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旅游產業真實性表述研究
舞蹈:旅游產業真實性表述研究
◎許曉云
舞蹈是一種美的形態,是人類追求至高境界(真善美)的重要途徑,也是人類滿足對美需求的主要來源。它多維的厚度承載了歷史,印記了文化。它可以像幻燈片式地再現你可以想象到的許多畫面,也可以與你近距離甚至是零距離地感受難忘的時刻。生動的舞蹈是與宇宙對話的“天線”,是情系社會關系的“紐帶”。它是一門綜合性藝術,綜合了音樂、詩歌、戲劇、繪畫、雜技等,在交流與整合中,逐漸成為獨立的一門藝術。舞蹈既是時間的概念,也是空間的概念,是集視覺、聽覺和動覺為一體的藝術門類。
旅游產業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成為當今經濟、文化領域的寵兒。我們常言:“物質是基礎,文化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旅游產業的興起與興盛,既實現了經濟的增長,也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渴求。隨著物質基礎的夯實,全球一體化的交融,人們對旅游的需求,特別是精神文化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旅游產業的發展前景不可估量。它應該像藝術一般,充滿著文化氣息和對美的追求,對重新認識人的本來價值有一種積極的啟發作用。
在創新意識的推進下,通過旅游產業真實性的發展和舞蹈獨特的言語表達,結合數據時代背景下多元的技術,進而促進旅游產業對人民大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同時,對文化的自覺與自信、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及文化復興起到積極作用。
一、何為舞蹈的旅游產業
(一)何為舞蹈
舞蹈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舞蹈指的是舞臺藝術舞蹈;廣義的“舞蹈”不僅包括舞臺藝術舞蹈,也包括存在于民眾之中的旨在自娛、健身、祭祀及娛人的一切舞蹈文化。廣義舞蹈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中產生,是一種主要以身體為表達媒介的行為藝術。本文的舞蹈概念不僅指舞蹈本體形態要素(動作、音樂、服裝、道具、舞美燈光等),也涵蓋了舞蹈的文化內涵。
舞蹈主要具有形象性、承載性和娛樂性的特征。首先,形象性是舞蹈最重要的表達方式。通過開發身體與其他媒介的可能性,進而生動地塑造出各種形象,包括具有生命的形象,比如人物形象、動物形象,還有無生命的形象,比如山石、廢墟等。形象性使得旅游產業的發展更加多元化,也增添了具象的審美表達。把當地抽象的文化,通過舞蹈的方式栩栩如生地表達出來,既滿足了游客對真實再現的體驗,也通過形象具體的方式,使游客享受到了文化的熏陶與美的享受。承載性,更多指舞蹈所表達出的文化現象和文化內涵。“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著一方舞蹈。蒙古族舞蹈,作為符號,是蒙古族文化的代表,作為文化,是蒙古族民族屬性的體現。比如“勒馬手”“馬步”都是屬于游牧民族的象征符號,蒙古族舞蹈所體現出的豪放、大氣的動作風格與舞蹈氣質,也都是蒙古族歷史文化的體現和民族性格的表達。娛樂性,使得舞蹈成為雅俗共賞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傳統民間舞蹈,成為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與精神休閑娛樂功能,是游客旅游的主要動機。
(二)何為旅游產業
旅游產業,在本文更多指的是文化旅游產業。從發展歷程看,文化旅游是旅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或者說是旅游的高級形式,文化旅游的目的在于追求精神上的滿足,促進旅游者精神素養的提升。從文化旅游者的目的地選擇來看,更偏向于文化底蘊深厚的旅游目的地或者旅游產品,但是也不能把山水型的旅游者排除于文化旅游者的范圍之外。只要能給游客帶來不同的體驗及文化的提升都可以納入文化旅游的范疇。
旅游產業的主要特征可以歸納為:文化性、綜合性、體驗性、創意性以及民族性和國際性。首先,旅游產業的文化性蘊涵著大量的知識信息,它可以為旅游者提供大量豐富的自然風光、科普知識、歷史知識、社會知識,使游客接受藝術熏陶,提高文化修養,或者說得到些許感悟與升華。比如,以歷史文化景點作為文化藝術的演出場所,或是在景點附近人工搭建演出場所等。其次,綜合性是指文化旅游產業是集吃、住、行、游、購、娛、健、閑、體九位一體的產業,并在每一個旅游環節中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文化內容;從產業關聯的角度看,文化旅游產業是集旅游產業、文化產業、休閑娛樂產業、藝術產業、體育產業等一體化的龐大產業,產業邊界越來越模糊。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旅游產業已經發展成了一個萬能的無所不包的產業,具有超強的綜合性。這種綜合性,使得舞蹈文化可以廣泛地滲透在所有旅游產業之中,作為符號代表,娛樂形式等存在于旅游場所與文化之中(如迪士尼的街道歌舞表演等)。第三,現代文化旅游倡導的是文化體驗與文化參與行為。由于時代的變遷與發展,當代人對旅游的要求越來越高,單純的靜態觀賞歷史古跡已經無法滿足當代人對旅游的需求,體驗和參與成為旅游熱點,人們渴望在“體驗和參與的過程中感受文化的價值和魅力”。因此,借助舞蹈動覺的藝術特征,通過身體運動,可以讓游客親身感受到旅游場景的客觀存在與文化氛圍,帶給游客身心合一的藝術享受(如游客與演員一起跳篝火晚會的鍋莊舞)。第四,創意性。今天的文化旅游不僅僅與歷史古跡相聯系,而且更多是通過文化創意來實現。好的創意本身就可能成為文化旅游的吸引點,這些創意點需要特定形象來實現,把意識形態層面的想象變成人們通過視覺、聽覺就可以看到和感受到的實體。第五,民族性與國際性。旅游景點的文化,一方面具有民族性,中國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就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旅游產業越來越具有國際性,通過把民族舞蹈與高科技手段相結合,可以鑄造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傳統又現代的舞蹈作品。
(三)何為舞蹈的旅游產業
旅游產業是一個內容豐富的概念,其中包括藝術與娛樂的部分,可以將藝術看作是文化概念,將娛樂看作心理概念。舞蹈的旅游產業主要是指需要有舞蹈部分的旅游產業或是主要以身體為表達方式的旅游產業,包含在文化產業中,強調舞蹈文化的新理念。比如旅游演藝產業,一些大型舞臺劇和情景劇等。通過舞蹈的形式與其他技術的配合,以傳統或突破傳統的方式,輕松愉快地表達內容,讓游客有一種美的享受,有身臨其境的體驗感或高度的參與性。舞蹈的旅游產業在弘揚地域文化的同時,讓游客獲得審美滿足,知識與思想的啟迪,得到身心的愉悅與放松。
二、舞蹈的旅游產業對旅游真實性的表述
“真實性”是由馬丁·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首次提出的,此概念隨著20世紀中期“文化和遺產旅游”的興起而進入旅游研究領域,并最終成為衡量旅游產品質量和游客滿意度的決定性因素。由此可見,“真實性是游客旅游的主要動機,真實性的再現與感受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內容。隨著旅游真實性學說的研究成果日趨成熟,逐漸發展為四種類型,即客觀主義真實、建構主義真實、后現代主義真實和存在主義真實。”(陳享爾,蔡建明:《旅游客體真實性與主體真實性集合式關系探討——以文化遺產故宮為例》, 《人文地理》,2012年第4期,第153頁)
(一)客觀主義真實
支持客觀主義真實觀點的學者是從客觀的、博物館學的角度來看待真實性的,他們強調被旅游的客體與原物完全對等。“客觀主義真實性學說是從專家的客觀標準看待旅游吸引物的真實性。馬康納提出‘舞臺化真實理論’,其核心觀點可以概括為:真實應是旅游吸引物的固有屬性,可通過一定的標準和客觀程序進行鑒別,旅游客體的真實性直接決定旅游活動的體驗質量。伯斯汀進一步指出由于商業化及產品的同質化和標準化影響,大眾旅游成為‘偽事件’。因此,‘真實的復制’這一概念被提出,從而使絕對的客體真實被相對的客體真實所取代。”(陳享爾,蔡建明:《旅游客體真實性與主體真實性集合式關系探討——以文化遺產故宮為例》,《人文地理》,2012年第4期,第155頁)
回望歷史,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舞蹈作為一種具有審美意義和文化價值的生動形態,在華夏文明進程中起到了獨特而積極的作用。歷代的舞蹈藝術,無不應和著各個朝代獨特的歷史進程,演繹出各自不同的動人姿容,形成了富有史學含義的獨特形式與內容。“中國舞蹈史來源于經史子集、詩詞歌賦中,存在于壁畫、巖畫、青銅、畫像磚石等文物中。”(茅慧,廖燕飛:《篳路藍縷,信史丹心——“紀念中國舞蹈史研究60年學術研討會”綜述》, 《藝術評論》,2016年第12期,第92頁)筆者認為,中國舞蹈史的研究工作可以為當前的藝術創作、旅游文化產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比如,宋朝非常重視宮廷食饗之樂,因此宋朝的宮廷宴樂表演發展規模宏大,其中隊舞以其華麗、精彩的表演以及感人的故事情節在宋代宮廷食饗歌舞中占有重要地位。“隊舞是在唐朝宮廷舞大曲的影響下發展成的一種集音樂、舞蹈、詩歌為一體的藝術表演形式,具有很高的藝術表現力及藝術價值。在宋代宮廷禮儀、典禮、娛樂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劉莊:《宋代宮廷食饗歌舞形式“隊舞”的發展》, 《蘭臺世界》,2015年第7期,第150頁)宋代隊舞是否可以在旅游景點——宋城旅游區有所重現,再現宋代文化盛貌,值得思考與借鑒。
(二)建構主義真實
建構主義真實則是學者研究真實性的焦點從旅游客體轉向旅游主體的過渡階段,是在承認旅游客體存在真實性的前提下,加入旅游主體真實性感受的新元素。
游客的參與性和情境的塑造,是建構真實性游覽感受的重要因素。舞蹈本體中,動作和音樂具有時間屬性,他們可以通過動作與音樂的擇取與創作,營造出特定情景。道具與服飾具有符號性,可以通過特定服飾和道具的選擇,對具體情境提供象征意義。再加上舞美燈光的營造,通過空間感與色彩的運用,增強游客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大型情境體驗劇《又見平遙》就是一個典型且成功的案例。整個演出通過“選妻”“鏢師死浴”“靈魂回家”等充滿儀式感的舞蹈片段,配合劇場內部聲光電等新技術的運用,在平遙古城的街景和趙家大院的舞臺場景設計中,觀眾可以置身于演員的表演空間,與演員同處一個真實物理時空,切身感受平遙古老文化和誠信精神,該表達形式不僅有震撼的視覺效果,也在語言講述的協助下,極大地沖擊著觀眾的情感,使觀眾感同身受,在情境體驗中,感悟人生,反思人生。
山西是黃河文化的發源地,在20世紀80年代震撼全國的“黃河三部曲”(《黃河兒女情》《黃河水長流》《黃河一方土》)就是借鑒黃河流域農耕民俗文化的具體舞蹈形式進行創作的舞蹈作品。其中,《黃河兒女情》中尤為體現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俗風情,并高度提煉出山西民間舞蹈的獨特形式。黃河歌舞系列不僅是山西區域文化的表達,也是黃河文化、中華文化精髓的體現,也許我們可以在黃河文化的基石上,構建以“黃河歌舞”為主題的山西旅游文化品牌,形成具有“窗口效應”的品牌產品。
(三)后現代主義真實
后現代主義真實則完全否認了旅游客體的“真實性”概念,認為仿真比原物更加真實,已達到了一種完美的“超現實”。后現代主義真實的代表作是艾克的《超現實世界中的旅游》,他認為真實性的參照已隨著技術的進步被打破,旅游產品中現實與虛擬、真實與復制的界限也被打破,所以真實性已無從談起。迪士尼樂園的巨大吸引力和成功運營是此種觀點的最好例證。“麥格雷戈指出隨著游客向后現代主義旅游者的轉變,對旅游客體真實性的要求將逐漸減弱。”(陳享爾,蔡建明:《旅游客體真實性與主體真實性集合式關系探討——以文化遺產故宮為例》, 《人文地理》,2012年第4期,第160頁)
人都是追求自由的,希望可以像鳥兒一樣自由飛翔,而無需像熱氣球等外在器械的協助。20世紀中期,“風洞”技術的出現,實現了這一夢想。它通過人工產生和控制氣流,對人進行可量度氣流的控制,進而可以讓人在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前提下,飛向上空。這種技術原本是用以模擬飛行器或物體周圍氣體的流動設備,比如汽車、飛行器、導彈設計領域,現在也開始運用于旅游產業。我們可以通過“風洞”技術,設計一些空中舞蹈的場景,像“嫦娥奔月”“化蝶”等具有故事情節的舞蹈作品,把這種仿真的空中漂移運用到傳說故事的真實再現中,把不可能的虛構現象變成真實的情節舞蹈。
(四)存在主義真實
存在主義真實是以旅游主體作為研究載體的真實性學說,此類學者對真實性的理解是從游客而不是從旅游客體的角度出發,著眼于旅游主體的本真體驗。存在主義者認為存在的真實強調的是旅游主體(旅游者)的真實存在狀態,即真實是游客自身的一種感受,它與游客真實的自我體驗相聯系。即使被旅游的客體是完全虛假的,游客可能還是在追求一種真實性,即一種潛在的、由旅游活動激發的存在的真實性。“游客在某種旅游活動的激發下,毫不關心旅游客體的真實,只是借助于旅游活動或旅游客體尋找真實的自我”。(陳享爾,蔡建明:《旅游客體真實性與主體真實性集合式關系探討——以文化遺產故宮為例》, 《人文地理》,2012年第4期,第160頁)
“存在主義真實的實現,離不開虛擬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是多種技術的綜合,包括實時三維計算機圖形技術、廣角(寬視野)立體顯示技術、對觀察者頭、眼和手的跟蹤技術,以及觸覺和力覺反饋、立體聲、網絡傳輸、語音輸入輸出技術等。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結合網絡技術,可以將文化旅游資源的展示提高到一個嶄新階段,利用虛擬技術更加全面、生動、逼真地展示文化旅游資源,借助計算機網絡在大范圍內進行營銷推廣,將為各地文化旅游的發展創造一個新的騰飛機會。”(高志堅:《虛擬現實技術在蘇州文化旅游中的應用》, 《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年24期,第78頁)
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給游客帶來多種感官刺激的虛擬環境,游客以自然的方式與環境交互,產生置身于相應的真實環境中的虛幻感、沉浸感、身臨其境的感覺。虛擬現實系統有桌面式、增強式、沉浸式和網絡分布式四種。目前,虛擬現實技術應用最廣泛的領域是娛樂業,我們可以將其引入旅游業中的娛樂產業和藝術產業中,通過設計虛擬技術的舞蹈畫面,來增進舞蹈藝術表達的力度。比如,很多演繹旅游產業,舞蹈演員一天最多可能演出十場,他們的體力和精力都會因為上一場的演出而大打折扣,我們可以借助虛擬現實技術,以一個真人在跳舞來表現多個“真人”在跳舞的畫面,并且通過畫面的切換,達到不僅生動而且真實的效果。這種技術,不僅可以運用到舞蹈演員身上,也可以運用到游客通過肢體語言來感受到虛擬現實技術的虛幻與真實。
三、余論
旅游產業是人民實現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徑,美的訴求是精神需求的重要方面,舞蹈文化是審美表達的生動形式。“隨著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個體與族群需要,大眾旅游者對文化真實性的要求不會像諸如民族學家、人類學家這樣的學者那么嚴格與苛刻,他們更多地是在旅游中追求美感、解脫感、自豪感、新鮮感、認同感等許多難以名狀的東西。”(邵玲:《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研究》,2006年,第16頁)這就對真實性多了一份非理性的體驗與感受,進一步體現人文關懷與意義闡釋。舞蹈作為諸多藝術門類中具有動覺的藝術形式,留下了身體與文化的印記。舞蹈的形象性、承載性和娛樂性的主要特征與實現旅游者的真實感受與體驗密不可分,在這種欣賞與感受中,旅游引導旅游者感受文化的真實性,而旅游者對文化的真實性感受又反過來加深了對精神的滿足。舞蹈的旅游產業發展,可以促進當今旅游業達到體驗異質化的目標,即:把靜止的變成動態的,把歷史的變成現在的,把虛擬的變成現實的,把不可能的變成可能的。
許曉云,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博士研究生在讀。山西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講師,主要研究民族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