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明《寰宇訪碑錄》中國名著簡介
作者: 王瑞明
《寰宇訪碑錄》十二卷。周、秦、漢、魏、吳、晉為第一卷;前秦、梁、后魏、西魏、東魏、后齊、后周、隋為第二卷;唐代占兩卷,即第三、四卷;五代十國為第五卷;北宋分為第六、七、八卷;南宋為第九卷,遼、金、偽齊為第十卷,元為第十一、十二卷。兩宋碑碣所占篇幅為最多,其次為元代,再次為唐代。每一碑碣,注明撰稿人、寫碑人姓名,及立碑年月,碑碣所在地。全書所錄各代碑碣約為八千以上,有的是后人重刻的。
這是清代人集體編寫的一部書,由邵晉涵開其端,他搜羅國內石刻,編為一書,以副本贈給孫星衍,孫星衍在二十多年中,游學四方,所至山川城邑,古陵廢廟,遇到殘碑斷碣,從不輕易放過,或抄錄原文,或拓下帖本,日積月累,增補了不少新內容。孫星衍沒有去過的地方,一些熱心的朋友代為搜集到許多珍貴的材料,源源寄來;還有對此有興趣的學者如王昶、錢大昕、翁方綱、馮敏昌等對有關問題不斷進行研究,使這部書日益完善,日益充實。邢澍藏書萬卷,占有不少這方面的資料,他結識孫星衍后,把所有資料慷慨獻出,使這部書更得到了重要補充,更加完備了。
石刻碑碣開始流行于秦代。在此以前,多在銅器上刻字。在銅器上刻字,較之在碑碣上刻字艱難得多,石刻取代了金刻。秦始皇巡視全國時,各地刻石頌揚他,司馬遷寫《史記》時,將這些石刻文字都收入《秦始皇本紀》,開創以石刻為史料的先例。后人多取石刻以考證、補充史實;建碑年月,可補朔閏表;生卒年月,可補疑年錄;漢代的孔廟諸碑,魏之受禪尊號,宋之道君五禮,可補《禮志》;宋之慎刑箴戒石銘,可補《刑法志》。石刻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與金文并稱為金石學,到宋代正式成為專門之學,從宋至清,研究金石的數百家。公元193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國學基本叢書》中有《寰宇訪碑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