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之思》鑒賞
作者: 張俊山
潘萬提
秦始皇到另一個世界去了。
這里的地下軍陣,仍然在悄然聽命……
他是極不甘心離開高度極權的王位的——不然,他怎么會帶走這威武的軍陣?
他生前的王威,獨尊的殘酷,無不是靠槍林與刀山支撐的!
我想,這地下的偌大軍陣里
必定有他并吞六國的戰將;
必定有他久馳沙場的士兵;
必定有他擒拿到荊軻的護衛;
必定有他焚書坑儒的禁軍;
必定有……
他是想,生著是王,死后仍然是王,所以他要帶走能殺善征的兵將!
至于世上有多少母親的眼淚,多少妻室的惆悵,多少孩童的渴盼——這些統統屬于純真的善良,是與暴君無緣的!
他只帶走他個人的凌駕于一切之上的意志。
他企圖將這些都悄悄地隱匿起來,可歷史卻偏偏將這一頁掀開——
才使五洲的觀光者,為之驚嘆……
1986.10.
詩人和史學家往往有不同的是非標準。對于歷史人物,史學家關注的是其歷史功過,而詩人則更多著眼于其人性善惡。
秦始皇的歷史功過史書已有公正評價,那是史學家在歷史天平上慎重衡量后的結論。潘萬提的《兵馬俑之思》卻是以詩人的眼光對這位歷史巨人的審視。
在詩人看來,秦始皇有太盛的權欲和殘暴,以至在他死后仍然“極不甘心離開高度集權的王位”,那兵馬俑“悄然聽命”的“地下軍陣”就是明證!詩人痛惡這位“暴君”漠視“世上多少母親的眼淚,多少妻室的惆悵,多少孩童的渴盼”,譴責他死也不放棄“個人的凌駕于一切之上的意志”。
詩篇緊扣兵馬俑軍陣這一場景展開抒情,從而有力地揭示了秦始皇性中與“善良”對立的品質,活生生刻劃出這個暴君的兇殘形象。因為是詩人之言,就不必苛責其偏激和片面,重要的在于詩人悲憫蒼生的真摯感情。即使從歷史鏡鑒的角度看這篇作品,它一針見血地指出秦始皇的威權“無不是靠槍林與刀山支撐的”,這一點也不無醒世和警世的意義。因此,不必說詩人思想的深刻,但其思考的真誠和睿智卻是不容置疑的。
詩篇結尾特別點出:
他企圖將這些都悄悄地隱藏起來,可歷史卻偏偏將這一頁掀開——
才使五洲的觀光者,為之驚嘆……
這樣結束抒情,就有耐人尋味的蘊藉之致。人們不難從中領悟:任何善惡之舉,歷史都會記下一本準確無誤的明細帳,任誰都莫想逃脫那最終的審判!
“秦始皇到另一個世界去了”,可是他的功績和殘暴形象卻永遠地留在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