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散文·陳壽·上諸葛氏集表》原文鑒賞
《漢魏六朝散文·陳壽·上諸葛氏集表》原文鑒賞
《諸葛氏集》目錄
開府作牧第一 | 權制第二 |
南征第三 | 北出第四 |
計算第五 | 訓厲第六 |
綜核上第七 | 綜核下第八 |
雜言上第九 | 雜言下第十 |
貴和第十一 | 兵要第十二 |
傳運第十三 | 與孫權書第十四 |
與諸葛謹書第十五 | 與孟達書第十六 |
廢李平第十七 | 法檢上第十八 |
法檢下第十九 | 科令上第二十 |
科令下第二十一 | 軍令上第二十二 |
軍令中第二十三 | 軍令下第二十四 |
臣壽等言3:臣前在著作郎4,侍中領中書監濟北侯臣荀勖5、中書令關內侯臣和嶠奏6,使臣定故蜀丞相諸葛亮故事7。亮毗佐危國8,負阻不賓9,然猶存錄其言10,恥善有遺11,誠是大晉光明至德12澤被無疆13,自古以來,未之有倫也14。輒刪除復重,隨類相從15,凡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
亮少有逸群之才16,英霸之器17,身長八尺,容貌甚偉18,時人異焉19。遭漢末擾亂20,隨叔父玄避難荊州21,躬耕于野22,不求聞達23。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24,乃三顧亮于草廬之中25。亮深謂備雄姿杰出,遂解帶寫誠26,厚相結納27。及魏武帝南征荊州28,劉琮舉州委質29,而備失勢眾寡30,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31,求援吳會32。權既宿服仰備33,又睹亮奇雅34,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35,乘勝克捷36,江南悉平37。后備又西取益州38。益州既定,以亮為軍師將軍39。備稱尊號40,拜亮為丞相41,錄尚書事42。及備殂沒43,嗣子幼弱44,事無巨細,亮皆專之。于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45;立法施度,整理戎旅46;工械技巧,物究其極47;科教嚴明48,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于吏不容奸49,人懷自厲50,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51。
當此之時,亮之素志52,進欲龍驤虎視53,苞括四海54;退欲跨陵邊疆55,震蕩宇內56。又自以為無身之日57,則未有能蹈涉中原58、抗衡上國者59,是以用兵不戢60,屢耀其武61。然亮才于治戎為長62,奇謀為短63,理民之斡,優于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杰64,加眾寡不侔65,攻守異體66,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67,管仲舉王子城父68,皆忖己之長69,未能兼有故也70。亮之器能政理71,抑亦管、蕭之亞匹也72,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73,大義不及邪74?蓋在命有歸75,不可以智力爭也。
青龍二年春76,亮帥眾出武功77,分兵屯田78,為久駐之基。其秋病卒79。黎庶追思80,以為口實81。至今梁、益之民82,咨述亮者83,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84,鄭人之歌子產85,無以遠譬也86。孟軻有云86:“以逸道使民88,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89,雖死不忿。”信矣90!
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艷91,而過于丁寧周至92。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93,周公圣人也94,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95,周公之誥煩而悉96。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97。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98。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99,公誠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于當世100。
伏惟陛下邁蹤古圣101,蕩然無忌102,故雖敵國誹謗之言103,咸肆其辭而無所革諱104,所以明大通之道也105。謹錄寫上詣著作106。臣壽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107。
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108,平陽侯相臣陳壽上109。
【注釋】 1右:上文。古代書寫是直行,由右至左,故上文在右。2凡:總共。3臣壽等:稱“壽等”,因為整理編訂《諸葛亮集》的不止陳壽一人。4前在著作郎:據《晉書·陳壽傳》載:陳壽編輯《諸葛氏集》時,官職為佐著作郎,后文又提及將《諸葛氏集》上交著作,故姚范《援鶉堂筆記》卷三十一認為“在”為“佐”字之誤。5侍中:本是皇帝左右儐贊威儀的近臣,這里是加官。兼:兼。中書監:中書省掌管重要文件,主持中書省的長官是監,副職是令。晉武帝時,中書兼統秘書、著作,晉惠帝以后,始置秘書監,兼統著作省。荀勖(xu 畜):字公曾,以侍中兼領中書監,封爵濟北侯。《晉書》有傳。6和嶠(jiao 橋):字子輿,中書令,封爵關內侯。《晉書》有傳。7定:整理。故事:舊事,指有關諸葛亮言論政令的史料。8毗(pi 皮)佐:輔佐。危國:垂亡之國。指劉禪統治時期的蜀漢。4負阻:仗恃險阻。不賓:不臣服。指不向魏國投降。10存錄:保留整理。11遺:遺失,即指未得記錄。以美好的言行不得記錄為羞恥。12誠:確實。至德:極高的恩德。13澤:恩惠。補:復蓋。無疆:指無所不到。疆,邊。14倫:此。15隨類相從:同類的歸在一起。16逸群:超群。17英霸:英雄,英武。18偉:魁梧。19時人:指與諸葛亮同時的崔州平、徐庶等人。異焉:特別看重他。20漢末擾亂:指東漢末年,爆發了黃巾軍起義,朝廷失去統治能力,軍閥割據,連年混戰。21叔父玄: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玄初為袁術所委任的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而朝廷又另派人代玄,玄便往荊州(當時行政中心在襄陽)投靠劉表。諸葛亮小時,父親諸葛圭死去,即跟隨諸葛玄。當時北方董卓、袁術、袁紹、呂布等軍閥混戰,而荊州地區較為安定,所以說是避難荊州。22躬:親自。23聞達:有名聲,顯達。24左將軍:將軍名號。《三國志·蜀書·先生傳》載,劉備在小沛(今江蘇沛縣)被呂布打敗,往依曹操,曹操向漢獻帝表薦他為左將軍。以:認為。殊量:特殊的識度。25顧:看望,造訪。26解帶:解去衣帶。古人習欲以束帶見客為有禮貌。這里是不拘于禮節俗套,推心置腹地對待。寫:即瀉,傾倒的意思。寫誠:傾吐真心話。27結納:定交并結合在一起。28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于平定北方之后南征荊州。29舉州:全州。委質:即投降。曹操南征荊州,正逢劉表死去,小兒子劉琮主持荊州事務,投降曹操。30失勢:即形勢極為不利的意思。眾:軍隊。31身使:親自出使。32吳會:吳及會稽兩郡,泛指江東地區。這里指東吳孫權政權。33宿:素常。服:佩服。仰:尊敬。34奇:突出。雅:閑雅。35大破其軍:指赤壁之戰,大敗曹軍。36克捷:連打勝仗。37江南:指長江南岸的長沙、桂陽、零陵等地區。悉:全部。38益州:指四川、云南一帶地區。39軍師將軍:劉備所置的特殊官名。40稱尊號:指稱皇帝。41拜:以一定禮節授與官職。42錄尚書事:總管尚書諸曹的政務。43殂沒:死亡。44嗣子:繼位的嫡子,指劉禪。幼弱:年紀小,身體弱。45南越:指南中(四川大渡河以南及云、貴二省)的諸郡。46戎旅:軍隊。47極:頂端。48科教:法令條規。49至于:達到。容:包藏,隱匿。奸:違法的行為。50自厲:自勉。51風化:風習教化。肅:莊重。52素志:一貫的意圖。53龍驤虎視:象龍一樣昂首前進,象虎一樣張目怒視。形容出兵遠征的氣勢。54苞:同“包”。四海:指全國。55跨陵:占據、侵擾。56宇內:指國內。57無身之日:指死后。58蹈涉:進軍北伐。59抗衡:對抗。上國:指曹魏。60戢(ji輯):收斂。61耀:顯揚。62于:以。治戎:治兵。指軍隊的管理和訓練。63奇謀:出奇制勝。64值:遇、逢。人杰:指與諸葛亮相對陣的司馬懿。65侔:相等。66攻守異體:攻與守是不同的兩回事。67蕭何薦韓信:蕭何向劉邦推薦韓信做大將軍,稱韓信“國士無雙”、“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事見《史記·淮陰侯列傳》。68管仲舉王子城父:春秋時齊相管仲向齊桓公舉薦王子城父,稱王子城父“平原廣牧,車不結轍,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請立為大司馬。”事見《管子·小匡》。69忖:揣度。70兼有:指政治、軍事才能都縣備。71器能:才干。政理:政治作為。72發語詞,無義。亞:次。匹:敵,相當。73陵遲:哀微。74大義:指諸葛亮統一全國的政治理想。不及:未能達到。75蓋:或許。76青龍二年:魏明帝青龍二年,即蜀后主建興十二年,234年。77武功:今陜西武功縣。78屯田:用軍隊開墾荒地,蓄積糧食。79卒:死。80黎庶:老百姓。81口實:作為談話的資料。82梁·益:今陜西漢中及四川、云南一帶。83咨述:贊嘆傳說。84召(shao 邵)公:姬奭(shi 釋)。周成王時,召公與周公共同執政,分陜(今河南陜縣)而治,陜以東周公管理,陜以西召公管理。召公管理陜西,得到群眾愛戴。據說有一棵甘棠樹,召公常在樹下處理案件,召公死后,大家都不忍砍伐這棵甘棠樹,作《甘棠》一詩,歌頌召公。事見《史記·燕召公世家》。85子產:春秋時鄭國大夫公孫僑。據《史記·循吏列傳》載:子產治鄭二十六年而死,死后百姓老少都很悲痛,說:“子產去我死乎,民將安歸?” 86無以:無用,用不著的意思。遠譬:遙相比擬。87孟軻: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思想家、政治家,儒家的創始人之一。著有《孟子》。以下所引選自《孟子·盡心上》。88逸道:使人安樂之道。89生道:使人生存之道。90信:果真如此。91怪:懷疑。92丁寧:反復述說。周至:詳盡、周到。93咎繇(gao yao 高謠)或作“皋陶”,舜的臣子。《尚書》中有《皋陶謨》記他與禹在舜帝面前陳述意見。謨,計謀。94周公:姬旦,成王的叔父,輔佐成王。《尚書》有《大誥》,記載管叔、蔡叔、武庚、淮夷叛亂時,周公征討叛亂,通告天下的話。95略而雅:簡單略而能抓住大方向。96煩而悉:繁富而詳盡。97群下:群臣。矢:陳說。誓:約束。矢誓,指陳述征討叛亂的決心和各種規定。以上兩句話的意思是說,因談話的對象不同,語言的深淺繁簡也就自然不同。98指:意旨。不得:不能。及:追求。遠:深奧。99經事綜物:指規劃、處理具體事物。100補:益。101陛下:指晉武帝司馬炎。邁蹤古圣:遠追古代的圣王。102蕩然:形容度量寬闊的樣子。無忌:不須忌諱。103敵國:蜀與魏曾為敵對之國。誹謗之言:指諸葛亮的文章中有詆毀魏國的言論。104咸:都。肆:陳列。革:改動。諱:避忌。105大通之道:猶言殊途同歸,比喻真理有共通性。106詣:到。上詣,上交到。著作:指著作省。107這是表文結尾的程式,表示文中所言不一定妥當,對皇上十分敬畏。108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即晉武帝泰始十年二月一日,274年。109陳壽以佐著作郎出為平陽侯相。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
【今譯】 《諸葛氏集》目錄:
開府作牧第一 | 權制第二 |
南征第三 | 北出第四 |
計算第五 | 訓厲第六 |
綜核第七 | 綜核第八 |
雜言上第九 | 雜言下第十 |
貴和第十一 | 兵要第十二 |
傳遠第十三 | 與孫權書第十四 |
與諸葛謹書第十五 | 與孟達書第十六 |
廢李平第十七 | 法檢上第十八 |
法檢下第十九 | 科令上第二十 |
科令下第二十一 | 軍令上第二十二 |
軍令中第二十三 | 軍令下第二十四 |
臣陳壽等上言:當初臣下任著作郎時,侍中領中書監濟北侯荀勖、中書令關內侯和嶠上奏,派我整理已故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言論政令。諸葛亮輔佐垂危的蜀漢,依仗蜀地險要的地勢拒不臣服,然而仍要保留整理他的言論,以這樣好的言論不被留傳為羞恥,這確實是大晉朝的光明至德了,這種恩惠遍及全國,無所不到,自古以來是沒有與之相比的。于是臣下就刪除重復的文字,將同類的內容歸在一起,共有二十四篇,篇名在上。
諸葛亮年青時具有超群的才能和英雄氣概,他身長八尺,外貌非常英俊,當時的崔州平、徐庶等人就特別重視他。遭遇東漢末年的大亂,諸葛亮跟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避難,自己耕田隱居,不求揚名天下。這時左將軍劉備認為諸葛亮的氣度不凡,便三次到草廬之中來拜訪諸葛亮,諸葛亮早以知道劉備是雄姿杰出的人物,于是推誠相待毫無拘束地向劉備陳述了自己的見解,二人結成深厚的友誼。等到魏武帝曹操南征荊州,劉琮率全州歸降,而劉備失去依靠,軍隊又很少,沒有存身之地。這時諸葛亮年僅二十七歲,竟出奇計,親自出使孫吳,到吳會求援。孫權平素就欽佩尊敬劉備,又看到諸葛亮雍容閑雅的氣度,因此非常敬重他,就派遣軍隊三萬人來援助劉備。劉備這才得以與曹操交戰,大敗曹軍,乘勝追擊,連打勝仗,將江南的長沙、桂陽、零陵等地全部占據。后來劉備又西進攻取益州。益州平定后,任諸葛亮為軍師將軍。劉備稱皇帝后,任命諸葛亮為丞相,總管尚書諸曹的政務。等到劉備死后,劉禪年少才弱,政事無論大小,都由諸葛亮親自處理。這時諸葛亮對外聯合孫吳,對內平定南越之亂,修定法律制度,整訓軍隊;制造各種機械,技巧高超,每樣都力求精益求精;法律政教嚴明,賞罰有信用;邪惡的人沒有不被懲治的,善良的人沒有不被表彰的。達到了官吏中沒有營私舞弊,違法亂紀的人,人人自勉,要求上進的地步,道不拾遺,強不凌弱,風俗淳厚,教化清靜。
在那時,諸葛亮的一貫志愿是:進則出兵征伐,統一全國;退則占據西南,侵擾曹魏,震動天下,又自以為自己死后,就沒有能進軍北伐中原,與曹魏對抗的人了,因此他不停地出兵北伐,屢屢顯示武力。然而諸葛亮的才干在于治理整訓軍隊,而不在于出奇制勝,他管理政務的才能,勝于他用兵的謀略。而與他相對敵的人,又正是杰出的英雄,再加上眾寡相差不一,進攻與防守是根本不同的兩回事,所以諸葛亮雖然連年興師動眾。也未能取得成功。從前蕭何向劉邦推薦韓信作大將軍,管仲向齊桓公薦舉王子城父作大司馬,都是考慮到自己的才能,沒有兼有政治、軍事兩方面的緣故啊。諸葛亮的才干在于政治和管理,在這方面或許可與管仲、蕭何相匹敵,而當時卻缺少王子城父、韓信那樣的名將,所以使他的功業衰敗,復興漢室的大業不能實現。這也是天命有歸,不可以用人的智慧和力量來爭取的啊。
魏明帝青龍二年春天,諸葛亮率軍隊從武功出發,分兵駐守開荒屯田,為長期駐扎做準備。這年秋天病逝。百姓們追想懷念他,將他生平事跡作為談話的資料。至今梁、益一帶的老百姓中仍有對諸葛亮的贊嘆和傳說。這些贊嘆和傳說象在耳邊一樣,即使是《甘棠》詩對召公的歌詠,鄭國人對子產的歌頌,也無法與之相比。孟軻有句話說:“在為百姓求取安樂的前提下役使百姓,百姓雖然勞苦,也不會怨恨;在為百姓求得生存的前提下殺人,那人雖被殺死,也不會怨恨殺他的人。”確實如此啊!
論者中有人懷疑諸葛亮的言辭缺少文彩,不華麗,而過于啰嗦周到。臣以為咎繇是大賢人,周公是大圣人,但考察《尚書》,咎繇的《皋陶謨》簡略而集中;周公的《大誥》繁富而詳盡。為什么呢?咎繇是在與舜、禹一起交談,而周公是在對群臣和百姓發號施令的緣故啊。諸葛亮面對交談的人,都是一般平民百姓,因此,他的言辭不能簡略,意旨不能深奧。然而他說過的話和留下來的文章,都是規劃和處理具體事物的,其公正誠實的心意,通過文字表現出來,是足以使人們了解他處理問題的態度和方法,對當世有所補益的。
我低頭思想著,陛下遠追古代圣王,心胸廣闊,毫無忌諱,所以即使是蜀漢敵國諸葛亮的一些誹謗的言論,也都保留原文,不因諱忌而有所改動,這足以顯明殊途同歸的大道了。我謹慎地整理謄錄諸葛亮的文章,上交到著作省。臣下陳壽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
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時,平陽侯相臣陳壽奏上。
【集評】 《魏書·毛修之傳》:(崔)浩以其中國舊門,雖不博洽,而猶涉獵書傳,每推重之,與共論說,言次遂及陳壽《三國志》,有古良史之風,其所著述文義典正,皆揚于王廷之言,微而顯,婉而成章,班史以來無及壽者。修之曰:“昔在蜀中,聞長老言,壽為諸葛亮門下書佐,被撻百下,故其論武侯云:‘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浩乃與論曰:“承祚之評亮,乃有故義過美之譽,案其跡也,不為負之,非挾恨之矣。”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三十九《陳壽史皆實錄》:《晉書》稱陳壽作《三國志》,善敘事,有良史之才。又云: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髡,壽為亮傳,謂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議者每以此少之。《晉書》好引雜說,故多蕪穢,此亦其一也。街亭之敗,壽直書馬謖違亮節度,為張郃所破,初未嘗以私隙咎亮,至謂亮將略非長,則張儼、袁準之論皆然,非壽一人之言也。壽入晉后,撰次亮集表上之,推許甚至,本傳特附其目錄,并上書表,創史家未有之例,尊亮極矣。評中反復盛稱其刑賞之當,則必不以父坐罪為嫌,廖立、李平為亮所廢竄,尚能感泣無怨。明達如壽,顧立、平之不若邪?亮六出祁山,終無一勝,則可見為節制之師于進取銷鈍,自是實錄。
盧弼《三國志集解》:弼按:不必論本傳,即此表文已可為武侯一篇佳傳。宋廣漢張栻亦撰武侯傳,事雖詳備,文則遠遜于此也。又按:承祚上表自署平陽侯相,與《華陽國志》合,惟與《晉書》本傳云“補陽平令”異,錢大昕亦疑壽傳為誤。案《晉書·地理志》,平陽郡舊堯都侯國,平陽在漢為曹參封邑,子孫襲封。后漢末張濟封平陽侯,晉元帝時,李矩封平陽侯,至晉初何人封平陽侯未詳也。
錢鐘書《管錐編》卷三,一二三,全晉文卷七一:陳壽《表上諸葛氏集目錄》:“然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于將略。”按六朝人似不厚非此品目,亦且以為無損于亮之聲價者。《世說·排調》:“郗司空拜北司,王黃六詣郗門拜,云:‘應變將略,非其所長’,驟詠之不已。郗倉謂嘉賓曰:‘公今日拜,子猷言語殊不遜,深不可容!’嘉賓曰:‘此是陳壽作諸葛評;人以汝家比武侯,復何所言?’”;鐘嶸《詩品》下品論王融、劉繪曰:“至于五言之作,幾乎尺有所短,譬應變將略,非武侯所長,未足以貶臥龍”;《魏書·毛修之傳》修之謂陳壽謗亮將略非長,崔浩駁謂壽評亮有“過美之譽”,不得為謗。朱彝尊《曝書亭集》卷五九《陳壽論》稱壽為“良史”,謂張儼、袁準亦評亮不長于應變將略,非壽一人愛憎之私言;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七引《魏書·李苗傳》苗讀《蜀志》至魏延獻策而亮不納,太息謂“亮無奇計”,佐證壽“奇謀為短”之論。“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按姚范《援鶉堂筆記》卷三一、靳榮藩《綠溪語》卷上說此節,皆引《晉書·李密傳》張華問:“孔明言教何碎?”密答:“昔舜、禹、皋陶相與語,故得簡大雅誥;與凡人言宜碎,孔明與言者無已敵,言教是以碎耳。”竊謂《彀梁傳》僖公二年:“達心則其言略”,范寧注:“明達之人言則舉領要,不言提其耳,則愚者不悟”;即“與凡人言宜碎”也。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二八《書〈三國志〉后》惲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二《書<三國志>后》均足助朱彝尊張目;《野叟曝言》第七八回亦論陳壽“帝蜀不帝魏,有二十四端”,又論壽“表揚諸葛,可謂‘至矣盡矣!蔑以加矣!’”趙銘《琴鶴山房遺稿》卷一《讀〈晉書〉》第一九首專論壽《蜀書》之紕漏,至云:“蜀人撰蜀書,乃如述荒裔!”則非譏其史德而譏其史學、史識也。
【總案】 陳壽為晉佐著作郎時,奉命整理諸葛亮的有關資料,編訂《諸葛氏集》。本文是《諸葛氏集》編成后,向晉武帝報告全書目錄、編輯過程及對諸葛亮評價的一篇表文。全文載入《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或稱“表上諸葛氏集目錄”。可惜陳壽編輯整理的《諸葛氏集》已經亡佚,今所傳明代楊時偉《諸葛忠武書》十卷,清代張澍《諸葛忠武侯文集》四卷,皆出于后人篡輯,清代嚴可均《全三國文》也輯有諸葛亮文兩卷。諸葛亮是三國時代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一生貢獻重大,為后人敬仰和崇拜,然而贊嘆之余,人們不禁要問:諸葛亮如此卓越,未出茅廬而已三分天下,又為什么六出祁山而未能實現其統一天下的宿愿呢?陳壽的表文對此做了較為精致的回答。其一是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于將略”。他的政治才能大大超過了他的軍事才能。二是“所與對敵,或值人杰。”諸葛亮雖是“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但正遇上對手。三是“眾寡不侔,攻守異體。”魏強蜀弱,力量相差懸殊,而又是以弱攻強,以小攻大,其難可想而知。四是“天命有歸”客觀大勢所趨。陳壽在這篇表文中對諸葛亮的身世、才華和政績功勛作了概括敘述和較高的評價,贊揚他的著述“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于文墨”,“有補于當世”。文章既表現了作者對諸葛亮的崇敬心情,又對諸葛亮做了較為公允的評價,議論精到,文筆洗煉,感情深致,是一難得的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