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后妃命數(shù)》譯文與賞析
后妃命數(shù)
后妃命數(shù)
【原文】
《左傳》所載鄭文公之子十余人,其母皆貴胄[1],而子多不得其死,惟賤妾燕姞生穆公[2],獨(dú)繼父有國,子孫蕃衍盛大,與鄭存亡。薄姬入漢王宮,歲余不得幸,其所善管夫人、趙子兒先幸漢王,為言其故,王即召幸之,歲中生文帝,自有子后希見。及呂后幽諸幸姬不得出宮,而薄氏以希[2]見故,得從子之代,為代太后。終之承漢大業(yè)者,文帝也。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避不愿進(jìn),而飭侍者唐兒使夜往,上醉不知而幸之,遂有身,生長沙王發(fā)。以母微無寵,故王卑濕貧國。漢之宗室十有余萬人,而中興炎祚[3],成四百年之基者,發(fā)之五世孫光武也。元帝為太子,所愛司馬良娣[4]死,怒諸娣妄,莫得進(jìn)見。宣帝令皇后擇后宮家人子五人,虞侍[5]太子。后令旁長御問所欲,太子殊無意于五人者,不得已于皇后,強(qiáng)應(yīng)曰:“此中一人可。”乃王政君也。一幸有身,生成帝,自有子后,希復(fù)進(jìn)見。然歷漢四世,為天下母六十余載。觀此四后妃者,可謂承恩有限,而光華啟佑,與同輩遼絕,政君遂為先漢之禍。天之所命,其亦各有數(shù)乎?徽宗皇帝有子三十人,唯高宗皇帝再復(fù)大業(yè)。顯仁皇后在宮掖時,亦不肯與同列爭進(jìn),甚類薄太后云。
【注釋】
[1]貴胄:貴族的后代,王公貴族。[2]希:假借為“稀”。稀少;罕見。[3]炎祚:三國蜀劉備自稱得漢之正統(tǒng),故亦指蜀漢。[4]司馬良娣:良娣是皇太子妾稱號,太子妾中品級較高者,地位僅次于太子妃。司馬良娣是劉奭還是太子時最寵愛的一位妃嬪。公元前54年,劉奭還沒登上皇位的時候,司馬良娣就病死了。[5]虞侍:謂伴侍而使愉悅。虞,通“娛”。
【譯文】
據(jù)《左傳》記載,鄭文公有十多個兒子,他們的母親都出身于名門望族,但這些兒子大多數(shù)遭遇橫禍而亡,只有出身地位微賤的燕妾所生養(yǎng)的穆公,繼承了皇位做了鄭國國君,子孫繁盛,與鄭國共存亡。薄姬進(jìn)入漢王劉邦的王宮,一年多時間劉邦都沒有寵幸過她。管夫人、趙子兒與她的關(guān)系甚好,并且先得到了漢王劉邦的寵愛,于是她們二人就在劉邦面前替薄姬美言,劉邦這才召幸了她,還不到一年她便給劉邦生了個兒子,就是后來的漢文帝劉桓,自從有了兒子劉恒,薄姬就很少與劉邦見面了。呂后幽禁劉邦的寵妃并禁止她們出宮,由于過去薄姬很少陪伴劉邦,因而得以跟隨兒子來到代國,做了代國的太后。最后繼承漢朝大業(yè)的是漢文帝劉恒。漢景帝想召幸程姬,程姬不太方便,所以不愿進(jìn)宮,就派她的侍女唐兒夜里去陪漢景帝,漢景帝喝醉了酒,不知道真相,便寵幸了唐兒,于是唐兒懷了漢景帝的孩子,生下了長沙王劉發(fā)。因?yàn)槟赣H出身卑微也不被寵愛,所以長沙王劉發(fā)就被派到了潮濕貧窮的地方當(dāng)了王。漢朝的宗室有十多萬人,而中興漢朝,并使?jié)h朝大業(yè)延續(xù)到四百年的人,卻是長沙王劉發(fā)的第五代子孫光武帝劉秀。漢元帝當(dāng)太子時,最喜歡的司馬良娣死了,就遷怒于其他妃子,誰也不召見。漢宣帝讓皇后從后宮中選擇了五個佳人,侍候太子。皇后派她身邊的人去問太子的想法,太子本來對這五個佳人沒有一個中意的,但不得不服從皇后,勉強(qiáng)回答說:“這五個人中有一個還可以。”這就是王政君。王政君得到太子一次寵幸便有了身孕,生下了漢成帝劉驁。自從她生了兒子后,就再也沒有得到元帝的寵幸。王政君經(jīng)歷四代漢室,母儀天下六十多年。看到上述四個后妃的經(jīng)歷,可以說她們得到的寵幸都很有限,但享受的榮華富貴,卻是其他后妃所不能比的,最后王政君成為西漢的禍害。上天安排的命運(yùn),都有其定數(shù)吧!徽宗皇帝有三十個孩子,只有高宗皇帝再次復(fù)興了大宋朝。顯仁皇后在后宮時,也不愿與其他妃子爭寵,很像西漢的薄太后。
【評析】
本文通過講述了四例后宮妃嬪承受帝王恩寵與命數(shù)之間的關(guān)系,得出后妃“承恩有限”,“天之所命,其亦各有數(shù)”的結(jié)論。洪邁認(rèn)為,后妃承蒙厚恩與命數(shù)有關(guān),就像文中所說,鄭文公妃嬪大多出自于貴族,然而他們的兒子卻沒有繼承她們曾有的恩德,大多都遭受厄運(yùn),而燕妾雖出身卑微,沒有受過過多恩寵,但其子秦穆公卻繼承了皇位,子孫繁衍盛大;薄姬雖很少陪伴劉邦,但躲過了呂后的幽禁寵妃之難,與其兒子來到代國,最終她的兒子繼承了漢朝大業(yè)。還講到侍女唐兒的子孫劉秀卻成為了光武帝;王政君母儀天下六十年。這四位嬪妃均沒有得到帝王的恩寵,但其后代卻得到了厚待。本文從正反兩發(fā)面論述了后妃承恩與命數(shù)之間的關(guān)系,論述詳盡有力,使文章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