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至道九老》譯文與賞析
至道九老
至道九老
【原文】
李文正公防罷相后,只居京師,以司空致仕[1]。至道元年,年七十一矣,思白樂天洛中九老之會[2]。適交游中有此數,曰太子中允張好問,年八十五;太常少卿李運,年八十;故相吏部尚書宋琪、廬州節度副使武允成,皆七十九;吳僧贊寧,年七十八;鄭州刺史魏丕,年七十六;左諫議大夫[3]楊徽之,年七十五;水部郎中[4]朱昂與昉,皆七十一。欲繼其事為宴集,會蜀寇起而罷。其中兩宰相乃著一僧,唐世及元豐耆英所無也。次年,李公即世,此事竟不成。耋老康寧[5],相與燕嬉于升平之世,而雅懷弗遂,造物豈亦吝此耶!
【注釋】
[1]致仕:代官員正常退休叫做“致仕”,古人還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稱,蓋指官員辭職歸家。致仕的年齡為七十歲,有疾患則提前。[2]九老之會:相傳唐朝時,由胡杲、吉玫、劉貞、鄭據、盧貞、張渾、白居易、李元爽、禪僧如滿等九位七十歲以上的友人在洛陽龍門之東的香山結成“九老會”。[3]左諫議大夫:唐門下省書吏,掌諫諭得失,侍從顧問。[4]水部郎中:水利部門的主管。[5]耋:(dié)年老,七八十歲的年紀。耄耋之年。
【譯文】
李文正公被罷免宰相職務后,一直居住在京城中,最后以司空的官位退休。太宗至道元年,他正好七十一歲,此時他想起唐朝白居易組織過洛中九老會的事情。與自己交往友好的老人中也正好有九位,這里面有太子中允張好問,八十五歲;太常少卿李運,八十歲;故相吏部尚書宋琪、廬州節度副使武允成,都是七十九歲;吳僧贊寧,七十八歲;郢州(今湖北鐘祥)刺史魏丕,七十六歲;左諫議大夫楊徽之,七十五歲;水部郎中朱昂和李昉,都是七十一歲。李文正公也想像白居易的九老會一樣舉辦一次九人的酒宴,但正好趕上蜀地出現賊寇動亂而不得不取消這一打算。在這九個人當中有兩宰相和一僧人,這是唐代以及宋神宗元豐年間的耆英會中所沒有的。第二年,李文正公離世,這個愿望最終沒有實現。德高望重的老人健康而又安寧,想要在有生之年能夠相聚在一起宴飲,但他的美好的心愿卻不能實現,難道造物主也吝嗇不愿給這個機會嗎?
【評析】
“九老會”,就是指九個高齡老人的聚會。與會的老人不必志趣相投,也不一定是老同事老相識,他們歡聚一堂的條件只有兩個,一是上了年紀,二是同鄉同里。人生在世,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步入晚年的人,回首過去,總有人生不過一瞬間的感覺。對這一瞬間的回味和挽留,乃是人情之最大愿望,是人生晚年的一種自然歡樂。唐代以前似乎還沒有聽說過有“九老會”這回事,它的問世,與著名詩人白居易有關。九老會那年,白居易住在洛陽履道坊。那年三月,包括他自己在內,一共七個人,在他家里“合尚齒之會”,所謂“尚齒”,就是高齡的意思了。除開他和另外一人,其他五個年齡均在八十以上。該年夏天,又有兩人聞風加盟,一個和尚95歲,而另外一個叫李元爽的。這就是歷史上最早一次“九老會”。
本篇文章中曾擔任過宰相的李文正公也想模仿白居易舉行“九老會”,但因為臨時有事,沒有成功。古話說,“雖無老成,猶有典型”,我國過去流芳千古的人多是文化名人,他們有些行為無意中會成為人們樂于模仿的“典型”。白居易的“九老會”便是這樣一個例子。這“典型”的核心思想,是人性中最基本的一個部分,簡言之,便是珍惜晚年,敬重老者。這思想在“百事孝為先”的我國社會尤其大受歡迎。從這個意義上說,九老的形成記錄了一種悠閑自得的生活方式,更是古代文人雅士隱逸思想的深刻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