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原文與賞析
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
【原文】
手卷真珠[1]上玉鉤[2]。依前[3]春恨鎖重樓[4]。風里落花誰是主[5],思悠悠。青鳥[6]不傳云外[7]信,丁香[8]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9]三楚[10]暮,接天流。
【題解】
此調為唐教坊曲,有數名。《詞譜》名《山花子》,《高麗樂史》名《感恩多》。宋人認為它是《浣溪沙》的變體,故《樂府雅詞》名《攤破浣溪沙》,《梅苑》名《填字浣溪沙》。因中主有此詞,又名《南唐浣溪沙》。
李璟的詞在晚唐五代中意境較高。關于這首《攤破浣溪沙》詞的寫作背景,馬令《南唐書》卷二十五云:“王感化善謳歌,清振林木,系樂部,為歌板色。元宗即位,宴樂擊鞠不輟,嘗乘醉令感化奏《水調》詞。感化惟歌‘南朝天子愛風流’一句,如是者數四。元宗輒悟,覆杯嘆曰:‘使孫、陳二主得此,不當有銜璧之辱也。’感化由是有寵。元宗嘗作《浣溪沙》二闋,手寫賜感化。后主即位,感化以其詞札上之。后主感動,賞賚感化甚優。”這首詞是代思婦寫春愁,抒發對情人的思念,刻畫細膩,情中有思,是一首屢得后人稱賞的好詞。
【注釋】
[1]真珠:指用珍珠做的簾子。
[2]玉鉤:玉制的掛鉤。亦為掛鉤的美稱。
[3]依前:照舊,仍舊。
[4]重樓:層樓。
[5]風里落花誰是主:風飄花落,歸宿無依,誰是它的主人啊?
[6]青鳥:青色的禽鳥。神話傳說中為西王母取食傳信的神鳥。《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郭璞注:“三青鳥主為西王母取食者,別自棲息于此山也。”后以“青鳥”為信使的代稱。
[7]云外:指高空、高山之上,遙遠的地方。亦指世外仙境。
[8]丁香:此指丁香花。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卵圓形或腎臟形。花紫色或白色,春季開。有香味。花冠長筒狀,果實略扁。李商隱《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馮延巳《醉花間》:“霜樹盡空枝,腸斷丁香結。”其意境可和此句相參照。
[9]綠波:綠色水波。
[10]三楚:戰國楚地疆域廣闊,秦漢時分為西楚、東楚、南楚,合稱三楚。《史記·貨殖列傳》以淮北、沛、陳、汝南、南郡為西楚;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為東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為南楚。《漢書·高帝紀上》:“羽自立為西楚霸王。”顏師古注引孟康《音義》,以江陵(即南郡)為南楚,吳為東楚,彭城為西楚。二說不同。后人詩文中多以泛指長江中游以南,今湖南湖北一帶地區。五代時,馬殷據長沙,周行逢據武陵,高季興據江陵,都在古楚地,亦稱三楚。見宋代周羽翀《三楚新錄》。
【譯文】
輕輕卷起珍珠門簾,掛在玉鉤上。看著門外的春景,心中不免生出一股怨氣,籠罩了整所高樓。柔弱的花兒隨風飄零,眼前暮春的景色讓我思緒縹緲,閑愁點點。
青鳥帶不回遠方我懷念之人的丁點音信,雨中綻放的丁香花開出團團的愁怨。那綠色水波,浩浩蕩蕩從三峽奔騰而下,遠遠望去,碧濤與蒼茫的暮色連成一片,長空萬里,水天一色。
【賞析】
這首詞詠春恨。李于鱗:“上言落花無主之意,下言回首一方之思,寫出闌珊春色最是惱人天氣。”首句“手卷真珠”,正有望遠寄情,遣懷消愁之意,然而春恨依舊,重樓緊鎖。“鎖”字用得好,是重重春恨把樓中人鎖住,而且這春恨依然如故,多少次這樣重復的體驗已經讓人非常抑郁苦悶和不堪忍受了。更何況又見風里落花。因落花之無主,寄寓著人亦無主、飄零孤苦。詞人《應天長》中有:“惆悵落花風不定。”亦寫落花。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卷一:“落花一事而用意各別,亦各妙。”結句“思悠悠”把這一層難耐的悲感愁戚蕩漾開來。
換頭續寫春恨,“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一句寫遠望,一句寫近觀。“青鳥”句有李商隱《漢宮詞》“青雀西飛竟未回,君王長在集靈臺”之悲。“丁香”句用李商隱《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之意。青鳥媒拙,遠信難托,寫出期待成空的落寞。雨中丁香,滴瀝離披,寫出惆悵之人見丁香花結猶如愁思郁結。
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
【原文】
菡萏[1]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2]。還與韶光[3]共憔悴,不堪看。細雨夢回雞塞[4]遠。小樓吹徹[5]玉笙[6]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題解】
此詞為深秋懷念遠人之作,是千古傳誦的名詞。作者通過描繪深秋一系列催人憔悴的殘景,渲染了一種特有的悲傷氣氛,塑造出一個孤苦無依的思婦形象,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中“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都是詞史上傳誦的名句。
【注釋】
[1]菡萏(hàn dàn):即荷花。
[2]西風愁起綠波間:承上句菡萏香銷,寫風吹綠波。愁起,愁隨風起,也是風起堪愁。
[3]韶光:美好時光。
[4]雞塞:古塞名,為雞鹿塞的簡稱。古代貫通陰山南北的交通要沖,漢時筑城塞于此。《漢書·匈奴傳》:“又發邊郡士馬以千數,送單于出朔方雞鹿塞。”顏師古注曰:“在朔方窳(yǔ)渾縣西北。”今內蒙古磴口西北哈隆格乃峽谷口。后亦泛指邊塞遠戍之地,如盧鈞《寄太原盧司空三十韻》:“雞塞誰生事,狼煙不暫停。”
[5]吹徹:吹完最后一曲。
[6]笙:管樂器名。由簧片、笙管、斗子三部分組成。簧片古時用竹制,后改用響銅;笙管為長短不一的竹管,于近上端處開音窗,近下端處開按孔,下端嵌接木質“笙角”以裝簧片,并插入斗子內;斗子用匏、木或銅制成,連有吹口。有圓形、方形等多種形制。簧管自十三至十九根不等。奏時手按指孔,吹吸振動簧片而發音。能奏和音。是民間器樂合奏中的重要樂器。現經改革,有二十四簧笙、三十六簧鍵鈕笙等,轉調便捷,表現力更為豐富,除用于伴奏、合奏外,也用于獨奏。此句是說風雨樓高,吹完最后一曲,笙簧寒澀,不復清越諧耳。
【譯文】
荷花殘敗,香氣散盡。深秋的西風吹來了萬頃綠波的愁思。美好時光已經逝去,人慢慢憔悴,不忍看到這蕭瑟的景象。微微細雨中,從夢里醒來,轉眼便想到思念的人仍遠在邊塞。站在風雨高樓上,將那首曲子吹完,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聲咽。流不完的淚,訴不盡的恨,依舊倚在欄桿上等待。
【賞析】
此詞和上首同調,也稱《山花子》,元宗這兩首詞都曾經賜給樂部王感化。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南唐中主《山花子》云‘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沉之至,郁之至,凄然欲絕,后主雖善言情,卒不能出其右也。”又,《云韶集》卷一:“凄然欲絕,只在無可說處。”此詞寫秋悲,其佳處正在于凄婉沉郁。
“愁起”二字用得好,風吹波動,何物有愁?此乃細心敏感之人見綠水之上風起波瀾,是時好花摧折,枝葉蕪穢。他有感于秋風之肅殺,哀悼芳草之挫枯,愁便隨風而起。以是觀之,便好像這西風也曉得憐香惜玉,也不堪其香銷葉殘了,此處用到了物類人格化的寫法。
下半片過片二句“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即是承前之景物感發寫人事。細雨織愁,好夢驚醒,人在塞外,地遠路遙。“夢回”即有《古詩十九首》“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輾轉不可見”中夢中咫尺,醒后天涯之恍惚與悵惘。小樓之中,夜寒冷清,獨自一人,玉笙吹透。
結末“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淚珠”與“恨”相連,淚彈不盡正是緣于怨恨無窮。“倚闌干”三字,意興凄涼慘憔,有說不盡之意。在這一個落寞的動作中我們也深深地體味到詞人適才所見所感,無法釋懷的悲傷只能讓人沉默,不再作情語,于此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