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用間
用間
用間
【原文】
孫武既言五間[144],則又有曰:“商之興也,伊摯[145]在夏。周之興也,呂牙[146]在商。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147]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所恃而動也。”按《書》:伊尹適夏,丑夏歸亳。《史》:太公嘗事紂,去之歸周。所謂在夏在商誠矣。然以為間,何也?湯、文王固使人間夏、商耶?伊、呂固與人為間耶?桀、紂固待間而后可伐耶?是雖甚庸,亦知不然矣。
然則,吾意[148]天下存亡寄于一人。伊尹之在夏也,湯必曰:桀雖暴,一旦用伊尹,則民心復(fù)安,吾何病[149]焉。及其歸亳也,湯必曰:桀得伊尹不能用,必亡矣,吾不可以安視民病,遂與天下共亡之。呂牙之在商也,文王必曰:紂雖虐,一旦用呂牙,則天祿[150]必復(fù),吾何憂焉。及其歸周也,文王必曰:紂得呂牙不能用,必亡矣,吾不可以久遏天命。遂命武王與天下共亡之。然則夏、商之存亡,待伊、呂用否而決。今夫問將之賢者,必曰:能逆知[151]敵國之勝敗。問其所以知之之道,必曰:不愛千金,故能使人為之出萬死以間敵國。或曰:能因敵國之使而探其陰計(jì)。嗚呼!其亦勞矣。伊、呂一歸而夏、商之國為決[152]亡。使湯、武無用間之名與用間之勞,而得用間之實(shí),此非上智,其誰能之?
夫兵雖詭道,而本于正者,終亦必勝。今五間之用,其歸于詐,成則為利,敗則為禍。且與人為詐,人亦將且詐我。故能以間勝者,亦或以間敗。吾間不忠,反為敵用,一敗也;不得敵之實(shí),而得敵之所偽示[153]者以為信,二敗也;受吾財(cái)而不能得敵之陰計(jì),懼而以偽告我,三敗也。夫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綱舉,用心于詐,百補(bǔ)而千穴敗。智于此,不足恃[154]也。
故五間者,非明君賢將之所上。明君賢將之所上者,上智之間也。是以淮陰、曲逆,義不事楚,而高祖擒籍之計(jì)定;左車[155]、周叔[156]不用于趙、魏,而淮陰進(jìn)兵之謀決。嗚呼!是亦間也。
【注釋】
[144]五間:五種離間之術(shù),即因間、內(nèi)間、反間、死間、生間。
[145]伊摯:商初大臣。因官名尹,故又稱伊尹。
[146]呂牙:即呂尚。姜姓,呂氏,名望,字子牙。俗稱姜太公。
[147]上智:指大智之人。
[148]意:意思,見解。
[149]病:憂慮。
[150]天祿:天賜的福祿。
[151]逆知:預(yù)先知道。
[152]決:副詞。必然,一定。
[153]偽示:將假的顯示出來,即假象。
[154]恃:憑借,依賴。
[155]左車:秦末人,趙王歇的大臣,封廣武君。
[156]周叔:秦末人,魏王豹的部將。
【譯文】
孫武說過,間謀有五種,又說過:“商朝所以能興盛起來,是因?yàn)橐翐矗ㄉ虦脑紫啵偬柦幸杂址Q伊尹,后輔佐商湯伐夏桀,建立商朝)曾經(jīng)在夏朝待過,了解夏朝的情況;周朝所以能興盛起來,是因?yàn)閰窝涝?jīng)在殷朝待過,了解殷朝的情況。因此,明智的君主、賢能的將帥,凡是能用具有極高智慧的人做間諜的,就一定能夠建樹大功。這是用兵的關(guān)鍵所在,整個軍隊(duì)要依靠他來決定行動。”根據(jù)《尚書》的記載,伊尹確實(shí)到過夏朝,認(rèn)為夏朝政治丑惡,就前往亳京歸順了商湯。根據(jù)《史記》記載,姜太公曾經(jīng)為殷紂王做事,因?yàn)榧q王無道,才離開殷朝,投奔了周朝。所以孫武說伊尹曾在夏朝待過、呂牙曾在殷朝待過,是確有其事的。但是孫武又認(rèn)為他們是間諜,這是為什么呢?難道商湯、周文王本來就命他們在夏朝、商朝做間諜嗎?難道伊尹、呂尚本來就是為人做間諜的嗎?或者是夏桀、殷紂本來就是只有依靠間諜才能討伐的嗎?——即使是智慧最低下的人,也懂得事情并不是這樣的。
不過,我的意思是:天下的存亡寄托在一個人身上。當(dāng)伊尹在夏朝的時候,商湯一定會說:“桀雖然暴虐,一旦他任用伊尹,那么民心就會回復(fù)安定,我還有什么憂慮的呢?”等到伊尹來到亳的時候,商湯一定會說:“桀得到伊尹而不能任用,夏朝一定要滅亡了。我不能看著人民陷入困苦之中而坐視不問。”于是就聯(lián)合天下諸侯一起來討伐夏桀。當(dāng)呂牙在商朝的時候,周文王一定會說:“紂雖然暴虐,一旦他任用呂牙,那么天賜的福祿一定會恢復(fù),我還憂慮什么呢?”等到呂牙來到周朝的時候,周文王一定會說:“紂得到了呂牙而不能任用,商朝一定要滅亡了。我不能夠長期阻止天意的貫徹。”于是就命令周武王聯(lián)合天下諸侯,共同來討滅商朝。這樣看來,夏朝、商朝的或存或亡,是依賴于伊尹、呂牙的是否被任用而決定的。現(xiàn)在如果要問什么樣的將帥才算是賢能的?一定會回答說:“能預(yù)先知道敵國的勝敗,就是賢能的將帥。”再問他用什么辦法可以預(yù)先知道敵國的勝敗呢?他一定會回答說:“不吝惜千金,所以能使人冒著生命的危險去為他刺探敵國的情況。”或者說:“能根據(jù)敵國使者的言行探測他們的陰謀計(jì)劃。”他們這樣做也真是夠辛苦了!像伊尹、呂牙這樣,一來歸順就決定了夏朝、殷朝滅亡的命運(yùn),使得商湯、周武王沒有用間諜的名聲和用間諜的辛勞,卻得到了用間諜的實(shí)效。這如果不是有上等智慧的人,誰能夠做到?
用兵打仗雖然屬于詭詐之道,但是以堅(jiān)持正義為根本的人,最后一定會取得勝利。五種間諜的運(yùn)用,它的歸宿總是詭詐之道,成功了會得到好處,失敗了就會帶來災(zāi)禍。況且,我對別人使用詭詐,別人也將對我使用詭計(jì)。所以能以間諜取勝的人,有時也會因間諜而遭到失敗。我的間諜不忠貞,反而會被敵人利用,這是失敗的第一種原因。間諜得到的不是敵人的真實(shí)情況,而是敵人故意顯示的虛假情況,我們卻以為是可信的,這是失敗的第二種原因。做間諜的人接受了我的錢財(cái),不能探得敵人的秘密計(jì)劃,因?yàn)閼峙聭土P而編造一些假情報告訴我,這是失敗的第三種原因。在正義上盡心力的人,這一件事情做好了,其他許多重要的事情都可成功;在詭詐上用心計(jì)的人,做一百件補(bǔ)救的事,卻會有一千件繁雜的事情發(fā)生,終歸還是失敗。把聰明用在詭詐上的人,是不能夠依靠的。
所以五種用間諜的辦法,并不是圣明的君主、賢德的將帥所崇尚的:他們所崇尚的,應(yīng)該是爭取到極高智慧的人做謀士。因此淮陰侯韓信、曲逆侯陳平堅(jiān)持正義不愿為楚王效力,而漢高祖得到他們之后,就決定了消滅項(xiàng)籍的計(jì)劃;李左車、周叔不被趙王和魏王信任,因而淮陰侯進(jìn)兵趙、魏的計(jì)劃就決定了。這也是使用間諜的一種辦法啊!
【解析】
本文是為闡明《孫子兵法·用間篇》而作。孫子認(rèn)為間分五種:第一種為因間,又稱作“鄉(xiāng)間”,指利用敵方陣營中的同鄉(xiāng)親友關(guān)系打入敵人內(nèi)部,探消息,搞情報;第二種為內(nèi)間,即舍得花大本錢,羅致收買敵方的官員充當(dāng)間諜;第三種為反間,就是借力打人,設(shè)法使敵人的間諜自覺或不自覺地為我方所利用,從而達(dá)到擾亂敵人視聽,搜集各種情報的目的;第四種為死間,就是要心腸如同石頭一樣硬、血液如同冰水一樣冷,故意散布一些虛假情報,以犧牲自己方面間諜的代價,誘使敵人上當(dāng)受騙;第五種為生間,就是讓自己的間諜在完成搜集情報的任務(wù)之后,能夠巧妙脫身,平平安安返回大本營報告敵情。
蘇洵認(rèn)為只有上智為間,才可成大功。對于用間的具體方法,他推崇要走正道,以為“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綱舉,用心于詐,百補(bǔ)而千穴敗。”尤是對走歪道用間的人具有警戒作用。清人徐乾學(xué)評之:“通篇皆說間不足恃,而始終不脫卻間字,開闔縱橫,文之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