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照《蕪城賦》抒情散文鑒賞
作者: 鮑照
【原文】:
沵迤平原(1),南馳蒼梧漲海(2),北走紫塞雁門(3)。柂以漕渠(4),軸以崑崗(5)。重關復江之奧(6),四會五達之莊(7)。當昔全盛之時,車掛(8),人駕肩;廛闬撲地(9),歌吹沸天。孳貨鹽田(10),鏟利銅山(11),才力雄富,士馬精研。故能侈秦法(12),佚周令(13),劃崇(14),刳浚洫(15),圖修世以休命(16)。是以板筑雉堞之殷(17),井幹烽櫓之勤(18),格高五岳(19),袤廣三墳(20),崪若斷岸(21),矗似長云。制磁石以御沖,糊赪壤以飛文(22)。觀基扃之固護(23),將萬祀而一君。出入三代(24),五百余載,竟瓜剖而豆分。
澤葵依井(25),荒葛罥涂(26)。壇羅虺蜮(27),階斗麇鼯(28)。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風嗥雨嘯,昏見晨趨。饑鷹礪吻,寒鴟嚇雛(29)。伏暴藏虎,乳血餐膚。崩蓁塞路,崢嶸古馗(30)。白楊早落,塞草前衰。棱棱霜氣,蔌蔌風威。孤蓬自振,驚沙坐飛。灌莽杳而無際,叢薄紛其相依(31)。通池既已夷(32),峻隅又已頹(33)。直視千里外,唯見起黃埃。凝思寂聽,心傷己摧。
若夫藻扃黼帳(34),歌堂舞閣之基,璇淵碧樹(35),弋林釣渚之館,吳蔡齊秦之聲,魚龍爵馬之玩(36),皆薰歇燼滅,光沉響絕。東都妙姬,南國佳人,蕙心紈質,玉貌絳唇,莫不埋魂幽石,委骨窮塵,豈憶同輦之愉樂,離宮之苦辛哉!
天道如何?吞恨者多。抽琴命操(37),為蕪城之歌。歌曰:
邊風急兮城上寒,井徑滅兮丘隴殘(38)。千齡兮萬代,共盡兮何言!
【作者簡介】:
鮑照(414?——466),字明遠,東海(今江蘇省漣水縣北)人。出身寒庶,少有才情,因獻詩臨川王劉義慶,得到賞識,擢為國侍郎,后曾做臨海王蕭子頊的前軍參軍,故世稱鮑參軍。后子頊作亂被賜死,鮑照也死于亂軍之中。鮑照是我國南北朝時的杰出詩人,與謝靈運,顏延之齊名。《宋書》說他“文辭贍逸,嘗為古樂府,文甚道麗”。有《鮑參軍集》十卷。
【鑒賞】:
南北朝時期,江南劉宋王朝父子兄弟之間經常發生沖突。大明三年,宋孝武帝出兵攻打廣陵,即現在的揚州,把鎮守該地的自己的兄弟竟陵王劉誕滅掉,揚州城成為一片荒蕪。鮑照登臨廣陵城,面對這一景象,感慨萬端,于是作了這篇《蕪城賦》。由于這類題材在以前的賦中很少被表現,因而在風格上顯得非常新穎,成為駢體抒情小賦中的名篇。
繁華之后的衰殺是最使人黯然神傷的,種種感嘆也便由此而生。曾幾何時,“廛闬撲地,歌吹沸天”、“才力雄富,士馬精妍”的廣陵城變成了“直視千里外,唯見起黃埃”的荒涼之地,不論費了多少心機,權柄富貴都終究成為了過去,江山易變,美人易老,回首前塵,自有一種悲愴無奈之情油然而生。鮑照極力渲染了廣陵城在戰亂之前的繁華景象,又夸張地描繪了當時荒涼肅殺的氣象,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造成一種強烈的反差。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鮑照從廣陵城的興衰變遷中感到了世事難料,人生無常,發出了“千齡兮萬代,共盡兮何言”的虛無悲涼之音,使文章由對一座城池的感嘆上升為對于人生的領悟,感情也因此而更加深廣沉厚。
作為賦體文章,鮑照在描繪廣陵城戰亂前后的景象時充分發揮了這類文章恣肆縱橫,鋪排揚厲的特點,極夸張渲染之能事,使得所描寫的形象異常鮮明生動,給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同時,作為駢體文章,鮑照運用了很多偶句,但是整篇文章中四六之句卻并不突出,句式變化多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夾雜錯落,毫不呆板,使得文章抑揚頓挫、音韻流轉,頗具音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