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門生門下見門生》譯文與賞析
門生門下見門生
門生門下見門生
【原文】
唐裴尚書年老致政[1]。清泰初,其門生馬裔孫[2]知舉[3],放榜后引新進士謁謝[4]于裴,裴歡宴永日,書一絕云:“宦途最重是文衡,天與愚夫作盛名。三主禮闈今八十,門生門下見門生。”時人榮之。事見蘇耆《開譚錄》。予以《五代登科記》考之,裴在同光中三知舉,四年放進士八人,裔孫預焉。后十年,裔孫為翰林學士,以清泰三年放進士十三人,茲所書是已。裔孫尋拜相,新史亦載此一句云。白樂天詩有《與諸同年賀座主高侍郎新拜太常同宴蕭尚書亭子》一篇,注云:“座主于蕭尚書下及第。”予考《登科記》,樂天以貞元十六年庚辰中書舍人高郢下第四人登科,郢以寶應二年癸卯禮部侍郎蕭聽下第九人登科,迨郢拜太常時,幾四十年矣。聽自癸卯放進士之后,二十四年丁卯,又以禮部尚書再知貢舉,可謂壽俊。觀白公所賦,益可見唐世舉子之尊尚主司也。
【注釋】
[1]致政:猶致仕。指官吏將執政的權柄歸還給君主。[2]馬裔孫,字慶先,棣州商河人。唐末帝即位,用為翰林學士、戶部郎中、知制誥,賜金紫,未滿歲,改中書舍人、禮部侍郎。[3]知舉:負責主持科舉考試。[4]謁謝:晉見道謝。
【譯文】
后唐裴尚書年老辭官居家。后唐末帝清泰初年,他的門生馬裔孫負責主持科舉考試,放榜以后,帶領新科進士到裴暤府上謝恩,裴暤很高興并擺宴與他們暢飲了一整天,還寫了一首絕句說:“宦途最重是文衡,天與愚夫作盛名。三主禮闈今八十,門生門下見門生。”當時的人都認為這是極大的榮耀。這件事是從蘇耆寫的《開譚錄》一書中看到的。我根據《五代登科記》一書考證此事,裴暤在后唐莊帝同光年中曾三次負責主持科舉考試,同光四年錄取了八名進士,馬裔孫就在其中。過了十年,馬裔孫為翰林學士,清泰三年一共錄取了十三名進士,這個地方《開譚錄》一書中記載的沒有錯誤。馬裔孫不久就當上了丞相,《新五代史》也記載了這樣一句話。白居易的詩集中有《與諸同年賀座主高侍郎新拜太常同宴蕭尚書亭子》一首。詩的注釋說:“今科座主高郢侍郎是蕭昕尚書門下及第。”我又根據《登科記》對此事進行了考證,白居易于唐德宗貞元十六年癸卯在中書舍人高郢門下以第四名進士及第,高郢于寶應二年癸卯在禮部侍郎蕭昕門下以第九名及第,等到高郢升遷為太常卿時,幾乎過了四十年了。蕭昕自從寶應二年癸卯負責主持科舉考試以后,二十四年后的貞元三年丁卯,又以禮部尚書之職再次負責科舉考試,真可以說是長壽之俊了。看到白居易詩中所記述的這些事,就更可以看出唐代的舉人們真的是很尊重主考的座主啊!
【評析】
本文講述了唐代裴皞受門生尊重的故事。其《示門生馬侍郎胤孫》詩中“門生門下見門生”也成為佳句。門生原指學生或依附世族供役使的人。后來科舉制度發展,讀書人參加縣、省、全國三級考試。縣試合格者為秀才;省為鄉試,考中者為舉人;全國為會試,考中者為貢士。若考中舉人或貢士,則要拜本科的主考官為座主,而座主則稱這些弟子為門生。貢士要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殿試合格就成為進士,具備做官的資格。由于進士的座主是皇帝本人,所以進士常自稱為“天子門生”。座主兼有老師和仕途領路人的雙重身份,擔任會試的主考官的一般都是皇上的股肱大臣,他們一旦掌握大權,便會提攜重用自己的門生。所以門生對座主無不奉事惟謹。這里面除了師生之間的道義,也含蘊了一些功利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