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散文·范曄·循吏傳序論》原文鑒賞
《漢魏六朝散文·范曄·循吏傳序論》原文鑒賞
初,光武長于民間,頗達情偽,見稼穡艱難1,百姓病害,至天下已定,務用安靜,解王莽之繁密,還漢世之輕法。身衣大練2,色無重彩,耳不聽鄭衛之音3,手不持珠玉之玩,宮房無私愛,左右無偏恩。建武十三年,異國有獻名馬者,日行千里,又進寶劍,賈兼百金,詔以馬駕鼓車,劍賜騎士。損上林池籞之官4,廢騁望弋獵之事。其以手跡賜方國者,皆一札十行,細書成文。勤約之風,行于上下。數引公卿郎將,列于禁坐。廣求民瘼5,觀納風謠。故能內外匪懈,百姓寬息。自臨宰邦邑者,兢能其官。若杜詩守南陽,號為“杜母”,任延、錫光移變邊俗,斯其績用之最章章者也。又第五倫、宋均之徒,亦足有可稱談。然建武、永平之間,吏事刻深,亟以謠言單辭,轉易守長。故朱浮數上諫書,箴切峻政,鐘離意等亦規諷殷勤,以長者為言,而不能得也。所以中興之美,蓋未盡焉。自章、和以后,其有善績者,往往不絕。如魯恭、吳祐、劉寬及潁川四長,并以仁信篤誠,使人不欺;王堂、陳寵委任賢良,而職事自理:斯皆可以感物而行化也。邊鳳、延篤先后為京兆尹,時人以輩前世趙、張6。又王渙、任峻之為洛陽令,明發奸伏,吏端禁止,然導德齊禮,有所未充,亦一時之良能也。今綴集殊聞顯跡,以為《循吏篇》云。
【注釋】 1稼穡:種谷日稼,收獲日穡。此處泛指農業勞動。2大練:粗帛。3鄭衛之音:春秋時代鄭國、衛國的俗樂,題材大多表現愛情。后遂以之代指淫蕩的樂歌或文學作品。4池籞(yu):帝王的園林。折竹以繩連結,使人不得往來,謂之籞。5瘼(mo):病,疾苦。6趙、張:指趙廣漢、張敞,皆為西漢的著名官吏。
【今譯】 起初,光武帝劉秀生長于民間,非常明其中真實情況,看到農業生產的艱難勞苦,百姓們的病痛災難,所以在天下平定之后,竭盡全力讓百姓安寧清靜,廢除王莽時期那些繁瑣細密的法規,恢復漢代原有的輕法。身穿粗帛衣,顏色無重彩,耳不聽靡曼的音樂,手不拿珠玉等珍玩,對后宮姬妾沒有私愛,對左右親信沒有偏恩。建武十三年(37),外國進貢一匹名馬,一天能跑一千里,還進一把寶劍,售價達二百金以上,光武下詔讓馬去拉鼓車,把寶劍賞給騎士,削減管理上林苑的官員,廢除游觀射獵等事。光武親筆寫給四方諸侯的書信,都是在一塊木簡上十行文字,用小字細書而成。勤儉節約的風氣,流行于朝廷上下。光武還多次把公卿郎將召集到宮中,研究國家大事。廣泛詢問百姓的疾苦,通過采集歌謠,以知政教之得失。因此才使宮延內外都兢兢業業,毫不松懈,百姓們也得寬和休息。那些治理各地的行政長官,也能夠在職位上施展本領。如杜詩擔任南陽太守,老百姓稱之為“杜母”,任延、錫光改變邊境風俗,這些都是最為明顯的政績功勞。又如第五倫、宋均這些人,也有值得稱道的地方。然而在光武、明帝時代,對官吏要求苛刻嚴厲,只是以流傳的只言片語,便很快調換郡守縣令。所以朱浮多次上書勸諫,言辭懇切,要求改變嚴峻之政。鐘離意等人也曾上書規勸,以表達委婉細膩的感情。作為德高望重長者的話,卻照舊未被采納。所以光武中興之后的美政,還是有不足之處的。自從章帝、和帝之后,有良好政績的官員,一直連續不斷。例如魯恭、吳祐、劉寬和潁川四長(指荀淑為當涂長、韓韶為嬴長、陳寔為太丘長、鐘皓為林慮長,四人皆為潁川人士),他們都能以仁義忠信和赤誠打動人心,使人不欺;王堂、陳寵任用賢良,而官府中事務被處理得很好:以上這些都可以說是能感動外物又使教化大行的官吏。邊鳳、延篤先后擔任京兆尹,當時人把他們比作前代的趙廣漢、張敞。還有王渙、任峻擔任洛陽令,公開追查隱伏的壞人,官吏端正,有令則止。然而在道德引導、禮義要求方面,還有不足之處,但也可以說是才能杰出的好官吏。現在我收集一些官吏的杰出政績,編寫成《循吏列傳》。
【總案】 一個國家治理得好與壞,取決于官吏品行和才能的高低,而選拔官吏的大權在皇帝手中,官吏的好壞,反映的是皇帝的好壞。東漢初期,由于光武勤政愛民,樸素節儉,使得上行下效,形成了東漢前期良好的吏治傳統。所以國家的繁榮與動亂,從根本上講,責任都在最高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