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道教的始祖——老子》賞析
道教的始祖——老子
【點睛之筆】
老子,相傳為《道德經》作者,先秦道家的創始人,道教的始祖。據《史記·老子列傳》記載,老子本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河南鹿邑人,曾擔任東周的守藏室之史,相當于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
【經典解讀】
老子崇尚“無為”而治,“不言”之教,最后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目的。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關于老子,在《史記》中有一段他的傳說。
老子晚年的時候,諸侯之間互相攻伐,戰亂時有發生,老子預料將來會發生更大的戰亂,于是辭官不做,騎著一頭青牛,離開洛陽,一路向西走去。一天清晨,函谷關的關令尹喜突然看見一長須如雪、道骨仙風的老者騎著青牛悠悠而來。尹喜想把老子留下來,請他作篇文章再走,老子就寫了一篇專門講“道”和“德”的文章,約五千字。老子寫完文章后,騎著青牛繼續向西走,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后來人們把這篇文章印成書,書名就叫《老子》,又叫《道德經》。
《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其版本有一千多種,也是被翻譯語言種類最多的中國書籍。老子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并與儒家和后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后,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