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非常敬重張昭,為什么不用他做丞相
孫權非常敬重張昭,為什么不用他做丞相
張昭,是漢末三國時期東吳的重臣,不過張昭這個“重臣”可能就比較奇特了。他是孫策的托孤大臣,也的確是盡心盡力在輔佐孫權,朝中的其他大臣也都對他很信服,然而孫權對張昭卻有些不一樣,當所有人都認為只有張昭能夠勝任丞相一職的時候,孫權卻一直反對讓張昭當丞相,這是為什么?孫權為何不肯“重用”張昭呢?
1.孫權對張昭的感情是很復雜的,而張昭對孫權卻始終是一種態度,什么態度呢?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在張昭眼里,孫權時刻都在犯錯,而且屢教不改。這就是兩人的關系,你讓孫權如何接受張昭?所以孫權從心底是很討厭張昭的,這也是孫權為什么不立張昭為丞相的原因。那么孫權為什么會討厭張昭呢?
孫權和張昭的恩怨由來已久,在孫權跟隨孫策東征西討時,兩人本來沒有什么不愉快,但是等到孫策病危時,兩人立刻有了很大的矛盾。什么矛盾呢?
當時孫策病危,急需要確立新的繼承人,以張昭為首的一些大臣極力舉薦孫策的三弟孫翊,因為孫翊有武略,性格極其像孫策。但是孫策卻最終選擇了安靜而又沉穩的二弟孫權。這就是兩人交往的開始,一個不算愉快的開端。
翊名儼,性似策。策臨卒,張昭等謂策當以兵屬儼,而策呼權,佩以印綬。
2.在孫權眼中,張昭是看不上自己的,這當然不僅僅在于張昭并不擁戴自己,也在于張昭對自己的態度上。孫策新喪,孫權哀痛,哭泣不已。這時張昭冷冷的對孫權說:作為繼承人,最重要的是繼承先輩遺業,并且發揚光大它。如今四處動亂,盜賊蜂起,你怎么能夠放肆自己的感情,一直在這里哭呢?
這就是張昭對孫權的態度,一種近似于嚴父對幼兒的態度,說的不好聽點,在張昭心中已經自認為自己是東吳的相父了。那么張昭這種自信從何而來呢?來源于孫策的臨終所托。
孫策病危,將孫權托付給張昭,并且對張昭說:如果孫權不能擔當重任,那么你就取而代之。如果實在不能克敵制勝,那么就可以西歸故鄉,不要有什么心理負擔。
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這就是張昭自信的來源,孫策臨死明確交代,張昭在孫權不能勝任時可以取而代之,這既是張昭的自信,也是孫權忌憚張昭的地方。因此,除了在繼位初期孫權極力仰仗張昭,在以后的時期,孫權避免重用張昭,而兩次將丞相之位給了別人,就是很明顯的例子。那么孫權將丞相之位給了誰?他和張昭有什么不同呢?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就明白孫權的心情了。
3.首先看張昭處理政務的態度,公元232年,遼東公孫淵叛魏,向東吳稱臣,這讓孫權高興的不得了,于是準備派使者處事遼東。這時張昭對孫權說:公孫淵之所以向東吳稱臣,是懼怕魏國的進攻。如果我們遣使前往,一旦公孫淵反悔,那么我們的人隔著茫茫大海就回不來了。孫權和張昭極力爭辯,張昭一點都不妥協。后來氣的孫權按劍怒吼道:朝中的人入宮拜我,出宮拜你,你已經尊貴到如此份上了,還想怎么樣?
后來兩人一拍兩散,張昭歸家,稱病不再上朝。而孫權則氣的派人用泥土封了張昭家的府門,張昭則讓家人在里面也用泥土封了一層,以表示抗議。這就是兩人的合作方式,在沖突中合作,彼此不相讓。那么孫權任命的丞相呢?也是這種人嗎?不是。
孫權任命的丞相是顧雍,顧雍的性格和張昭截然相反。顧雍沉默寡言,每有意見總是秘密上奏折,如果意見被采納,那么就將功勞推給孫權。如果意見不被采納,那么就不再提起。因此,顧雍深得孫權喜愛和敬重。顧雍沉默寡言不代表他說話的分量不重,那么孫權有多重用顧雍呢?
4.孫權和顧雍之間保持著一個很奇怪的習慣,那就是每當孫權對政務有疑慮,就會派中書郎前去顧雍的府中詢問,如果顧雍同意孫權的看法,那么就會熱情的招待中書郎吃飯,然后出府相送。如果顧雍不同意孫權的看法,那么就會對中書郎態度冷淡,默不作聲。因此,兩人從始至終都合作很愉快。
這就是孫權不用張昭為丞相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張昭性格剛直,最重要的是張昭以托孤重臣自居,在和孫權說話時態度過于惡劣。而孫權不是劉禪,張昭也不可能是諸葛亮,所以從心底上孫權討厭張昭。既然討厭他,又為什么要堅持任命他為丞相呢?吳國又不是沒有其他人才!
最后正面回答問題,孫權兩次棄用張昭為丞相,一是因為當初孫策新喪,張昭舉薦孫翊為繼承人,并不看好孫權,這讓孫權從一開始就對張昭有意見。其次是張昭以托付重臣自居,蔑視孫權的權威,讓孫權顏面喪失,所以孫權才不會給自己找麻煩,任命他為丞相。不過從另一個方面也可以看出,在容人之度方面,孫權跟曹操有很大的差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