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哲學所見的人生觀

雕龍文庫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從新哲學所見的人生觀

從新哲學所見的人生觀

艾思奇

一 人生觀的主觀性

提到人生觀的問題不能不使我們想起十年前科學與人生觀的大論戰。論戰的導火線是被稱為玄學派的張君勱①先生的一篇演講。他在那里宣言了人生觀與科學的勢不兩立。其最大的根據,就因為“人生觀之中心點是‘我’”。以“我”為根據,于是張先生推論到人生觀是“主觀”的,“起于直觀的”,“綜合的”,“自由意志的”。這,據張先生說:是恰恰與科學相反,因為科學是“客觀的,為論理方法所支配的”,“從分析下手的”,“為因果律所支配的”,科學的這一連串的特點都和人生觀完全背馳,故人生觀不能與科學兩立。……主觀性的要素是玄學鬼的作祟的中心,也就是人生觀領域內決定科學的生死存亡的中心,因此就是整個人生觀問題的中心。或是讓玄學鬼支配著人生觀,或者讓科學來打退玄學鬼,其先決問題就要能駕馭這有著自由外貌的主觀性。而在科學與人生觀論戰的當時,那些為科學守護的戰士們,除了一個人的例外,全都可以說是只知道用自然科學作唯一的法寶,而不很相信社會科學。……新哲學一方面反對觀念論,一方面和機械主義作戰,要在這兩條戰線的夾攻中,打出一條血路來。這就是說:不能把人類生活中的意志現象和自然的機械運動同樣看待,同時,也不讓玄學鬼有作祟的機會……新哲學對于人生觀的主觀性和自由意志性這根本的中心問題,不能不先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新哲學必須指出,主觀沒有絕對的能動性,而意志不是絕對地自由,能動性和自由的活動最后仍被包攝在一定的客觀規律和科學法則中,這問題解決了,才可以對社會科學說“這也是科學可以支配的,讓我們再更具體地研究一下罷!”我們看新哲學怎樣解決這根本的中心問題。

二 主觀與客觀

主觀乃對客觀世界而言。在觀念論者看來,主觀對于客觀有絕對的能動性,主觀能自由地改變客觀,創造客觀。“不是存在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存在”,這是典型的觀念論的公式。……實際上,主觀生活只是人類生活的一面,而人類生活又只是客觀世界的一部分。……不是主觀創造客觀,而是客觀產生主觀。這是一切唯物論所共通的理解,也是新哲學的最起碼的觀點。……由機械論者看來,在整個客觀世界的體系上,主觀與客觀是根本沒有差別的。兩者只有全體與部分的關系,所以也只有全體與部分的差別。……機械論者的這種理解,是不能圓滿地說明人類生活事實的,主觀的能動性只是被抹煞了,但人類生活的現實的事實仍現身在他們的論理里,使他們不知不覺地打了自己的嘴巴。法國唯物論者,主張人類是環境的產物,反過來又高唱理性改造環境。胡適之極口稱贊吳稚暉先生的漆黑一團的宇宙觀,忽然又認為歷史的變化“似乎應包括一切心的原因”,理性的改造和心的原因,不是又抬高了主觀的能動性了嗎·這是機械主義的自己矛盾,自己敗北。然也不僅僅是機械主義者的自己矛盾和敗北,也證明主觀的能動性不是可以抹煞了事,而應該加以正當的把握。關于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和差別,費爾巴哈的見解也不能不提一提。因為費爾巴哈的見解并沒有真正超越了機械的唯物論,而竟有人把它看得和新哲學一樣的高。……但這主觀的能動性,在新哲學里,并不會被抬高到創造主的地位。人究竟是一定的歷史社會構成的擔當者,客觀的社會法則存在于他的主觀之先而成為主觀活動的規定者。主觀的活動最后仍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范圍以內的活動。因此,它的活動是有限的,它的能動性是相對的。……

三 意志自由與因果性

在觀念論已經說過,主觀是被形而上學地夸大了,成為絕對能動的主體。主觀的能動性既是絕對的,則意志的自由也是絕對的,無拘束,無滯礙,因果性不能加以制約,客觀條件不能給以規定,這是觀念論者的意志,也就是我們在人生觀論戰中所見的張君勱先生的意志。但新哲學已經看見主觀的能動性只是相對的,客觀的歷史條件規定著它的活動,……但舊的機械唯物論雖然反對觀念論形而上學夸大了的絕對自由,回過頭來又把機械的因果性投進形而上學的幻境中,也使它絕對化整個的世界成了機械的世界,必然的世界,雖然唯物論與神學勢不兩立,還不至于成為宿命論,但絕對化了的必然性,卻很難有意志立足的余地。哲學史上第一個特別把必然性提高了的人,是斯賓諾莎。②……他的一句名言:“自由就是必然性的認識”。……法國唯物論者的見解雖然與他有點不同,但那是由于他們的不徹底,既認為人類完全是環境的產物,又對人類理性給以改造社會的自由。這一點,是反而替觀念論主張了。……然而新哲學告訴我們,自由的意志并不僅在認識和順應必然的行為上就能成立。意志的主觀雖然被客觀的必然條件所規定,但并不完全是消極地被決定了的東西,它的活動對于客觀發生著相對的能動作用,故意志也不只是必然性的消極的一面,也是在“有對象性活動”中顯示著自己的。意志的自由也就是改變對象和克服對象的自由。……認識和順應必然,最大的能事只是現狀的繼續和本性的保持。斯賓諾莎的唯物論不是辯證法的,他看不見必然的矛盾,因此流入這種順應主義。辯證唯物論的“有對象性的活動”則在于改變周圍,同時改變自己的本性,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基礎就在物質生產方面的“有對象性活動”。

四 目的性

但這決不是說,在改變對象的活動中,人類全不需要認識。認識是必要的,認識能幫助我們找到正確的活動的目的。目的是意志活動的中心,隨時隨地指示著活動的方向。改變對象即為著要使一定的目的實現。這有目的的活動,是人類生活所以不同于自然現象的特征。自然現象雖然有運動,但不會替自己規定一定的目的。……但目的也自然不是從天外飛來,那規定著主觀的意志活動的同一客觀條件,也規定了人的目的。“人類的目的是因著客觀世界而產生,并以它為前提”(依里奇③《哲學筆記》第一冊)。因此也常是在一定的限定的條件之下成立的。…………常識的認識都是浮淺的,片面的,不完全的,而太局限的目的,正是根源于不完全的認識。對具體的完全的(雖然不是絕對完全)認識必須求之于社會科學,唯有真正的社會科學的認識可以幫助我們打破那眼前的,局限的,硬化的,俗物主義的目的,而找到更能把握著客觀世界之運動的正確的活動目的。人生觀是人類對于生活的見解和認識,一個人的人生觀也就包括著他的目的在內。社會科學能以客觀的物質條件說明主觀的能動性,因此,也能說明人生觀,說明各種各樣的人生觀是發生于怎樣的物質基礎,說明它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并能找到什么是更完全的目的。在這一切的意味上,科學的法則是能夠說明人生觀,支配人生觀,改正人生觀而且應該讓它來改正的!

原載1935年2月10日上海《新中華》第3卷第3期

〔注釋〕 ①張君勱(1887—1969):江蘇寶山(今屬上海)人,原名嘉森,號立齋。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后任翰林院庶吉士。辛亥革命后,組織民主黨。曾任上海《時事新報》總編輯、國際政務評議會書記長。1923年鼓吹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引起學術界一場玄學與科學的論戰。 ②斯賓諾莎(1632—1677):西方近代哲學史重要的理性主義者,與笛卡爾和萊布尼茨齊名。斯賓諾莎的哲學體系對之后17世紀的科學運動的意義在于其決定論的解釋,為此后的科學一體化提供了藍圖。他對后來的哲學家,例如謝林、費爾巴哈、馬克思等人都有過影響。 ③依里奇:指伊里奇·列寧。〔鑒賞〕 本文題目中所說的“新哲學”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就是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立場來談對人生觀問題的一些看法。從十多年前發生的那場“科學與玄學”之爭,也叫“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說起。1923年2月,張君勱在清華大學作了題為《人生觀》的講演,4月,丁文江在《努力周報》上發表《玄學與科學》一文,向張君勱展開進攻。此后,漸漸演變成一場影響深遠的“科學與玄學”的大論戰。

一方認為,人生觀是主觀的意志自由的產物,就是“甲一說,乙一說,漫無是非真偽之標準”,“科學無論如何發達,而人生觀問題之解決,決非科學所能為力”。另一方則打著保衛科學的旗號,試圖用自然科學方式來處理人生觀問題,認為外部物質世界不過是人的感覺的復合和在人的頭腦中的“思構”,科學研究的對象并不是客觀事物的固有規律,而是概念、推理等心理內容,這其實是一種主觀唯心論。雙方既不能正確解釋什么是人生觀,又不了解主觀與客觀、意志自由與因果性規律之間的辯證關系。這不僅無法劃清自然現象與人類生活的區別,更不了解因人類活動需要的目的性產生的客觀基礎,與馬克思主義對人生觀問題的看法完全是背道而馳的。本文首先說明人生觀的對象是人類自身的生活,是人類對于自身生活的認識、評價、理想和要求,其中必然充滿了活動主體的思想、情感、意志、欲望、選擇能力和目的性等主觀性因素。但這不等于說,人生觀是不受自然界和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制約的,人類生活和自然現象的運動是沒有區別的。換句話說,人生觀的表現形式是主觀的,但內容卻是客觀的,是對物質世界和人類自身活動關系的一種反映。接著進一步分析說,主觀與客觀是相對而言的,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是存在決定意識,而不是意識決定存在。“這是一切唯物論所共通的理解,也是新哲學的最起碼的觀點。”所以,“不是主觀創造客觀,而是客觀產生主觀”。玄學派把人生觀看成是純主觀的東西,錯誤地抬高了主觀性與自由意志而貶低了科學的價值;至于機械論者,無論是18世紀的法國唯物論者、19世紀德國的費爾巴哈這位舊唯物主義大師,還是在十年前的那場爭論中的科學派等人,共同的缺陷都是認為外部物質世界和主觀精神的“我”是不能分開的,人類的一切活動只是消極地被機械的法則決定著,這樣一來便抹煞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新哲學承認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但決不會把它抬高到創造主的地位,同時也反對機械唯物論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傾向。對意志自由和因果性客觀規律關系的正確理解,是有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一個必要前提。在第三部分中,文章主要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批駁了斯賓諾莎關于意志自由與因果性關系的見解。斯賓諾莎是17世紀荷蘭唯物主義哲學家,他承認宇宙中只有一個實體,這就是自然或物質世界,自然規律是客觀的,提出“自由是對必然性的認識”的著名思想,反對神學目的論,但又使實體變成形而上學的脫離了人的自然,主張人只能消極地順應和服從自然,同樣抹煞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二是進一步闡明新哲學在這方面的看法。人的意志自由或主觀能動性固然要受到因果性、必然性等客觀規律的制約,但不完全是消極被動的東西。意志自由或主觀能動性,不僅是認識和順應必然性,而且是人類在認識和順應客觀規律基礎上對于客觀世界的改造活動,這才能顯現真正的自由。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談到,人類在改變對象活動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對目的性的認識問題。自然現象中的事物,是沒有主觀能動性和意志自由的,因為自然界事物的機械運動是沒有任何目的的,而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有一定的目的,受著目的性的支配。目的并不是隨意產生或從天外飛來的,那規定著主觀的意志活動的同一客觀條件,也規定了人的行為的目的和指向。“唯有真正的社會科學的認識可以幫助我們打破那眼前的,局限的,硬化的,俗物主義的目的,而找到更能把握著客觀世界之運動的正確的活動目的。”整篇論文分成四個部分進行闡述,各自列出了小標題,脈絡、層次十分清晰。從對人生觀含義的界定開始,分析了其中必然涉及的主觀與客觀、意志自由與因果規律,以及目的性的產生和人的活動受到目的性支配的種種辯證關系,在批駁唯心主義、機械唯物主義錯誤觀點的同時,全面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生觀問題的理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真实乱小说在线阅读|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 韩国朋友夫妇:交换4| 中国在线观看免费的www| 亚洲AV无码不卡| 亚洲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好男人社区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精品忘忧草| 狠狠ady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麻豆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99久久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免费| 中文无码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V| 国产精品成年片在线观看| 好爽好深好猛好舒服视频上|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正能量www正能量免费网站| 男女一进一出无遮挡黄| 高清国产性色视频在线| www.污网站| 中国黄色a级片| 一级毛片在线完整免费观看| 久久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精品|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99|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一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亚洲免费二区三区| 卡一卡二卡三精品| 国产成人www|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app下载| 国产日韩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普通话对白刺激| 国产啪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一区高清视频| 北条麻妃一区二区三区av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