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級還原毛宗崗筆下的“三絕”,央視版《三國演義》的精妙臺詞
在中國歷史上,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只是很短暫的一瞬,但是由于小說《三國演義》和眾多民間傳說的風靡,讓其成為了全中國百姓津津樂道的傳奇年代。
在我國影視技術發展的過程中,“三國”也是我國文藝創作者們所鐘愛的題材,我國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講述的便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故事。
京劇《定軍山》
而在眾多的三國題材影視作品中,中央電視臺于1994年播出的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無疑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部。
電視劇中刻畫的大多數人物形象,更是成為了觀眾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經典。
央視版《三國演義》取得的藝術成就,一方面來源于演員的精彩表演,另一方面和本劇中的臺詞設計,密不可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離開了這些精妙的臺詞設計,人物形象的建立便不會如此豐滿。
一、關羽經典臺詞與其形象建立
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毛宗崗,對于《三國演義》頗為鐘情,經過他改編的版本,對《三國演義》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這位熟讀三國的文人,提出了“三絕”的概念,即“義絕”關羽、“奸絕”曹操和“智絕”諸葛亮。
此三人是整本小說中,占據篇幅最多的人物,作者對于他們的形象刻畫也十分成功,他們鮮明的人物形象,可以引出更多的戲劇沖突,這也是《三國演義》令人百讀不厭的重要原因。
毛宗崗版《三國演義》書影
因此在影視劇中能否將這三個人的形象準確地建立起來,也是整部電視劇的關鍵所在。
央視版三國就利用精彩的臺詞設計,讓這三人的形象生動地樹立了起來,我們不妨先從關羽的臺詞開始分析。
關羽作為在整部作品中極為出彩的人物,其臺詞給筆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兩段,分別是其出場和走入末路的兩個鏡頭。
在桃園三結義一段中,關張二人在得知劉備身份后決定追隨左右,他們分別向劉備訴說了自己的想法,其中張飛的“俺也一樣”更是成為了網絡流行熱梗。
桃園三結義劇照
但其流行的背后,恰恰是因為關羽頗具文采的表達,關羽在劇中的臺詞里說道:
關某雖一介武夫,也頗知忠義二字,正所謂擇木之禽,得其良木,擇主之臣,得遇明主,關某平生之愿足矣。
這些話將關羽忠義和頗有學識的特點,準確的彰顯了出來,并和張飛這員猛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觀眾準確了解了兩人的形象差別。
關羽被東吳士兵擒住
而關羽在被困麥城,準備突圍時的獨白: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死,名可垂于竹帛也,又何懼哉!
不但強調了關羽忠義無雙的形象,還成功渲染了當時的悲涼氣氛,也稱得上是點睛之筆。
與此同時,關羽這種將自己的名節看得比生命還重的觀點,其實也是他在荊州失利的原因之一。
這種獨白的表達,可以更加委婉地讓觀眾進行這方面的思考,也算是一個精妙的設計。
二、曹操奸雄形象的建立
說完了關羽,我們再來看一看歷史上東漢末年的奸雄曹操。
作為當時勢力最大的軍閥和魏國的實際建立者,歷史上的曹操算得上是一位偉大的英雄人物。
但是在擁劉反曹的背景下,《三國演義》小說將曹操描寫成了一位奸雄的形象,由于故事主線在劉備一方,因此曹操會作為“反面形象”登場。
其“奸”不難表達,但如何讓其具備“雄”的氣質,是制作組的難點。
而央視版《三國演義》利用幾個精妙的細節,刻畫了曹操的英雄氣質,讓他的形象變得更加立體豐滿,作品的歷史氣息更顯厚重。
曹操劇照
其中給筆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兩個細節,分別是曹操在赤壁敗退后的幾次大笑與嘲諷,以及其在淯水之畔紀念典韋時的真情流露。
在赤壁之戰敗退后,曹操在選擇逃亡路線的時候,不斷落入諸葛亮設下的陷阱,每次他在經過伏兵所在地的時候,都會嘲諷周瑜和諸葛亮,不在這里設伏,竟令自己得以逃脫,但每次他話剛說完,山谷里的伏兵就會搖旗吶喊而出。
這種戲劇沖突讓該橋段成為了作品中的經典段落,也成為了部分網友進行鬼畜創作的素材。
在這段臺詞中,曹操在見到華容道的地形后,先是哈哈大笑,然后說道:
人言諸葛亮神機妙算,周瑜才智超群,依我看來,到底是無能之輩。我等現已力竭,疲憊至極,若于此處埋伏一師,我等皆束手被擒矣。
敗走華容道的曹操
這是曹操在經過兩次伏兵追擊后的言論,其在面對赤壁之戰的慘敗和險惡的局勢時,依然能夠有如此樂觀的精神,這顯然并非普通人能夠做到的。
他在眾將士疲憊至極,心灰意冷的時候,發表這樣的言論,其實也是為了振奮他們的士氣。
雖然后來事實證明,諸葛亮并非無能之輩,其面對的局勢也愈加窘迫,但曹操的這種膽識和氣魄還是讓人看到了其英雄的一面。
在曹操紀念典韋的劇集中,曹操在哀悼了典韋和死去的將士之后,突然發狂一般地向身后的眾人大聲詢問:
可是,王垕之頭何在啊?
這里面提到的王垕,是之前被曹操下令處死的倉官。
當時曹軍后勤補給出現了問題,曹操為了穩定軍心,便謊稱王垕利用職務之便竊取軍糧,才導致供給短缺,并將其殺死以安軍心,而曹操用王垕之頭穩定軍心的故事,也是其被稱為奸雄的經典情節之一。
被推出斬首的王垕
央視版《三國演義》在曹操紀念典韋的時候,加入這句原創臺詞,在筆者看來是為了表現曹操內心的善良一面。
如果他是一個為了達成目的不擇手段的人,那么其在做出了照顧王垕妻兒的承諾后,就應該問心無愧。
但是他在情感宣泄的時候,提到了王垕,并希望眾人能夠找到他的頭顱好好安葬,說明其內心對于自己曾經的做法感到愧疚。
這個描寫讓曹操的內心世界被顯露出來,讓我們看到了其善良的一面,這在曹操復雜“奸雄”形象的建立上,可謂點睛之筆。
三、諸葛亮的運籌帷幄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小說中的戲份極重,為了刻畫其足智多謀的特點,羅貫中為其設計了草船借箭、借東風等故事。
魯迅先生甚至覺得,這種描寫已經讓諸葛亮到了“近妖”的程度。
而這種程度的刻畫,會讓諸葛亮人性化的一面被掩蓋,不利于其形象的建立。
因此央視版《三國演義》在刻畫諸葛亮足智多謀的時候,經常采用“預言家”的方式,來進行刻畫。
其在面對眾人的問題后,往往會給出一個答案,但是并不會對這個答案進行詳細的解釋,其中最明顯的一處,便是在劉備去往東吳成親后一個段落。
諸葛亮劇照
當時關、張二人對劉備遲遲未歸表示擔心,他們甚至希望諸葛亮派人去東吳,將劉備接回來。
面對關、張二人的焦急情緒,諸葛亮卻讓他們不要著急,并說:
我已算定,主公年底不返,年初即歸。
在他說完這段話后并沒有給出什么解釋,但關、張二人也沒有再說些什么便離開了,這一細節刻畫說明了兩人對于諸葛亮的絕對信任。
而諸葛亮這種預言家一般的發言,則是從側面顯示出其對于劉備性格的準確把控,還與之前他給趙云的三個錦囊形成了呼應,將其運籌帷幄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這種簡單的回答,也符合中國古代士大夫階級的敘述方式,能夠給予觀眾更好的代入感。
劉備與諸葛亮
與這個橋段類似的,還有關羽奪長沙前夕,諸葛亮推算他肯定要在奪取荊南四郡的戰斗中出力,這讓關羽出場后找的“我來看望大家”的這一理由顯得很是好笑。
增加了影視劇的戲劇效果,也讓諸葛亮的形象顯得更加平易近人,不再有“多智而近妖”的感覺。
而且這種刻畫,會讓諸葛亮的前后形象產生強烈對比,使其無力回天的落寞更加深入人心,也讓武侯之死,顯得更加悲壯,達到了整部作品的情緒高潮,這樣的藝術設計不可謂不出色。
如今距離央視版《三國演義》的播出已經過去了近三十年,但是其依然是各大視頻播放平臺中,點擊量最高的作品之一。
后續新版本《三國演義》電視劇的推出,也絲毫沒有降低其影響力,這充分說明了這部作品的出色和經典。
拍攝現場的演員與工作人員
其中,劇組人員對于臺詞的細致打磨讓我們能夠從有限的篇幅中,獲取更多的信息,也能夠更好地理解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這樣的作品就和小說原著一樣有著反復品鑒的價值,相信這部作品,也會在三國文化的傳播中,持續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