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散文·劉義慶》原文鑒賞
《漢魏六朝散文·劉義慶》原文鑒賞
劉義慶(403—444),祖先是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后移居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其父劉道憐,是宋武帝劉裕的二弟。劉裕的幼弟劉道規(guī)早死,未留下子嗣。劉宋建朝之后,劉道規(guī)被封為臨川王,以劉義慶為嗣,永初元年(420年)襲封。
劉道憐素?zé)o才德,不為劉裕所重,而劉義慶卻從小為劉裕所賞識。義熙十二年(416年),劉義慶年僅十三歲,便隨從劉裕攻打后秦,到過長安。劉裕即位后,又命劉義慶襲封臨川王,任侍中。元嘉元年(424年),轉(zhuǎn)散騎常侍、秘書監(jiān),又任度支尚書,遷丹陽尹,主管首都地方事務(wù)。元嘉六年,在丹陽尹之外,兼任尚書左仆射,參與朝政。元嘉八年,因星相變異,劉義慶害怕災(zāi)禍及身,固辭仆射之職,請求外調(diào)。元嘉九年,出任使持節(jié)、都督雍益寧梁南北秦七州諸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
荊州(治今湖北江陵)地廣兵強(qiáng),富足無比,是長江上游的重鎮(zhèn),劉裕在世時命令諸子相繼鎮(zhèn)守。劉義慶被認(rèn)為是宗室諸王中的人才,所以受命擔(dān)任此職。他在荊州八年,有政績。元嘉十六年,改任都督江州豫州之西陽晉熙新蔡三郡諸軍事、江州刺史。劉義慶上任一年之后,長期在朝廷輔政的彭城王劉義康被貶出京,到江州代替劉義慶任刺史。兩人在江州治所豫章(今江西南昌)相見而哭。此事傳到文帝劉義隆耳朵里,便責(zé)怪劉義慶,調(diào)他回京。劉義慶亦深知此事得罪了皇帝,甚為恐懼。后來文帝改變主意,改派劉義慶任都督南兗州徐兗青冀幽六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他才幸免于難。后因病請求還京。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卒于建康(今南京)。追贈侍中、司空,謚曰康王。
劉義慶性情恬淡,喜愛文學(xué),在他的帳下招集了不少文人學(xué)士,如袁淑、陸展、何長瑜、鮑照等人,都成為他的佐史或下屬。據(jù)《宋書·本傳》記載,劉義慶曾撰《徐州先賢傳》十卷,又仿效《典引》(班固作),著《典敘》,“以述皇代之美。”此外《南史·本傳》還記載,劉義慶著有《世說》十卷,《集林》二百卷,并行于世。《徐州先賢傳》、《典敘》、《集林》,今皆不傳。沈約的《宋書》始撰于南齊永明五年(487年),距劉義慶之死只有四十多年,反不提其撰《世說》之事,看來此書并非出于劉義慶之手。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世說新語》“乃纂集舊文,非由自造;《宋書》言義慶才詞不多,而招聚文學(xué)之士,遠(yuǎn)近必至,則諸書或而成于眾手,未可知也。”這種論述是很有道理。然而即使《世說新語》不是劉義慶自著,肯定也是在他的思想指導(dǎo)下編輯而成的。
漢代劉向曾著有《世說》一書,今已亡佚。劉義慶便稱其書為《世說新書》,唐人著作言及此書的唐寫本均用此稱,宋代之后才改稱《世說新語》。在南朝梁代,劉孝標(biāo)為其作注。注文以增補(bǔ)史料為主,并糾正原書的錯誤,使原書內(nèi)容大為豐富。同時征引古書近四百種,而這些書籍多已亡佚,反賴劉注得以保存。因此,劉注不僅豐富了《世說新語》的內(nèi)容,而且在保存史料方面也有很大功績。
《世說新語》共分三十六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xué),方正,雅量,識鑒,賞譽(yù),品藻,規(guī)箴,捷悟,夙惠,豪爽,容止,自新,企羨,傷逝,棲逸,賢嬡,術(shù)解,巧藝,寵禮,任誕,簡傲,排調(diào),輕詆,假譎,黜免,儉嗇,汰侈,忿狷,讒險,尤悔,紕漏,惑溺,仇隙。從時代講,從漢末到劉宋,大約三百年。從內(nèi)容上講,主要記載的是士族階層人物的遺聞逸事。從藝術(shù)上講,這部書成就也很高,表現(xiàn)在其一,善于抓住典型事件進(jìn)行概括描寫,三言兩語,便可使人物的性格、神態(tài)躍然紙上。如《忿狷》中言王藍(lán)田性急便是。其二,記言與記行緊密結(jié)合。如《汰侈》中言石崇、王敦之殘忍便是。其三,記人物語言能傳達(dá)出人物的說話語氣和心理活動。如《雅量》中言晉孝武帝見長星(彗星)后的自白便是。其四,人物的語言往往富有個性化。如《方正》中記陸機(jī),陸云對盧志侮辱他們祖宗時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性格便是。其五,語言既精煉準(zhǔn)確而又口語化。如《賞譽(yù)》中言王導(dǎo)以塵尾指著坐位對何充說:“來,來,此是君坐”便是。總之,本書一共刻畫了一百二十多個人物,無不循聲得貌,各具特色。今選文以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為據(jù),每篇之內(nèi)皆為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