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地位與人民幣的未來
【3834】時運變遷:世界貨幣、美國地位與人民幣的未來
(〔美〕保羅?沃爾克,〔日〕行天豐雄著,于杰譯,中信出版社,42.8萬字,2016年10月第1版,68元)
△共11章:①新的世界秩序,“二戰”后的格局;②20世紀6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叢林時期;③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④浮動和放任自流;⑤協調行動的嘗試;⑥控制通貨膨脹;⑦應付拉美債務危機;⑧制服超級美元:廣場協議;⑨經濟管理的更多探索:盧浮宮協議;⑩一個新的世界秩序,還是一個新的民族主義;?走進不確定的時代。
○中國因外貿順差等因素積累的巨額外匯儲備,部分投資于美國國債,是雙方互利的投資行為,且對中國當下的貨幣發行和經濟增長有益,是政府最好的選擇。
○互聯網思想家王俊秀說,國家的競爭,最后拼的是思想。
○“二戰”結束前后的經濟規劃和國際組織的建立,在其范圍和視角上,都是沒有先例的。關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這些都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機構)和關貿總協定角色的協議,在戰爭期間——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爭——和一段艱難的和平過渡期中得以達成。總的來說,這些協議為新的國際秩序打下了思想和制度基礎。這種秩序以如下承諾為標志:匯率穩定、不特惠任何國家的非歧視貿易關系,飽受重創經濟的快速重建,以及貧窮國家的非歧視貿易關系,飽受重創經濟的快速重建,以及貧窮國家的經濟發展目標。根本而言,這一切都建立在以市場為導向的自由經濟體制理念基礎上,這也是當時的蘇聯和中國選擇退出的原因。
○成功的政策協調有四個必備條件:①參與國之間相互依賴的密切關系;②對某些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將產生議定結果形成共識;③必須建立起協調過程并加以維護;④參與國必須有一個強烈的認同,相比它們什么都不做,協調將為所有國家帶來更大效益。
○關貿總協定、太平洋共同體、匯率和國際貨幣體系。
○金融工程完全運用了信息技術,并創制了一系列金融新產品,比如衍生品和證券化工具。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世界將不是處于一個輪流領導的體系,而是一個不確定的體系。21世紀是一個動蕩的世紀。
○如果說貪婪常常使人反目,那么恐懼則常常讓人聚攏在一起。
○這本書以時間為主線,有經濟、金融、軍事、政治的事件,也有人情世故,更有插曲式的故事,還有作者的諸多反思。有理論,卻不是宣教,也不難懂。歷史可能不會完全重演,但有本質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