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戰爭的故事有哪些(中國經典歷史故事大全)
最近,國內的電影院線上線了一部小眾但是卻相當珍貴的紀錄片作品《1950,他們正年輕》,這部影片沒有什么宣傳經費,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電影院里也沒有多少排期。但作為一個軍事愛好者,我在上周特意請半天假去電影院觀看了這部影片。
▲因為沒有太多宣傳和排期
觀看電影時全程只有我一個人
今天的推送,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觀影體驗。相比于有著大量明星和特效助陣的動作片、故事片,紀錄片的節奏要平緩很多,也沒有什么劇情轉折,全部內容用一句話即可概括:“聽老兵講故事”。
▲全篇的節奏就是老兵們
對著鏡頭講自己的故事
抗美援朝戰爭在宏觀上的意義,以往已經講過很多了。這部紀錄片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它通過老兵們的敘述,讓我們可以則從親歷者的角度在微觀層面上體會那場已經離我們遠去的戰爭。
因為我是以一個普通觀眾的身份入場觀影的,沒有使用任何專業的記錄設備,全憑腦子現場速記,所以在這里只給大家分享一下觀影過程當中我個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可能有些不準確,想聽完整版故事的,還是推薦大家購票進入影院親自觀看(現在可能已經沒有了)。
老兵們對美軍最深刻的印象
在整個影片當中,一共出現了多少位老兵我沒有具體統計,但是幾乎所有的老兵在抗美援朝戰爭當中,都對一件事情記憶猶新,那就是“美軍的空襲”。
“美國人的飛機貼著樹梢在我們的頭頂上飛……”這幾乎是所有接受采訪的老兵們的共同印象。
▲如果沒有美軍的空中支援,
美軍地面部隊可能要被圍殲很多次
一位名叫湯重稀的老兵,是以文藝兵的身份進入朝鮮的,他的夢想是當一名手風琴演奏家,因此,上了戰場的他對自己的手格外的珍惜,在一次遭受的空襲過程當中,為了保護自己的手,他將手有意識的向自己的胸口湊,可萬萬沒想到的是,就在右手即將拿到胸前的時刻,美軍俯沖飛機的掃射到了,他的右手被掃中, 直接被打斷了……
▲湯重稀
也因此,湯重稀沒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演奏家,被迫改行當了一名作曲家。至今他仍在遺憾的說“那場戰爭,擊碎了我的夢想,改變了我的命運”。
一位名叫郭瑞錚的女衛生戰士,在陣地戰期間,長期在坑道內生活,不但缺乏新鮮空氣甚至連臉都洗不了,衣服上身上都長了虱子。
▲很多女戰士也和男戰士一樣
長期戰斗在坑道當中
天氣晴朗的一天,趁著敵機剛剛飛過,幾個女兵便決定趁著這個時間段,到坑道洞口曬曬衣服一起互相抓虱子,稍微改善一下自己身上的衛生情況,然而,就在她們在坑道口抓虱子的過程當中,剛剛飛走的美軍飛機又悄悄在山后繞回來了,對著暴露在坑道口的幾個年輕姑娘就是一頓俯沖掃射,密集的彈雨擊中了一名叫黃大菊的戰士,奪走了她年輕的生命……這慘烈的場面成為了郭瑞錚至今不能忘卻的回憶……
一位搭乘汽車的戰士,因為鄰座的戰友身材結實,被擠的偏離了一點原座位,就是這一點偏離,使得美軍飛機掃射時的子彈與他擦肩而過,而戰友被擊中犧牲……
“落后就要挨打”,這是一位老兵在親身體驗了中美兩軍之間在空中火力方面的巨大差距之后所發出的最真實的感慨。
志愿軍的老兵們從不害怕在地面上同美軍進行較量,但是卻經常苦于無法有效的反制美軍的飛機,這成為了志愿軍永遠的遺憾。
戰爭很殘酷
抗美援朝戰爭,作為一場以弱勢武器對抗強大敵人的戰爭,志愿軍先烈們付出了極為慘重的犧牲,時至今日,戰爭的殘酷性依然鐫刻在老兵們的腦海當中。
老兵任紅舉是一名志愿軍的文藝兵戰士,在剛剛入朝的時候,因為他們缺乏與美軍的戰斗經驗,因此蒙受了很大的損失。
▲任紅舉講述戰友被火炮擊中
任紅舉至今都忘不了,有一位姓戴的女戰友,長的非常漂亮,不幸被美軍的遠程炮火擊中炸成粉碎,任紅舉在她犧牲的地方只找到了沾著一些碎肉的兩條長辮子……
▲犧牲的戴姓女戰士,當時年僅19歲
在一次戰役中,任紅舉所在部隊在山上被敵軍包圍,接到撤退命令時,大家已經餓了好幾天了,任紅舉就想著去弄點吃的。
才16歲的任紅舉獨自一人在深夜悄悄摸下山,月光照在路上,都快嚇死了,看到了幾棟茅草房子,他往房子里伸頭一看:
“嚇死我了!房子里躺著十幾個偽軍在睡覺,在那呼呼呼的,我為什么能分辨出是敵人?因為有十幾個鋼盔整齊的放在地上,我們志愿軍不戴鋼盔。然后我悄悄的在隔壁屋里發現幾口大缸,我用手往里一模,熱的,是他們新做的年糕。”
任紅舉身上塞滿年糕后又返回部隊,同志們都高興極了,都說從來沒吃過這么好吃的年糕。這次獨自行動,把部隊從餓死的邊緣拉回來,任紅舉因此立了特等功。
▲老兵任紅舉
在轉移階段,任紅舉在夜間搜索的過程當中在一處水力磨坊內遇見了一名嚴重負傷的教導員。
當時任紅舉聽到房間里傳來“咚!咚!咚!”的撞擊聲,進去一看,是獨自一人躺在床上,腹部被打爛,腸子都露出來的教導員。
在遇見任紅舉之前,教導員已經知道自己斷無生還的可能了,于是便用自己最后的力氣,用頭撞墻,希望能早點自我結束自己的痛苦……
在遇見任紅舉之后,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教導員說著“槍、槍”,想讓任紅舉拿槍結束自己的痛苦,被拒絕后,他將自己身上的一塊銀元作為遺物交給了任紅舉,拜托他轉交給自己的妹妹,任紅舉接過了銀元并在教導員胸章的背后找到了地址。
在接受了教導員的委托之后,任紅舉又冒著巨大的風險,在戰場上尋找到了其他戰友,一起將教導員安葬入土,并用自己的鋼筆在一塊木板上鄭重寫下了教導員的名字“李振堂”。
一位叫周有春的老戰士,他在參軍前是上海工會的委員,戰爭爆發后,他在工會中動員了147位年輕人參軍上戰場。
戰爭結束后,只有3個人活著回來,一個人斷了腿,一個人斷了胳膊,周有春的脖子、胳膊等多處受傷,好在身體完整是最幸運的一個。
▲這件事給老兵周有春帶來了很大心理創傷
一位名叫薛英杰的志愿軍軍醫,始終忘不了他曾經救治過的一名傷員,那名傷員的年紀只有20歲,他在與敵軍作戰的過程當中被打沒了下巴,三餐都需要別人喂食……電影中,在回憶起那名年輕傷員的時候,薛英杰老人不禁心疼地感慨道:“他也有爹和媽呀!”
▲老兵薛英杰,電影上映時已去世
老兵王貫三是一名志愿軍的衛生戰士,在志愿軍攻打美國陸戰一師的過程當中,他不顧危險搶救了大量的傷員,勇敢的他在轉運傷員的過程當中,每每遭遇美軍飛機的低空掃射攻擊時,總是奮不顧身地趴在傷員身上,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傷員。
▲老兵王貫三
王貫三在采訪過程當中坦白的承認:“我當然清楚,我的身體是擋不住美軍飛機上的機關炮掃射的,但是只要我趴在傷員身上,那么至少對我們的傷員也是一個安慰……”
王仁山老戰士曾是志愿軍運輸戰線上的一名汽車兵,在美軍航空兵的重重圍剿下,志愿軍汽車兵的危險性可想而知。
在不少有關抗美援朝戰爭的史料記載當中,都出現過許多對經歷過二戰的美軍“老油條”飛行員的高超飛行技術的記錄,“美軍飛機可以貼著山頭飛,把炸彈準確地扔進鐵路隧道里”,“超低空飛行的美軍戰斗機,可以用強大的尾流直接掀掉志愿軍汽車上的樹枝偽裝,然后再轉個圈飛回來把卡車炸掉……”
▲對于現代戰爭來說
卡車是一切行動的必要保證
在與這種當時世界上最頂級飛行員的較量當中,王仁山老戰士可以說徹底把自己給豁出去了,他把車看的比自己的命都重要,“我一條命值什么呀,只要運上去一車物資,就可以消滅它多少敵人”這是王仁山老戰士最樸實無華的發言了。
因為戰斗異常殘酷,所以身為汽車兵的王仁山,抱定了“活著干,死了算”的心態,每當遇到上級新發的物資或是祖國新運來的嘉獎品時,王仁山總是第一時間開箱用上,因為如果不立即用,明天就說不好了……
“太沉重了”、“平時不愿意去想,都過去了想它干嘛”是很多身經百戰的勇敢老兵們,對那段記憶的共同態度……
老兵們的戰斗體驗,膽大和戰術很重要
戰爭是殘酷的,敵人是強大的,但是,即使敵我之間在物質實力上有著巨大的差距,我們的老兵們依然在戰斗過程當中勇敢機智的發揮出了自己的戰斗技能。
“多虧了朝鮮的大山、大林,讓我們沾了光,可以隱蔽,不然等美國人的坦克開到東北平原上,那就麻煩了”一位老兵在接受采訪時如此說道。
這句話可以說是親身參與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們,對朝鮮的地形地物以及抗美援朝戰爭意義的一個最好總結。
▲一旦美軍越過朝鮮半島
解放軍想在東北擋住他們
就要付出比抗美援朝多得多的代價
截圖來自《標準地圖服務》
雍未太是志愿軍第15軍的一名偵察員,膽大心細的性格是令他每每在與美軍的戰斗中獲得勝利的重要因素,在參戰期間,雍未太和他的戰友們經常于晚間潛伏到一個名為“鐘毛谷”的地區,伏擊美軍,搶奪敵人的槍支彈藥。
在一次潛伏任務當中,雍未太所在的偵察排迎來了他們的美國同行:一個美軍偵察排,由于潛伏技術過關,戰士們沉得住氣,美軍偵察排在不知不覺當中走進了志愿軍的伏擊區,一陣密集的彈雨之后,美軍偵察排全軍覆滅,美軍排長被生俘,從他的嘴里,志愿軍撬出了上甘嶺地區美軍部署情況的大量情報。
“我殺了好多人,我膽子大我不怕”雍未太老兵在回憶起自己的戰斗生涯時,無不驕傲的說道。
▲朝鮮戰爭當中,身著防彈衣在陣地上
值守的美軍官兵
“當時美軍穿著防彈衣,他防彈嘛?防個屁!照樣打死他!”老兵在回憶起同“武裝到牙齒”的美軍士兵交戰經歷時,特別解氣的說道。
這里志愿軍老兵所說的防彈衣,應該是美軍在朝鮮戰爭當中裝備的早期防彈衣(M51/52),只有一些比較原始的防破片功能,志愿軍用小巧的卡賓槍即可擊穿。不過,作為旁觀者的我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還是十分后怕的:還好,抗美援朝戰爭時雙方的武器差距還沒有進一步拉大,美軍的單兵防護體系還不完善,不然當時的志愿軍就更難打了。
在電影當中,劇組還采訪到了曾參加過傳奇戰例“奇襲白虎團”的一位老兵包月祿,包月祿老兵十分率真的回憶了自己的戰爭經歷。
▲奇襲白虎團團部的偵察兵合影
老兵說,這場仗其實打得是“糊涂仗”,他們也是邊打邊滲透,不經意間看到一個指揮所,當時并不知道這是韓軍白虎團團部,在偵察班摸到了團部之后,包月祿率先向里面投擲了一枚手榴彈,這枚手榴彈將正在開會的韓軍白虎團的高級軍官們全部炸懵了,生還者剛剛奪門而出便遭遇了在外守候的偵察班戰士的圍殲。
在敵人的指揮所里,擔任先鋒的包月祿發現了墻上那面寫著“優勝”字樣的虎頭旗,于是順勢扯下來纏在腰上,繼續殺敵去了,偵察班的突襲使得韓軍陷入了巨大的混亂之中,為主力部隊的進攻創造了巨大的有利環境……
后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那面隨手扯下來的軍旗,現在成為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里的珍貴藏品。
▲這面榮譽旗現在是中國人民的戰爭紀念品了
“咕嚕歐巴”,這是當天偵察班混入韓軍白虎團時,從俘虜口中問出的通行暗號,老人一直記著。
“電影里踩地雷都是假的……”在講述戰斗故事之余,包月祿還不忘小小的吐槽了一下戰爭影視劇中的常見錯誤……
外號叫“小黃牛”的老戰士周繼發親身參加了上甘嶺地區的拉鋸戰,并且親眼目睹了黃繼光烈士的犧牲,在對5【第97句】:9高地的攻堅過程當中,他用無后座力炮,先后敲掉了敵人的多個地堡,在反擊敵人反撲階段,他所在的班,以一班之力打退了敵人的多次沖鋒。
▲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
“上甘嶺”更是一座精神的豐碑
“格老子,你吃了我的肉,你再惹我?!”、“放近了打,(等敵人離我們)五六公尺,扔手雷!一下就炸倒他一大片……”、“我們從敵人身上搶了4挺機槍、11支卡賓槍……”對于那場戰斗,打了勝仗的周繼成對幾乎每個細節都還記得。
老兵們最惦記的事情
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老兵們都已經是耄耋老人了,他們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那些犧牲在朝鮮戰場上還未能找到的戰友們,所有的老兵都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戰友都可以被找到,并運回祖國安葬。
有的老兵曾經一個又一個烈士陵園的尋找,但是沒能找到他犧牲戰友的名字,他在鏡頭前懇切的請求道:“您能不能幫我尋找尋找,能夠為這個,老兵說句話……”說完掩面痛哭。
▲這位老兵薛英杰在電影上映時已經去世
老兵們的哭訴,是整場電影放映過程當中,最催人淚下的淚點。
▲志愿軍遺骸歸國工程
是必須進行的國家使命
老兵們的思想
“戰爭很殘酷,我們反對戰爭,但是絕不能投降!”這是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老兵們,在血火硝煙當中磨礪出的共同覺悟。
每一個老兵在回憶起剛剛進入抗美援朝戰場的時候,見到的場面,就是一個大寫的真切的“慘”字。
▲這是中國邊防軍人
最經典的照片
這種慘,深深震撼了那些剛剛從舊社會中艱難成長起來的戰士們(起初只是為了吃飽飯,而加入人民軍隊的戰士,不在少數),他們無不下定決心,絕不能讓這種場面在中國境內上演。
“敢打就行!”這是一位一直不愿提起犧牲戰友的老兵,在采訪中的發言。
在歷時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當中,老兵們用實際行動驗證了這句話,他們的親身經歷證明了一個真理:“世界上沒有不可戰勝的帝國主義,美帝國主義也不例外!”
這既是老兵們的人生感悟,也是他們留給我們的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除了以上內容以外,在《1950,他們正年輕》當中,還有很多真實、傳奇又感人的故事,十分值得我們去親身聆聽。
▲你們能來太好了,你要是再晚來幾天,我可能就沒有了
在這里,給這部電影做一個義務的廣告,希望大家在有空閑的時候,都能進入影院,聽聽這些由老兵們親自講述的戰爭故事,這張票,超值!
▲片方已經將電影收入捐獻給了老兵公益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