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醉翁亭記》抒情散文鑒賞
作者: 歐陽修
【原文】:
環(huán)滁皆山也(1)。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2),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3)。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4),云歸而巖穴暝(5),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fù)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6),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7),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8),弈者勝,觥籌交錯(9),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中者(10),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11),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自號六一居士,北宋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進(jìn)士,累官至翰林學(xué)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后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而辭官,卒謚文忠。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lǐng)導(dǎo)人物,他和尹洙、梅堯臣等人一起,反對當(dāng)時內(nèi)容空洞、辭藻華麗的文風(fēng),提倡平易樸素的詩文,為文以韓愈為宗。他的文章平易流暢,委曲婉轉(zhuǎn),對后世影響很大。有《歐陽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
【鑒賞】:
《醉翁亭記》是一篇風(fēng)格優(yōu)美的游記散文,主要描寫了醉翁亭周圍的景致和滁人游山水之樂,表達(dá)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也流露出一種寄情山水的抑郁情懷。這篇文章寫景和抒情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在藝術(shù)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一篇別有特色的“記”。
首先,這篇文章在結(jié)構(gòu)上做到了層次謹(jǐn)嚴(yán),邏輯嚴(yán)密。作者寫醉翁亭,卻先從周圍的環(huán)境寫起,由大及小,一層深似一層,就如鏡頭推進(jìn)一般,這樣也使得醉翁亭有如“峰回路轉(zhuǎn)”一般,最后才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由亭引出了太守,由太守引出了“醉翁”之名的由來,最后又由醉翁之意而引出了“山水之樂”,這篇文章的核心也就在這個“樂”字上。下面幾段,作者用了“若夫”、“至于”、“已而”幾個連接詞,使文章渾然成為一體,從而緊緊圍繞著“樂”而作文章。先是寫山水之樂,在這里作者以精煉簡潔的語言描繪了四季晨昏的山水變化,表達(dá)了對于山水的流連愛戀之情。接著寫游人之樂,描繪了一幅和樂熱鬧的滁人游山圖,突出寫了宴酣之樂,體現(xiàn)出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最后寫游人歸去,禽鳥之樂。又以“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照應(yīng)前文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使得整個文章的結(jié)構(gòu)天衣無縫。
其次,在語言上,這篇文章多以駢偶之句入文,使作品呈現(xiàn)出駢散交錯的特點。這些偶句夾雜在散句中間,使句式整齊而又錯落,讀起來音韻流轉(zhuǎn),頓挫自然,既富于音樂性又避免了單純使用偶句的呆板。同時,歐陽修的語言平易流暢,生動傳神,雖多駢偶,卻無冷僻之語,絲毫沒有刻意雕琢的生澀之弊,通篇韻律委曲婉轉(zhuǎn)。
《醉翁亭記》在句式上的最大特點是通篇用說明句。全文用了二十一個“也”字。每個“也”字就是一層意思,這就使文章一方面顯出了層次,另一方面又增強(qiáng)了節(jié)奏,讀起來抑揚頓挫,如行云流水般一氣呵成。同時這二十一個“也”字構(gòu)成了一種一唱三嘆的詠嘆意味,在偃仰吟誦中作者陶醉自得的情思便在不言中流瀉而出。這種句式的運用新奇獨特,成為千古絕唱,而《醉翁亭記》也因之增加了意趣,使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