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
【5385】1793
(〔瑞典〕尼可拉斯·納歐達格著,石春讓譯,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30萬字,2020年12月第1版,78元)
△4部分:[1]因德貝托大廈的幽靈;[2]鮮血與紅酒;[3]飛蛾與火焰酒;[4]狼中翹楚。
〇公元1793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遇刺不久,年幼新王登基,大權旁落攝政公爵手中,一時朝野人心惶惶、陰謀四起。此時,斯德哥爾摩南部的湖中撈出一具無名男尸,死前遭人砍斷四肢并挖出雙眼。亂世之中,誰在乎棘手冤案?警察總長找上機智聰穎的塞西爾·溫格,以特別顧問的身份辦此案。溫格精通多國語言,擁有超凡的邏輯推演能力,然而未滿三十就染上肺結核,醫生宣稱他只剩一個月可活。兇案當晚,有人目睹一座豪華轎子出現在湖畔。專屬貴族階級的交通工具,為何成了完美的運尸途徑?這場牽涉斯德哥爾摩上流社會、攸關瑞典命運的邪惡犯罪,誰才是幕后藏鏡人?
〇卡爾·古斯塔夫、利奧波德(1793):“大禍已至,流言四起,荒謬的謠傳一個甚于一個。真相似乎不可尋覓,甚至親歷者的描述亦莫衷一是。我卻發現,不同信息間確有些許關聯。暴行之殘暴至極,實在超出我的想象”。
〇安娜·瑪利亞·倫格侖(1793):萬事皆可把酒飲,只需費時想分明。命運潮悲潮又喜,喜悲全隨酒息平。歡愉遇酒歡更甚,愁云遇酒愁為零。時刻只待人鑄造,憂思不染醉漢腦。常近知音常伴樂,無樂無趣拂袖逃。瓊漿本是天上來,世人常飲樂陶陶。
〇卡爾·邁克爾·貝爾曼(1793):狂歡敲響了世界末日的喪鐘,上帝必將為審判發聲。堅定的朋友無須懼怕,罪人必將禁囿黑暗之中。
〇長篇小說。
〇柯南·道爾的邏輯演繹、安伯托·艾柯的智性謎團及詹姆斯、艾爾羅瓦的黑色氛圍,承繼北歐文學傳統和犯罪手法,造就了這本歷史奇書。
(2021年3月3日晨閱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