛剛發生的九寨溝大地震來說,雖然災難的來臨我們不可抵抗,讓很多人失去了親人,著名景點火花海、熊貓海也被摧毀。但國家及社會各方救援力量挺進災區,積極開展救援工作,才讓災難傷害降到最小,愛讓災區的人民有勇氣有力量去面對災難戰勝災難。
讀了《青銅葵花》讓我對之前自己的任性,不珍惜父母的愛感到深深的內疚和自責。
我們無法阻止災難的發生,我們或許也都會經歷各種困難,只有面對困難、正視困難、渡過困難才能讓自己成長。
讀青銅葵花有感篇三
寒假里,我有幸拜讀了著名作家曹文軒叔叔寫的《青銅葵花》一書。青銅和葵花之間深厚的兄妹之情令我感動。這是一個男孩和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銅,女孩叫葵花。一個特別的機緣,讓城市女孩葵花和鄉村男孩成為了兄妹,他們一起生活,一起長大。12歲那年,命運又將女孩葵花召回她的城市。男孩青銅從此常常遙望蘆蕩的盡頭,遙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青銅葵花》在享樂主義泛濫的今天,無疑是另一種聲音。它是對苦難與痛苦的確定,也是對苦難與痛苦的詮釋。
然而,我們要忘卻它。
苦難與幸福是并存的,當你在飽受苦難的折磨時,你往往會看到一雙雙溫暖的手向你伸來,將你拉出這無邊無垠的深淵,此時,你就感受到了幸福。正如青銅一家在飽受著蝗蟲給他們的災難——沒有糧食吃時,卻感受到了幸福,這幸福是青銅和葵花去蘆葦叢里刨來的一籃蘆根,是他們下塘摸得田螺,是他們劃船去河里采來的菱角……總之,苦難與幸福是并存的,苦難越多,幸福也就處處可尋了,所以,苦難是美麗的。
苦難幾乎是永恒的。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苦難。苦難絕非是從今天才開始的。今天的孩子,用不著為自己的苦難大驚小怪,更不要以為只是從你們這里開始才有苦難與痛苦的。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苦難的歷史,而且這個歷史還將繼續延伸下去。我們需要的是面對苦難時的那種處變不驚的優雅風度。
我曾經讀過羅曼·羅蘭的一段文字:
我們應當敢于正視痛苦,尊敬痛苦!歡樂固然值得贊頌,痛苦又何嘗不值得贊頌!這兩位是姐妹,而且都是圣者。她們鍛煉人類開展偉大的心魄。她們是力,是生,是神。凡不能兼愛歡樂與痛苦的人,便是既不愛歡樂,亦不愛痛苦。凡是能體味她們的人,方懂得人生的價值和離開人生時的甜蜜。
《青銅葵花》要告訴我們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讀青銅葵花有感篇四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像在和高尚的人說話。”高爾基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一個人交朋友!”是的,讀一本好書,能讓我們受益終身。《青銅葵花》這本書是曹文軒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最愛的,它令我愛不釋手,翻了一遍又一遍。
這本書最主要講述了一個叫青銅的啞巴男孩和一個叫葵花的漂亮女孩“兄妹”之間發生的故事。
與平時看完一本書后興高采烈的心情不同,當我合上這一本書,心情沉甸甸的,好像堅不可摧的巨石壓在我心頭,直叫我喘不過氣。讓我流連忘返的是書的結尾,青銅那包含著思念、悲傷、委屈……的深情呼喚。我仿佛聽見了青銅壓抑著對“妹妹”葵花的日思夜想,忍無可忍后的訴說。能令一個啞巴喊出聲的力量是什么?是親情,更是思念,越是對一個百般疼愛的親人的突然離去的悲痛。等等的一切,使一個如鋼鐵般堅強,勇敢的男孩淚水泉涌而出。
青銅一家雖然十分貧窮,卻十分快樂。他們遭遇了水災、火災、蝗蟲災等各種自然災害,無論生活多么苦難,可他們都沒有放棄生活,而是更加堅定努力,在貧困中挺立,在風雨中成長。這本小說給我們感動,給我們啟迪,是一道豐盛的精神大餐。
青銅哥哥和葵花妹妹的關愛,青銅那善良純樸的性格深深感動著我,使我明白,我們要敢于面對痛苦、正視痛苦、并勇于克服,他們的故事啟示人們要相互關愛,要敞開胸懷去接納別人,關愛別人,凡是不能兼愛歡樂與痛苦的人,也得不到快樂,我們要熱愛生活,發揚中華民族的美,才能體現人生的價值美。
這本書不但能給我們深刻的感受,而且那精彩絕倫的故事情節更令人細細回味。故事中葵花趕往江南撿銀杏賺錢給奶奶治病的情節最為感人,讓我眼眶紅了一圈。葵花只賺了面值很小的一些小票,卻以為“掙了很多錢”!她還不懂金錢的價值,只懂得愛與責任。奶奶操勞終身,力竭而逝,只為用親手摘的棉花為青銅、葵花做件衣服,她是多么的無私呀。
曹文軒的所有小說總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他的文字像是有一種巨大的魔力,能讓閱讀變成一種心靈的享受,讓你不由自主的沉醉在書中,走向大麥地的河流和村莊,走向寂靜的月夜和雪天,走向青銅和葵花的世界,不知不覺的,和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悲傷。
讀青銅葵花有感篇五
“它有著深入的美,有著打動人心的愛,有著無時不在的痛苦。”
一節,每一句,甚至是每一個字都讓我的心靈受到震動,讓我回味無窮。
青銅在經過一場火災后,失去了說話的能力,但他聰明善良,正直勇敢。在大槐樹下,青銅和葵花成為至親,這應該是命中注定的吧!兄妹兩人互相關愛,互相照顧著。
這一切都源自愛的力量。
在讀完第四章《蘆花鞋》后,我不禁潸然淚下。冬天,青銅一家要賣出一百雙蘆花鞋。在青銅的精心挑選下,在奶奶的巧手下,在爸爸媽媽的精湛的技藝下,一百雙蘆花鞋終于完工了。接下來的日子就是要把鞋賣了換錢。好幾天過去了,家里的鞋也越來越少了。最后一天,青銅為了賺更多的錢,居然把唯一穿在腳上的鞋子也賣了。當時正是大冷的天,寒風刺骨,穿著單薄的青銅就這么赤著腳在冰冷堅硬的地上走,該是怎樣的一種煎熬啊!
我——被一個在苦難中生活、不會說話的男孩,卻在思念中,奮力喊出“葵花”二字而感動。
我——被一個瘦弱、無助,卻只為了奶奶,一個人去江南撿銀杏的葵花感動。
我——被不幸遇到天災,卻依然充滿愛心的爸爸媽媽的善良感動……
讀青銅葵花有感篇六
黑暗總會過去,當太陽再次升起時,我要仰望天空。
當我再次捧讀《青銅葵花》,我的淚又一次落下來。
女主人公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葵花,這是摯愛向日葵的爸爸給取的。葵花、葵花……叫起來是那么親切,那么陽光四射,天下一派明亮。
每個人都會遇到黑暗和不幸,但結局往往不一樣。我曾無數次地思考原因。今天,我從葵花身上找到了一個答案:你是怎么樣的,生活就會還你怎么樣的!
我曾在仙居看過一大片的向日葵,細長的莖托起一只只花盤,就像托起一團團火,個個面朝著太陽,一派生機勃勃、堅貞不二的樣子,讓人由衷地歡喜。葵花,算得上是最具靈性的植物了。它具有敏銳的感覺,只要陽光嘩啦啦地傾瀉下來,它就揚起小臉,大太陽與小太陽一俯一仰,雖無聲,卻情深意長;葵花是有生命與意志的,不管前一刻是怎樣萎靡不振,只要太陽一出現,它就會一點兒一點兒地抬起頭來,跟著太陽慢慢地移動著。葵花將對太陽的熱愛與忠貞,發揮到了極致。
做一株仰望天空的向日葵吧!
讀青銅葵花有感篇七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青銅葵花》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讀了曹文軒叔叔寫的《青銅葵花》后,深有感觸。
這本書里處處充滿了愛,但最讓我感動的是青銅對葵花的愛。因為青銅家里窮,只能供一個人去上學,所以青銅放棄了自己的多年的上學夢,把上學的機會給了葵花;為了讓葵花照一張相片,青銅頂著寒風賣蘆花鞋;青銅家里沒有燈,葵花寫作業看不清字,青銅捉來螢火蟲,自己給葵花做了一盞燈……雖然青銅為葵花做的都是一件件的小事,但是,這是一個哥哥對妹妹深深的愛!葵花也沒有辜負,哥哥對自己無私的愛。她不嫌棄青銅是啞巴;因為沒錢供青銅上學了,所以葵花一放學,就教青銅寫字,她把青銅當成了他的親哥哥!有一句話剛好可以用在這兒“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現在,我們的生活都非常優越,有許多的的玩具和零食。有的家庭里有兩個孩子。可是那兩個孩子呢,整天在一起爭奪玩具,爭搶零食。哥哥沒哥哥的樣,姐姐沒姐姐的樣,都不懂得謙讓弟弟或妹妹。現在,能像青銅葵花那樣相處的`,兄弟姐妹已經少之又少。而我們這樣的獨生子女,一個個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這也慣出了我們自私,愛耍小脾氣的壞毛病。雖然我們沒有弟弟妹妹,但是我們的壞毛病在學校里就可以看出來。和同學們相處的時候,有的同學為了一點點小事就爭吵起來,甚至還大打出手。傷害了我們同學之間的感情,也破壞了我們原本和平的“大家庭”。
同學們,假如你有弟弟或妹妹,一定要謙讓他哦,做一個好的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和睦相處;在學校也要和同學團結互助,向青銅、葵花學習,讓我們的世界充滿愛。
讀青銅葵花有感篇八
我合起這本厚厚的書,呆呆地凝視著封面上畫著的面目清秀的女孩——葵花,腦海中只剩下了一個叫青銅的男孩子竭力喊出的那兩個字:“葵花!”
我的鼻子竟有些酸酸的,是為了這個簡單的名字嗎?不,這個名字是不簡單的。城市女孩葵花跟隨爸爸來到一個叫大麥地的村莊,她認識了一個不會說話的男孩——青銅。爸爸意外的死去,使葵花成了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兒。善良的青銅一家收留了葵花,葵花和青銅成為了兄妹,他們一起生活,一起長大。粗茶淡飯中,一家人為了撫養葵花用盡了心力。12歲那年,命運又將女孩葵花召回她的城市,失去妹妹使青銅很痛苦,他從心里高喊“葵花!”,喊聲震動了所有人的心靈。青銅在五歲時的一場大火中失去了說話能力,可在葵花離去后,他竟開口說話了。青銅喊出的這句話包含著他與葵花濃濃的親情,包含著他對妹妹葵花的愛啊!可這句話同時也是簡單的,因為它沒有參雜任何其他,只是青銅真摯的內心。
似乎青銅與葵花的故事都是以不幸展開的。葵花失去了爸爸;洪水咆哮著毀了村莊;蝗蟲漫天卷地撲來,把莊稼吃得一干二凈。但在不幸中,青銅與葵花漸漸懂得生活,懂得人生,他們在無形中成為一對互為對方著想的兄妹。葵花從不與其他女孩去攀比,青銅每逢放學便接妹妹回家。甚至,青銅為了賣出更多的蘆花鞋給葵花照相,脫下自己腳上的鞋子一同賣了。在大雪紛飛中,他赤著腳奔回家,身后留下一長串嵌在雪地里的腳印。
葵花喜歡去葵花田,因為那里有她最愛的父親,有最美的葵花。在葵花田里,她可以減輕生活的痛苦,換取些美好。文末,葵花走了,但那片葵花田卻依舊燦爛,生機勃勃。
這個故事講述的一切也許都不存在,可我卻情不自禁地把這一切都當成真的。也許世界上真的有一對兄妹叫青銅葵花呢。
文中不止一次提起“青銅葵花”這件藝術品。“呈現葵花的最好材料是青銅,暖調的葵花與冷調的青銅結合在一起,氣韻無窮。”那么,這兩個叫青銅和葵花的男孩女孩也是一樣的吧。
這篇小說記載的都是大苦難,但在大苦難中,人性的美好,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依然是存在的。這種親情真的僅僅出現在小說中嗎?不是的,我相信它是真真確確存在的。或許這種親情只是在雨中送一把小傘;只是一個小小的鼓勵;只是一疊疊得整整齊齊的衣物;或只是遞了一雙筷子、一碗米飯。
讀青銅葵花有感篇九
曹文軒教授在自己的論文和《青銅葵花》序言里多次提到,中國文學的深刻,在于將苦難的歲月以一種詩意的充滿雅趣、情趣和意境的方式來書寫,超越那些艱苦,在痛苦里抬眼仰望星空,在艱難里尋找詩意和遠方。他的兒童文學力作《青銅葵花》,便是這樣一首書寫生活艱辛、卻又充滿詩意的田園牧歌。
青銅和葵花生活的那個村子的條件,令城市孩子咋舌的簡陋與困苦。曾有過鄉村生活經歷的曹文軒教授以十分流暢、細膩的文學語言,描繪了大麥地的艱辛生活:村子里的人們幾乎與世隔絕、靠天吃飯,他們要不斷地種麥子、割蘆花、做鞋子、摘棉花、養雞鴨,才能勉強維持自己的生活。遇到蝗蟲襲擊和干旱水澇,村民們便連糧食都吃不上,勒緊褲腰過日子。而葵花,更是在這個村子里有著人生難以忘懷的經歷。她從小失去了母親,癡迷于藝術的父親也淹死在長滿葵花和蘆花的河塘里。她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捧著僅有的一個舊包袱等待村里人的領養。在食不果腹的青銅家,她忘記了自己曾是一位城市女孩,成為了幫收養的父母摘蘆花、做農活、泥濘滿身的鄉村小姑娘。
然而,在葵花看來,平常人難以承受的簡陋和拮據生活,在她的眼里卻是那般詩意和美好:她和藝術家爸爸一樣,覺得這個長滿葵花的小村莊是一片充滿詩意的大麥地,雖然災荒、蝗蟲時時侵襲,這里的一切卻“為露水所浸潤,散發著清新的詩意的芳香”。雖然自己沒有了親人,卻受到了青銅一家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料,他們竭盡全力,給予她最溫暖的生活:交不起學費,青銅一家會在寒冬里制作蘆花鞋,賣了鞋子供她去上學;表演時沒有銀項鏈,哥哥會精心地在冰棱條上吹出小孔,串出一條晶瑩剔透的水晶項鏈;鄰居男孩時常促狹,欺負葵花,哥哥青銅朝夕守護著她,不讓妹妹受到任何傷害。
文章中,葵花的一家人似乎都有著詩意的色彩,他們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充滿詩意的一群神,閃耀著詩意和神性的光芒,寄托著作者的美好情感和理想情懷。葵花的父親為了追尋理想的世界,為了尋找藝術女神的芳蹤,獻身在長著大朵葵花的河塘里;葵花的養父養母默默無聞,卻有著不同尋常的質樸和溫暖;青銅尤其如此,時時刻刻保護著妹妹,像葵花的守護神。在文章中,尤其讓人潸然淚下的,是葵花和青銅的奶奶這一形象。奶奶已經不是一個尋常的農婦,她的身上充滿著中國勞動女性的樂觀、豁達和堅韌,充滿著溫暖和奉獻。出身大戶人家的她波瀾不驚地面對生活的變故,在艱難的日子里悄悄典當了祖傳的戒指和耳環。為了讓葵花能生活得好一點,步履姍姍的她竟然去別的村莊摘棉花。奶奶的溫暖慈愛,讓人想起安徒生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里那位溫暖靈魂的“奶奶”的形象,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這樣的詩意大麥地,這樣的充滿詩意的老百姓,這樣的一首苦難生活里的田園牧歌,作者在頌揚一種精神,一種勤勞勇敢、堅韌頑強、溫暖寬厚的寶貴精神。正是有著這份不同尋常的精神和風骨,大麥地無論經歷了多少苦難和浩劫,“還是在蒼茫的蘆蕩中存在了下來,子子孫孫,繁衍不斷”。
這,就是曹文軒教授譜寫的這首浪漫田園牧先歌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