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文學作品分析
首先出現在法國的一個文學流派。在西方現代派文學中,存在主義文學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文壇上影響較大的派別之一。早在本世紀30年代便已經出現,真正形成一支流派是在戰后。它的出現對歐美等西方國家和日本、印度等亞洲國家的文學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存在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作家是薩特*、加繆*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等人。我們這里所說的“存在主義“是指薩特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在本世紀四、五十年代存在主義這個流派到了鼎盛時期,60年代它便失去了發展的勢頭。在70年代,這個文學流派基本上已不復存在了。
存在主義文學的創始人是薩特*。薩特認為“存在先于本質”。他一方面認為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另一方面又肯定人的存在價值,認為“人注定是自由的”。他把自己的存在主義稱作“人道主義”。
法國存在主義者,特別致力于文學創作,通過文學作品闡述他們的觀點;描繪世界和人生現實的荒誕性。他們早期作品大多表現青年人的厭煩情緒,哲理性多于形象性,情調也較低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這種形式有所改變。開始以人道主義為武器,去指責和批判丑惡的社會現象,涉及重大的社會政治問題以表明自己的思想和立場。
存在主義文學作家在藝術上力求打破傳統手法,寓高度哲理性于文學作品之中,不追求小說情節的復雜、曲折;而是對主人公的精神狀態展開哲理性的議論分析。往往采取寓意或隱喻的筆法。在語言上則運用簡約明白、口語式的句子,不用重彩鋪飾,卻力圖達到警句式的效果。
存在主義文學的主要作品有:薩特的《惡心》*(1938)、《死無葬身之地》*(1946)、《恭順的妓女》*(1946)、加繆的《局外人》*(1942)、《鼠疫》*(1947)、《正義者》*(1949)、波伏瓦的《女賓》*(1943)、《大人先生們》*(1954)等。
存在主義文學在50年代出現了分化。加繆的思想轉向右傾,公開反對社會主義。薩特的思想也有些搖擺,但基本上保持積極的思想立場。薩特與加繆曾因思想上的差異展開過論戰。1960年加繆逝世后,存在主義文學發展的聲勢便開始減弱。但至今日薩特、加繆等的存在主義作品仍有相當多的讀者。
存在主義文學主要植根于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抽象的民主、自由,以及濃厚的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在揭露批判資產階級社會和挖掘資產階級本質方面,還不能達到批判現實主義的高度。這種文學消極不足的一面是由存在主義作家哲學思想局限性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