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描寫書信的句子合集三篇
關于書信的典故
古代書信傳遞的方式有非常多,除了傳說中的飛鴿傳書,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書信傳遞方式。以下是專門為你收集整理的關于書信的典故,供參考閱讀!
關于書信的典故一:青鳥傳書
1998年10月9日,國家郵政局發行JP72《第22屆萬國郵政聯盟大會·1999北京(二)》紀念郵資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綠東方”,主圖和郵資圖內容一致,均為一只色彩斑斕的飛鳥,背景為驛站和長城,表現了我國古代青鳥傳書的傳說。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只,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只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后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詩“愿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有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
關于書信的典故二:魚傳尺素
1990年11月28日,原郵電部發行了J174M《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三次代表大會》小型張一枚,郵票圖案為姑蘇驛,邊紙圖案為古代銅器上的魚形銘文,這些魚形銘文,用的是“魚傳尺素”的說法來象征郵政通信。
在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并用“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為書信的代稱。唐代李商隱在《寄令狐郎中》一詩中寫道:“嵩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古時候,人們常用絹帛書寫書信,到了唐代,進一步流行用織成界道的絹帛來寫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長的絹帛寫信,故書信又被稱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絹)。因捎帶書信時,人們常將尺素結成雙鯉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隱“雙鯉迢迢一紙書”的說法。顯然,這里的“雙鯉”并非真正的兩條鯉魚,而只是結成雙鯉之形的尺素罷了。
書信和“魚”的關系,其實在唐以前早就有了。秦漢時期,有一部樂府詩集叫《飲馬長城窟行》, 主要記載了秦始皇修長城,強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離子散之情,且多為妻子思念丈夫的離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寫道:“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這首詩中的“雙鯉魚”,也不是真的指兩條鯉魚,而是指用兩塊板拼起來的一條木刻鯉魚。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沒有現在的信封,寫有書信的竹簡、木牘或尺素是夾在兩塊木板里的,而這兩塊木板被刻成了鯉魚的形狀,便成了詩中的“雙鯉魚”了。兩塊鯉魚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繩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線槽內捆繞三圈,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打結的地方用極細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蓋上璽印,就成了“封泥”,這樣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至于詩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飪”,而只是一個風趣的用字罷了。
關于書信的典故三:烽火傳軍情
1994年11月7日,原郵電部發行《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四次代表大會》小型張一枚,郵票圖案為新疆庫車縣克孜爾尕哈的漢代烽火臺遺址,邊紙上的文字為1974年在甘肅居延地區破城子烽塞遺址出土的東漢初年《塞上烽火品約》木簡上的部分內容,再現了距今2000多年前我國西北邊陲“謹侯望,通烽火”的歷史遺跡。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筑一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在我國歷史上,還有一個為了討得美人歡心而隨意點燃烽火,最終導致亡國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周滅商后建都鎬京,歷史上稱作西周。初期,周王為鞏固國家政權,先后把自己的兄弟、親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諸侯,建立諸侯國,還建立了一整套制度,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古代書信傳遞的典故四:黃耳傳書
信鴿傳書,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現在還有信鴿協會,并常常舉辦長距離的信鴿飛行比賽。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方向。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上,信鴿主要被用于軍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將張浚視察部下曲端的軍隊。張浚來到軍營后,竟見空蕩蕩的沒有人影,他非常驚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隊召集到眼前。曲端聞言,立即把自己統帥的五個軍的花名冊遞給張浚,請他隨便點看哪一軍。張浚指著花名冊說:“我要在這里看看你的第一軍。”曲端領命后,不慌不忙地打開籠子放出了一只鴿子,頃刻間,第一軍全體將士全副武裝,飛速趕到。張浚大為震驚,又說:“我要看你全部的軍隊。”曲端又開籠放出四只鴿子,很快,其余的四軍也火速趕到。面對整齊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隊,張浚大喜,對曲端更是一番夸獎。其實,曲端放出的五只鴿子,都是訓練有素的信鴿,它們身上早就被綁上了調兵的文書,一旦從籠中放出,立即飛到指點的地點,把調兵的文書送到相應的部隊手中。
古人傳遞信息的小故事
在上林揣鼎編刮妝鈣表水勃驚苑打獵時,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后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于。單于聽后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制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后,風箏才逐漸成為揣鼎編刮妝鈣表水勃驚一種娛樂的玩具,并在民間流傳開來
郵局的出現
一般認為,郵局是波斯王居魯士大帝創立的。居魯士統治著一個疆土廣袤的大帝國,由使者傳遞書信和信息已經不能適應帝國的需要。為此,他建立了一個由許多驛站組成的郵遞行政部門,這便是最早的郵局。這些驛站間隔一定的距離,負責照料每日跑完一站路的驛馬。
中國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郵政制度,到唐代基本完善。元朝還整頓了連接東西方的驛站傳遞制度。
公元前31年,羅馬人在奧古斯都統治時期,仿照這樣的機構,建立了公共驛站。站里備有喂足草料的驛馬和供過往官員住宿的客房。
在中世紀,羅馬式郵局已經消失,修道院遍布歐洲。修道院之間的通信通過使用稱為撀尥祭瓟的羊皮紙卷進行。第一個修道院在紙卷上寫上他們的傳言,送達的各修道院再加上他們的傳言,從而使紙卷越來越長。例如,傳送圣·維落爾修道院院長死訊的紙卷長達【第9句】:5米,寬0.25米。人們稱之為修士郵局。
大清郵局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5年),是清代上海地區十三家主要的通郵站之一。經歷了民營的信局-外國郵局-文報局-海關郵政-大清郵政等不同階段。他是目前華東地區唯一留存的清朝郵局遺址,也是近代中國郵政歷史的縮影。
1878年(清光緒四年),煙臺“華洋書信館”在周村設立分館,是為淄博地區大清郵政 機構的前身。1900年底,周村大清郵局開辦。1902年,博山二等大清郵局設立,附 設八陡、西冶街2處代辦所,并設信柜5處,有村鎮信差2人,另有通沂水、王莊信差2人 ,通萊蕪、泰安信差4人。1904年,臨淄西關廣順號、衛生堂藥店設郵政代辦處。翌年 ,桓臺設三等郵局,張店、索鎮設分局。張店大清郵政分局設在原張店街里東四街,為商家 代辦,辦理信件和匯兌業務。時周村、淄川、新城(桓臺)索鎮、張店等局隸屬濟南總局, 博山、臨淄、金嶺、淄河等局隸屬青州總局。
辛亥革命以后,“大清郵局”改稱“中華郵局”。郵局內部設郵務員、郵務佐、郵差、局役 四級。原張店大清郵政分局,遷至南北街。
1919年1月,臨淄中華郵局在臨淄城建立,始為三等郵局,翌年10月升為二等郵局, 鄉間設辛店、淄河店、孫婁店、西古城4處分柜。1920年8月設立桓臺縣郵局(三等局 )、張店郵局(三等局,后升為二等)、周村郵局(二等局)、博山郵局(二等局)。桓臺 縣郵局在北石橋、曹村扒頭橋設信柜,屬商家代辦。
1921年,博山郵局增設村鎮巡外郵差2人,分南北2路,3日巡行一周。西河、源泉、 八陡、夏莊、邢家莊均設信柜。
1924年,張店中華郵局改為二等二級局,租用民房3間,經營匯票、保價信、平信。南 定亦設郵政局。
1926年,張店郵局遷至原張店二馬路(今西一路),并增設包裹郵寄等業務。同時在福 勝里、衛固設置信箱,馬尚、衛固分別設立郵寄代辦所,辦理小額匯兌業務。
1931年,辛店分柜升為辛店郵局。
1943年,鐵山、衛固、石橋設郵政代辦所,后改為郵務所,辦理小額匯兌業務。
1945年,張店、南定均為二等乙級郵局。張店郵局配有局長1人,郵務值2人,信差3 人,苦力4人。昌城、馬尚亦設有郵政代辦所。
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中華郵局”即被戰時郵局接收。
關于書信常用書信套語
古文書信常用書信套語
提稱語,用在對方稱呼后面,表示尊敬——
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鑒
長輩:幾前、尊前、尊鑒、賜鑒、道鑒
師長:函文、壇席、講座、尊鑒、道席、撰席
平輩:足下、閣下、臺鑒、大鑒、惠鑒
同學:硯右、文幾、臺鑒
晚輩:如晤、如面、如握、青覽
女性:慧鑒、妝鑒、芳鑒、淑覽
-祝愿語——
父母:恭請福安 叩請金安
長輩:恭請崇安 敬請福祉 敬頌頤安
師長:敬請教安 敬請教祺 敬頌海安
平輩:順祝
署名——
對長輩:叩稟 敬叩 拜上
對平輩:謹啟 鞠啟 手書
對晚輩:字示 白諭
啟辭
啟辭,就是信文的開場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寫信原委等。啟辭理應
屬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舊時尺牘中,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語,在現時書 信中還常可以看到,所以將此單獨提出,分兩類舉例以供參考:
頃誦華箋,具悉一切。忽奉手教,獲悉一是。奉誦鈞諭,向往尤深。頃獲大示 ,井所賜物。惠書奉悉,如見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頓開。披誦尺素,謹表葵私。 數獲手書,至感厚愛。展讀瑯函,甚感盛意。接閱華簡,幸叨莫逆。捧讀德音,喜 出望外。手教敬悉,詞意深美,一啟蓬心。正切馳思,頃奉華翰,快慰莫名。頃得 手示,欣悉康泰,至為寬慰。蒙惠書并賜大著,燦若河漢,拜服之至。迭接來示, 因羈瑣務,未及奉復,深以為歉。臺函奉讀多日,未即修復,萬望海涵。大札敬悉 ,稽復乞諒。欣奉惠書,敬聆喜訊,不勝忭賀。接讀手書,知君抱恙欠安,甚為懸 念。久慕鴻才,今冒昧致書,以求教誨。別來無恙 久不晤見,甚念賢勞。暌違日 久,拳念殊殷。久疏通問,時在念中。一別經年,彌添懷思。日前曾奉一函,諒已 先塵左右。前此一函,想已達覽。
正文
結語,即信文的結束語,理應屬正文的一部分。但與“啟辭”相仿,舊
式書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結語套辭,現時各界文化人士的書簡中,仍頻見使用 。這里不妨臚列若干,供參考。
書短意長,不一一細說。
恕不一一。不宣。不悉。
不具。不備。不贅。
書不盡意。不盡欲言。臨穎不盡。
余客后敘。余容續陳。客后更譚。
請對方回信:
盼即賜復。翹企示復。佇候明教。時候教言。盼禱拔冗見告。萬望不吝賜教。 敬祈不時指政(正)。敢請便示一二。尚祈便中見告。如何之處,恭候卓裁。至盼及
時示下,以匡不逮,無任感禱。
告訴對方不用勞神回信:
謹此奉聞,勿煩惠答。敬申寸悃,勿勞賜復。
答復對方詢問:
辱蒙垂詢,略陳固陋,聊博一粲而已。遠承下問,粗述鄙見,尚希進而教之。 上述陋見,難稱雅意,亟祈諒宥。姑道一二,未必為是,僅供參考。不揣冒昧,匆 此布臆,幸勿見笑。
請人應允:
所請之事,務祈垂許。以上請托,懇盼慨允。諸事費神,伏乞俯俞(允)。
表示關切:
專此,致 專此,祝 專此即請 專此布達,即頌 專此奉復,并祝(復信用)
一般書信,用于平輩、友朋之間:
即頌 即請 順效 順祝
或為:
此候 此請 順致 順頌 即候
或為:
祝頌請 問致候
對尊長,可選用:
恭叩 恭淆 恭頌 恭候 敬叩 敬祝 故請 敬頌
平輩間,為強調敬意,也可用:
恭頌 恭請 恭候
為強調鄭重其事:
對尊長:
康安 鈞安 崇安 履福 頤安
對女長輩:
慈安 懿安 坤安 玉安
平輩友朋間,可按四時頌祝:
春社 暑安 秋棋 冬餒
逢年尾歲首,可賀:
新禧(元旦)春禧(春節)年禧 歲祺 節禧(節日通用)新年快樂新春愉快
常時可頌:
近祺 日祉 時吉 時綏 起居安吉 行止佳勝 工作順利 臺安 大安
當日可達之信,頌:
晨安 早安 午安 晚安 刻安
對女性可頌:
淑安 妝安 閫安
對晚輩后生,祝愿:
學業銳進 工作好 生活愉快 幸福 健康 進步 侍棋 課祉
祝收信人全家:
闊府康泰 全家幸福
祝收信人夫婦:
雙安 儷安 儷祉
賀有喜慶事者,道:
喜安 慶祺
賀新婚者:
燕安 燕喜
賀生子者:
麟安
對家居者,頌:
潭安 潭祺 潭祉
對行旅者:
客安 行祺 旅 一帆風順 旅居康樂
唁喪,請候:
禮安 孝履
問病,祝頌:
早日康復 痊安
對編輯:
編祺 編安
關于友情的書信
“友情”是每個人都向往的,尤其是那種至死不渝的友。我們的一切。前些天我們鬧了點矛盾,好在天大地大友情最大,我們和好了。珍惜我們的友誼,也希望別人珍惜他們的友誼,珍惜他們有的一切。畢竟,遠處是風景,近處才是人生。
說來也是種緣分吧。暑假的時候清理好友,之前玩的'不怎么好的,QQ上基本不聊天的我都清理掉了。說實話,同窗兩年,我們的關系也并不那么好,但也不糟。QQ上也只是在對方列表的灰色頭像,不會有聊不完的話題,說不完的話。按理說,我是應該刪掉了,可是也不知道為什么,沒有刪。緣分吧!
初三我們又分到了一班。我慶幸,還好沒有刪你,不然見面會有多尷尬。新的班級,面對那么多熟悉的面孔,熟悉的臉龐就會倍感親切,很快的,我們的關系好了起來,慢慢的,越來越好,也就開始在乎對方。也許每個人都是,對自己在乎的人的做法總是特別在乎,過于親近就會過于在乎,過于在乎也就過于敏感。總會有矛盾,我們之間也不例外,前些天因為在乎我們鬧了,因為我的無理取鬧我們鬧的更深了。但是,你有聽過一句話么,每個人往往都把最糟的一面留給最親近的人,覺得我無理取鬧,是因為我把你放在我心里了。其實我有低頭,只是你不理我,我又能怎樣呢?
怪我鬧的過火了吧。我明白沒有走不完的人,不會有人一直陪你,人生就這么多桌位,有人來就要有人離去,總之你走我愿你安好,你留我陪你終老!
可以哭可以鬧但不要離開我。我們要一直一直在一起。
學會珍惜!
關于書信的科普資料
運用書信體形式作文,便于作者與讀者直接交流,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顯得親切、輕松。借助書信可以敘述事情、介紹事物、發表看法。書信體作文,看似固定單調,實則常中有變,如果能在內容上有所創新,更能顯出與眾不同。
書信的寫法多種多樣。從結構上看,有的文章由一封信組成,有的文章則由幾封信組成。如一篇反映母愛的作文,先是女兒給母親的一封信,寫的是女兒對母親某些做法的不理解;然后是母親回給女兒的一封信,寫的是母親對女兒的解釋表白,兩封信結合起來,有力地表現了真摯的母女之情。還有的作文把書信形式和別的形式結合起來,比如在一般記敘文中插入書信。
從寫信的對象來看,常見的是自己給別人寫信,如給父母、兄弟姐妹、同學、朋友、老師等人寫信。有時,因表達需要,還可給古今中外的名人寫信,如給諸葛亮寫信,探討用人之道;給美國總統寫信,表達和平愿望。還可以用別人的口吻向另外的人寫信,如以媽媽的.口吻給兒子寫信,以豬八戒的口吻給孫悟空寫信。還可以自己給自己寫信,傾訴心事,剖析靈魂。還可以以別人的口吻給自己寫信,間接表達自己對對方的理解。例如《媽媽寫給我的一封信》,信中以媽媽的口吻敘述了媽媽為自己做了哪些事,出于什么用意,字里行間充滿了母親對孩子的疼愛。可以是人給動物寫信。如有篇《致打開創新之門的貓》,是以一個“內疚的人”的口吻寫給一只貓的一封信,信中敘述了人們對這只創新之貓的誤解,肯定了它的一系列創舉,對現實生活中那些借創新之名撈個人之利的行為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假如以“珍惜”為話題作文,運用書信體來表達,可以有哪些構思呢?
可以按書信體的常規形式來寫,給自己的親人寫信,抒發對親情的珍惜之情。這類作文要以真情見長,不可矯揉造作,無病呻吟。
可以讓時間或友情給人寫信,訴說人們無情地拋棄了它,告誡人們要珍惜它。這種角色的轉變會帶來別樣的效果。
可以分別以老師和父母的口吻給自己寫信,從不同角度說明珍惜青春時光的重要性。如果把寫信人換成幾位歷史上的名人,效果也不錯,信中適當引用他們關于惜時的名言,既顯得知識面廣,又有文采。
可以讓一歲一枯榮的小草與常青樹互相致信,討論珍惜青春的問題,既顯得富有情趣,又飽含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