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三教關系簡明通史
【4253】儒道佛三教關系簡明通史
(牟鐘鑒著,人民出版社,58萬字,2018年5月第1版,108元)
8章:[1]總論;[2]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儒道關系史;[3]儒、道、佛三教關系發生階段(漢末時期);[4]儒、道、佛三教互動并在論爭中求同階段(魏晉南北朝時期);[5]儒、道、佛三教鼎立具全國規模并成為常制階段(隋唐時期);[6]儒、道、佛三教理論深層融合并出現學說創新高潮階段(宋、遼、金、西夏、元、明時期);[7]儒、道、佛三教融合思潮的下移與擴展階段(明清時期);[8]儒、道、佛邊緣化與奮力復興階段(民國時期及其延伸)。
儒家義理概括為:講仁義、貴德禮、重民本、尚中和、求大同。
道家,道教要義:遵道貴德,返璞歸真,重生貴養,清靜尚柔,自得逍遙。
中國佛教思想要義:緣起性空,萬法唯識,因果報應,慈悲平等,中道圓融。
孔老并生,儒道互補構成中華精神發展的軸線。[1]孔子是中華德文化承前啟后的道德大師;[2]老子是開拓中華文化深層哲學思維的智慧大師。
東漢章帝召開白虎觀會議,以更大的力度統一“五經”義理,如章帝所言:“欲使諸儒共正經義”,結果形成一部具有國家經學法典性質的作品《白虎通》(又稱《白虎通義》)。
儒教能接地氣,道家能通天道,合起來正是《中庸》所說的“極高明而道中庸”。
唐太宗的治國為君理念,遠承堯舜、周孔之道,中鑒秦滅漢興之史,近取隋煬亡隋之戒,積累起豐富的政治思想。[1]民為邦本,民水君舟;[2]安不忘危,戒奢以儉;[3]選賢任能,俊杰在位;[4]從諫如流,兼聽則明;[5]重農薄賦,不奪其時;[6]崇文重禮,明德慎刑。
王陽明心學之旨:一是“心即理”;二是“致吾良知”;三是“知行合一”。
在三教會合中有四部經典起了思想核心的作用,即儒家的四書,道家的《老子》,儒道兼習的《周易》,佛家的《壇經》。
三教關系歷史發展的特點與趨向:曲折漫長,漸行漸近;又漸擴漸廣,普及社會。
儒學治國,道學治身,佛學治心。儒學正心,道學靜心,佛學凈心。儒曰存心養性,道曰修心煉性,佛曰明心見性。儒學樂生,道學養生,佛學無生。儒家入世,道家避世,佛家出世。
這本書從中華文化整體視野出發,以儒、道、佛三教關系為著力點,梳理和探討了三教和而不同、聚同化異、互補互滲、共生共榮的歷史進程,并在此基礎上提煉出兩千年中華思想文化在動態中形成的基本結構,即“一、二、三、多”。“一”是儒家主導,“二”是儒道互補,“三”是儒、道、佛合流,“多”是包納其他宗教和外來文化。提煉出來的“多元通和”模式對正確處理當下的文化關系多有裨益,真正體現了“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