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衫著破誰針線點點行行淚痕滿"全詩賞析
春衫著破誰針線。點點行行淚痕滿。落日解鞍芳草岸?;o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
chūn shān zhe pò shuí zhēn xiàn 。diǎn diǎn háng háng lèi hén mǎn 。luò rì jiě ān fāng cǎo àn 。huā wú rén dài ,jiǔ wú rén quàn ,zuì yě wú rén guǎn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譯文及注釋
譯文年年春社的日子婦女們停下針線,孤單的她怎忍看見,雙飛雙棲的春燕?今日江城春色已過去大半,我獨自還羈身于亂山深處,寂寞地佇立在小溪畔。春衫穿破了誰給我補綴針線?點點行行的淚痕灑滿春衫。落日時分我解鞍駐馬在芳草萋萋的河岸,雖有花枝卻無人佩戴,雖有美酒卻無人勸酒把盞,縱然醉了也無人照管。
注釋社日:指立春以后的春社。停針線:《墨莊漫錄》說:“唐、宋社日婦人不用針線,謂之忌作?!碧茝埣秴浅~》:“今朝社日停針線。”“春衫”兩句:春衫已經穿破,這是誰做的針線活呢?這里的“誰針線”與“停針線”相呼應,由著破春衫想起那制作春衫的人,不覺凄然淚下,淚痕沾滿了破舊的春衫。
鑒賞
此詞在《陽春白雪》、《翰墨大全》、《花草粹編》等書中皆列入無名氏之作。唯《歷代詩余》、《詞林萬選》題作黃公紹,唐圭璋先生認為此乃失考所致。這首詞是思歸懷人之作。它之所以由無名氏經過輾轉而堂皇地列在著名詞人的名下,說明它曾流傳很廣,并且有著較高的審美價值。
“年年社日停針線,怎忍見、雙飛燕?”社日是古時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社與秋社,《統天萬年歷》云:“立春后五戊為春社,立秋后五戊為秋社”,這里指春社。每逢社日,婦女有停針線的習慣,《墨莊漫錄》云:“唐宋婦人社日不用針線,謂之忌作?!睆埣娨嘣疲骸敖癯缛胀a樉€”,此即詩人所本。詩人一開始就著意于遠方的愛妻:在這社日來臨,百無聊賴之際,她一定會因思念異鄉的丈夫而愁緒萬端。由于詩人用春燕的成雙反襯夫妻的分離,所以,不用細致的描寫,一個憂傷憔悴的思婦的形象便如在目前?!澳昴辍倍窒碌糜绕涑镣矗凳咀x者,這對不幸的情侶已經歷了長期的別離,今日的憂傷只不過是往昔的延續罷了!
“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猶在,亂山深處,寂寞溪橋畔。”此三句寫詩人自身的寂寞,因和意中人凄涼的處境遙相呼應,更顯得沉著動人。春日已過大半,自己卻仍在亂山深處、溪橋之畔淹留,固守離愁之苦。“亂”字包含了詩人全部的況味,它既意味著身世的孤獨,又象征著離愁的紊亂和深重。這樣,詞中的“亂山”就不僅僅是一個客觀存在,同時也是惹起詩人愁思的情感化的產物,它的沉重與凄涼,使我們自然聯想到詞人精神上的壓抑。
“春衫著破誰針線,點點行行淚痕滿?!边@兩句的意思是:春衣已破,誰為補綴?想到此,不由得淚灑春衫。此處看似俚俗,實為詩人的卓越之處。因為詞人表達相思之苦,一般不外乎兩種情形,或以物喻愁,或直抒胸臆,詩人拋棄了陳舊的套式,從夫妻這一特殊的關系著眼,選擇了日常生產中最普通的“針線”情節作為表達情感的契機,這樣就具體而不抽象,真切而不矯飾,正如賀裳所評:“語淡而情濃,事淺而言深?!?/p>
“落日解鞍芳草岸,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边@四句是全詞的關鍵所在,也是寫得最精彩的片斷。它的高妙之處在于把思念之情落實到具體事物上,因此顯得充沛之至,纏綿之至。從形式上看,它很像晁補之的《憶少年》起句:“無窮官柳,無情畫軻,無根行客,”排句連蟬直下,給人以氣勢非凡之感。從意境上看,它更接近李商隱的詩句“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的韻味:當紅日西沉,詩人解鞍歸來,雖有鮮花,卻無人佩戴,以酒澆愁,又無人把盞,醉后更無人照管。這是無比凄楚的情景。于此,詩人的情感恣肆了,筆調放縱了,但讀來并不會使人產生輕薄之感,此中奧秘,正如陳廷焯所說:“不是風流放蕩,只是一腔血淚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