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徐小淑絕命詞》鑒賞
作者: 張家順
秋瑾
痛同胞之醉夢猶昏,悲祖國之陸沈誰挽(1)。日暮窮途,徒下新亭之淚(2),殘山剩水,誰招志士之魂(3)?不須三尺孤墳,中國已無干凈土;好持一杯魯酒(4),他年共唱擺崙歌(5)。雖死猶生,犧牲盡我責任;即此永別,風潮取彼頭臚。壯志猶虛,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腸堪斷!
這是秋瑾被害前五日寫給好友徐小淑的絕命辭。它表現了一代雄杰、巾幗英雄憂國憂民、“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悲憤心情和為國獻身、視死如歸的干云豪氣。
文章用駢體寫成,它完全沒有一般文人運用駢體容易出現的堆砌、呆板的毛病,把駢體的對仗、聲律、用典等技巧運用得極自然,極有助于表達作者深沉而強烈的情感。本文的對仗,運用“對”的形式天然地揭示了造成作者悲劇命運的復雜深刻的矛盾,表現了作者對這種矛盾的認識而又無可奈何的憂憤心情。前兩句,“痛同胞之醉夢猶昏”正是造成革命失敗,壯志難酬的根本原因;“悲祖國之陸沉誰挽”,革命缺乏力量,祖國陸沉之勢難以挽救這種悲劇就帶有不可避免性。所以,這樣的對仗就顯得極其沉實有力,作者所表現的憂國憂民的情緒也就顯得極為深廣。文章的用典也極有表現力。“日暮窮途”讓人想起伍子胥,“殘山剩水”讓人想起辛棄疾,“新亭之淚”悲慨中原的淪喪,“招志士之魂”又令人懷念屈原,這些典故運用十分恰切,使作者情感的抒發顯得郁勃沉厚。在典故的組接上十分自然,符合作者的感情發展:在行將獻身的時候,看到國家支離破碎,面臨亡國之痛,而人們尚不覺悟,自己的犧牲能否喚起民眾,尚不可知,作者心情該是何等沉痛!在聲律方面,駢文本講究平仄,本文雖不甚嚴格,但借助這種講究,也極自然地表現作者情感之起伏,讀之唱嘆之韻調自出。
作者之所以能將駢文這一形式運用得如此之好,關鍵在于她是以血淚為文,真情流注,心聲傾吐,內在的韻律已天然形成,外在形式當然會應之而來,這是搜索枯腸,無病呻吟者所絕對達不到的境界。
秋瑾很善于用極簡約的詞句表達內心極復雜的情感。她就義前的一句名章:“秋雨秋風愁煞人”就將其無限情懷表達出來,使人產生無窮的聯想。本篇結尾一句也可記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原回首腸堪斷”,其中寄托多少憂國憂民的深情,又有多少壯志不酬的遺恨啊!這種結句,給人留下無盡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