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會昌的詩意是什么(清平樂意思翻譯)
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思想永放光芒,毛澤東詩詞言之有物、情真意切、大氣磅礴。精讀細賞毛澤東詩詞,能夠學習偉人思想風范、提高詩詞藝術素養。今天為朋友們分享毛澤東《清平樂.會昌》鑒賞體會。
【第1句】:毛澤東《清平樂.會昌》詞文
上闕:
東方欲曉,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風景這邊獨好。
下闋:
會昌城外高峰,
顛連直接東溟。
戰士指看南粵,
更加郁郁蔥蔥。
【第2句】:疑難字詞注釋
(1)會昌: 縣名,在江西省東南部,東連福建省,南經尋烏縣可通廣東省。
(2)莫道君行早:舊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本句中的“君”指作者自己。
⑶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1934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郁悶的。這一首《清平樂》,如前面那首《菩薩蠻》一樣,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⑷這邊:指中央革命根據地南線。
⑸會昌城外高峰:指會昌城西北的會昌山,又名嵐山嶺。詩人在上世紀60年代曾回憶說:會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⑹顛連:顛同“巔”,山峰;山峰起伏不斷。東溟(míng):指東海。
⑺南粵:古代地名,也叫南越(今廣東、廣西一帶)。這里指廣東。
(8)郁郁蔥蔥: 《后漢書?光武帝紀》,“氣佳哉,郁郁蔥蔥然!”
【第3句】:寫作背景
早在1929年,毛澤東同志為開辟贛南根據地,就率領紅軍到過會昌。1931年10月26日,紅軍解放了會昌,中共粵贛省委、省政府就設在會昌城外五六里處的小鎮文武壩。以后毛澤東經常途經和居住在這里。1933年夏蔣介石親自策劃了第五次“圍剿”。當時,以博古為代表的“左”傾領導反對排斥毛澤東的正確的戰略戰術思想,他們不顧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教條地提倡進行所謂“正規”戰爭,以“陣地戰、消耗戰”來對抗國民黨軍隊的進攻,采取了“主動出擊”、“御敵于國門之外”的進攻路線,導致紅軍處于被動挨打地位,反“圍剿”節節失利,愈打愈困難。
1934年春天,毛澤東以“休養”的名義到會昌調查研究,指導南線紅軍制訂了正確的作戰計劃,采閑游擊戰和運動戰,利用了敵人的矛盾,扭轉了南線紅軍的被動局面。但就整個蘇區來說,形勢仍然是危急的。1934年7月23日凌晨,毛澤東帶領粵贛省委的領導干部劉曉、何長工和警衛人員登上會昌城外高峰——嵐山嶺,縱覽了南國的壯美河山。回到文武壩后揮筆寫下了《清平樂.會昌》這首詞。作者自己曾說:“1934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郁悶的。”《會昌》詞的基調是昂揚的,語言是雄奇的,反映了毛澤東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和堅韌不拔的意志,但是字里行間也隱約表露了詞人的憂慮和憤懣。
【第4句】:詞意分析
詞的上闋抒寫凌晨登山的豪情,總括了秋收起義以來的艱苦戰斗歷程,對南線紅軍率先采用游擊戰和運動戰、扭轉被動局面表示贊賞。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開頭兩句點明登山時間,勾畫出一種黎明將至、視野頓開的境界,勉勵同行者,不要說我的動身太早吧,同時讓人感覺有希望在前面。這兩句可看作全詩點題之筆。有人認為“東方欲曉”一語雙關,表達了“黑暗即將過去,曙光即在前頭”,即從政治寓意方面引伸理解,也有道理。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這兩句極為精彩,堪稱難得的絕唱。這是對中國工農紅軍誕生以來,毛澤東率領紅等轉戰千山萬嶺,歷經千辛萬苦,但卻始始終保持著旺盛的革命斗志的形象概括。“踏遍青山人未老”這樣的精神狀態,與古代“白首相逢征戰后,青春已過亂離中”的詩句,是迥然不同不門了的境界。“風景這邊獨好”這一句則是對紅軍創建的紅色革命根據地的熱情贊歌。
詞的下半闋寫站在會昌城外的嵐山嶺上看到的無限風光,含蓄地指出了紅等行動的正確方向,是上闋的跳躍、發展與轉合。
“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
寫詩人站在會昌城外的高峰上,極目東望,起伏綿延的群山,一直連接到浩瀚無邊的東海。“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則寫向南眺望,嶺南群山更是滿目蒼翠、草木蔥蘢。這兩句詞也含蓄地說明,紅軍只有主動打出敵人嚴密封鎖包圍的蘇區,才是粉碎敵人“圍剿”的有效辦法。
綜觀全詩,聯系寫作的背景,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當時雖然身處逆境,心情難免郁悶;但是面對未來,對革命勝利仍然有思考有信心,表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的廣闊胸懷、遠大眼光和偉大詩人的豪邁氣概。
【第5句】:藝術特色
毛澤東這首詞的藝術特色一是語言簡潔、明白,生動傳神,富有哲理,意味深長;二是表現手法情景交融,自然巧妙。詩人不是為寫景而寫景,而是以他博大的胸懷,深邃的思想,樂觀的精神,豪邁的氣概,繪眼前的景色以哲理和藝術的升華,賦山戀以生命,給紅軍將士以鼓舞。
(注:文中插圖一為1936年的毛澤東像,插圖【第2句】:三為毛澤東書法照片,插圖三為“古津新歌”書法。“古津新歌”將持續分享毛澤東詩詞賞析文章。歡迎關注“古津新歌”,以便加強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