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馬》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認馬
【原典】
卓茂①,性寬仁恭愛②。鄉里故舊,雖行與茂不同,而皆愛慕欣欣焉。嘗出③,有人認其馬。茂心知其謬④,嘿⑤解與之。他日,馬主別得亡者,乃送馬,謝⑥之。茂性不好爭如此。
【注釋】
①卓茂:字子康,南陽郡宛縣(今河南南陽)人。漢元帝時求學于長安,師從博士江生,習《詩》《禮》及歷法算術。究極師法,稱為通儒,后任密縣令。王莽秉政,置大司農六部丞,勸課農桑。遷茂為京部丞,密縣人老少皆涕泣隨送。及莽居攝,以病免歸郡,常為門下掾祭酒,不肯作職吏。更始立,以茂為侍中祭酒,從至長安,知更始政亂,以年老乞骸骨歸。此事詳見《后漢書·卓茂列傳》。②寬仁恭愛:寬厚、仁慈、恭謹、慈愛。③嘗出:曾經外出。④謬:錯誤。⑤嘿(mò):同“默”,默然。⑥謝:道歉。
【譯文】
卓茂,性情寬厚,仁義待人,與鄉里故舊友愛,即使各自的行業才能不同,也都友好融洽。有一次卓茂外出,有人說卓茂騎的馬是他的。卓茂明知這個人弄錯了,但還是默然解下馬給了他。過了幾天,馬的主人找到了他丟失的馬,于是將馬還給卓茂,并向其道歉。卓茂就是如此不與人爭。
【延伸閱讀】
孔子說:“仁者愛人。”范曄說:“夫厚性寬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鄰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卓茂是儒家的信徒,史書稱他,“元帝時學于長安,事博士江生,習《詩》《禮》及歷算。究極師法,稱為通儒”。“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稱為長者。”因為尊奉仁義,所以就對人寬,而對己嚴,所以在與人產生分歧的時候,總會反求諸己,而不與對方辯解。儒家一貫的教誨就是,出現了問題就從自身找答案。據范曄的描述,這個故事還有如下的情節:“茂問之曰:子亡馬幾何時矣?對曰:月余日矣。”“顧曰:若非公馬,幸至丞相府歸我。”我們當然知道,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很高,而且也相信卓茂確實說了類似的話,但是我們卻不禁要問,為什么對方在發現卓茂拿了他的馬,就只是領走了事?而后卓茂的馬失而復得,錯誤的人送回時,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按現在的情況來看,無論是卓茂還是弄錯的人,都不會那么輕易地脫身事外。我們以后來視前人,不免心存疑惑。但是我們又看到,在史書中類似的故事一再重演,東漢的劉寬就是一例。在上篇的“認牛”故事中,劉寬就表現了與卓茂類似的寬容大度。或者史書的作者只是要突出傳主的德高仁厚、忍性大度,特別選擇了這樣的鏡頭,但作者或許沒有意識到,這樣單方面的強調,有些時候也會生出一些歧義,當然這些猜測并不影響人物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