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竹記》鑒賞
作者: 李賢臣
白居易
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建善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1)。竹心空,空以體道(2),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者(3)。竹節貞(4),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立為庭實焉(5)。
貞元十九年春(6),居易以拔萃選及第,授校書郎(7)。始于長安求假居處(8),得常樂里故關相國私第之東亭而處之(9)。明日,履及于亭之東南隅,見叢竹于斯,枝葉殄瘁,無聲無色(10),詢于關氏之老(11),則曰:“此相國之手植者。自相國捐館(12)。他人假居,繇是筐篚者斬焉(13),𥶙箒者刈焉(14),刑馀之材長安無尋焉(15),數無百焉。又有凡草木雜生其中,菶茸薈郁(16),有無竹之心焉(17)。”居易惜其徑長者之手,而見賤俗人之目(18),剪棄若是,本性猶存。乃芟蘙薈(19),除糞壤,疏其間,封其下(20),不終日而畢。于是,日出有清陰,風來有清聲,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21)。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22),以其有似于賢,而人猶愛惜之,封植之,況其真賢者乎?然則竹之于草木,猶賢之于眾庶。嗚呼!竹不能自異,惟人異之;賢不能自異,惟用賢者異之。故作《養竹記》,書書亭之壁,以貽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聞于今之用賢者云。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春,白居易中拔萃科,授官校書郎。便借居長安常樂里的已故關相國私宅的東亭。當時作者正銳意仕進,希望得到當權者的重用,大有作為。這篇《養竹記》即出于這種動機,作于此時,并寫在東亭的墻壁上。
開頭的一段論述養竹的原因。作者從竹的“本固”、“性直”、“心空”、“節貞”說明它可以“樹德”、“立身”、“體道”、“立志”因為“竹似賢”,所以君子多在庭院中養竹,陶情冶性,勉勵自己。這段議論表現了作者慕賢字道,進德修業,堅貞不渝的志向。中間的一段描述作者對相國東亭竹子的護理。這里的竹子都是關相國親手種植的。關相國去世后,別人借居此處,對竹子濫加砍伐,無人管理,草木雜生。見到如此情景,白居易很痛心。于是,鏟除雜草,施肥,培土,經過一番修整,竹子又恢復了精神、情采,在陽光下,在清風中,它們“依依然,欣欣然”,象是在感激作者的知遇之恩。這種描寫,饒有情趣,抒發了作者惜竹、愛竹的心情,為下一段的議論張目。最后一段由養竹而論愛賢,培養人才,并點出寫作此文的目的:“欲以聞于今之用賢者”,作者滿懷感慨,始而“嗟乎”,中而“嗚呼”。不僅表達了對選賢任能的熱切期望,也透露出對當時不愛惜人才的憂慮。
文章善于聯想,生發自然,語言平易,清淡而富有情趣。作品采用議論——記敘——議論的結構形式,議論中肯,情理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