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全集《小兒得歡喜丸喻》譯文賞析
小兒得歡喜丸喻
【原文】
昔有一乳母,抱兒涉路,行道疲極,眠睡不覺。時有一人,持歡喜丸[1]授與小兒。小兒得已,貪其美味,不顧身物。此人即時解其鉗鎖[2]、瓔珞[3]、衣物,都盡持去。
比丘亦爾。樂在眾務憒鬧之處,貪少利養,為煩惱賊奪其功德、戒寶[4]、瓔珞。如彼小兒,貪少味故,一切所有,賊盡持去。
【注釋】
[1] 歡喜丸:一種用面粉和果脯混合的甜食。
[2] 鉗鎖:小孩頸中所戴貴重金屬飾物。
[3] 瓔珞:以珠玉等編織而成的裝飾品,是有身份者的象征。
[4] 戒寶:指持戒為修學佛法的珍寶。
【譯文】
從前有一奶媽,抱著主人家的孩子趕路,走得累極了,就倒在路邊睡著了。當時有一個人,拿著一個歡喜丸送給小孩。小孩拿到了歡喜丸,津津有味地吃起來,連身上戴的東西就不管了。那人便立即把小孩身上所掛的項圈、瓔珞、衣物,全都拿走了。
有些比丘僧也是這樣。他們喜歡在熙攘熱鬧的地方貪得一點利養,卻在不知不覺間,被各種煩惱奪走了以往的功德、戒寶、瓔珞。就如那個小孩,貪吃幾粒美味丸子,卻被賊拿走了身上所有值錢的東西一樣。
【評析】
身在這樣一個復雜的社會,免不了會遇到諸多的誘惑。倘若我們沒有一定的控制力,一味地貪多,就會像寓言中的那個小孩貪吃歡喜丸,卻丟掉了身上值錢的飾品。由此可見,修煉自己的定力是適應社會生活的必須。在生活中,一些自以為聰明的成年人,他們也犯同樣的錯誤,干出孩子般的蠢事來,讓自己丟掉了原本已經擁有的美好事物。
故事征引
貪小便宜,會迷失自己
從前有一個老婆婆,心地善良,每天都吃齋念佛。
一天,她跟往常一樣在誦讀經文,忽然聽見外面有人賣香,于是婆婆決定出去買香,以備日后敬佛用。
到了街上,她看到賣香的竟然是一個出家人,婆婆心里感到很高興,她心想:能買到出家僧人的香燭,那也是上等的緣分。于是立刻上前施禮道:“請稱香料二斤。”出家人聞得,便隨手在香袋中抓出一把,說:“二斤也。”
婆婆見僧人并未過秤,疑其信口胡言,于是要求拿回家稱一稱,然后再付錢。出家人說道:“請施主自便好了。”
婆婆回家一稱香料,足足有三斤。婆婆心中暗想:他既說二斤,我就給二斤香錢,反正他也不知道有多少。隨即出得屋來,告訴僧人道:“師父好眼力。”
出家人道:“我說二斤你不信,非要稱一稱,真是麻煩!”說完便收了婆婆二斤香料錢,自東向西揚長而去。
離此不遠有一酒家,出家僧人到此歇腳,坐下后,買了一壺酒、一只豬腿,自飲自吃。
那位買香的婆婆,香收好后,心中為得一時的便宜而十分高興,給佛上了香后想到鄰居家串門,恰經過酒家門前,抬眼看見出家僧人在獨自吃肉喝酒,心中頓生煩惱,想此僧六根不凈,那自己方才多買的香燭豈非亦是不潔之物,拿去敬佛,恐怕不妥。于是上前施禮道:“出家僧人應謹守清規戒律,一心向佛修行,你既是出家人,為何吃肉喝酒?你難道是假冒出家人?”
出家僧人聽得此言,非但不惱,反而一笑,說道:“施主只修口來不修心,錯把我三斤當二斤,老僧是修心不修口,既吃肉來又喝酒。”
當下說得這婆婆滿面通紅、深感慚愧,沉思良久,欲再問以求指點,抬頭望之,已經空無一人,方知乃神佛降臨,指點迷津,于是跪地便拜。
自此以后,婆婆幡然醒悟,整理心境,踏實修行,數年后,修成正果。
冷靜下來就是禪定
宋朝學者蘇東坡是個大才子,佛印是個得道高僧,他們經常在一起參禪、打坐,后來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蘇東坡突然在學禪上有所領悟了,便寫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寫完后,便差遣他的書童送給金山寺的佛印禪師。佛印看完后,隨即在上頭批了字,然后交待書童務必要帶回去。
蘇東坡收到回信,心里別提多高興了,他想:這回佛印一定會大大地贊美我那首好詩。于是急忙拆開閱讀,可是沒想到佛印竟然在信中批了“放屁”二字。
他看完,不禁火冒三丈,風風火火來到金山寺,要找佛印理論。
佛印呢,據說很有神通,早已經算好時間在江邊碼頭等著他。兩人剛一見面,蘇東坡便責問佛印:“我那首詩有什么問題嗎!”這時候,佛印輕描淡寫地說道:“你不是已經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了嗎?怎么會一下子就被‘放屁’二字吹過江來呢?”蘇東坡聽后,啞然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