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袁(yuán)》姓起源
59 袁(yuán)
59 袁(yuán)
【尋根溯源】
袁姓來源比較單純,主要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后代。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西永濟南),所以后代又有媯姓。周武王分封時,舜帝的媯姓后裔,被封為陳侯,名叫陳胡滿。陳胡滿的后代中有個叫陳諸的,字伯爰,他的孫子濤涂便以祖父的字為姓,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于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讀音相同,所以后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
【變遷分布】
早期在河南活動。漢唐之間,向東南、西北播遷,尤以陳郡、陳留、汝南、彭城等郡為郡望。宋明時期,已經廣布大江南北,并在江蘇、浙江、江西、四川形成集聚區。當今形成四川、冀豫、贛蘇浙袁氏集聚區。
【名人薈萃】
袁盎:西漢官員。漢朝楚人。個性剛直,有才干。漢文帝時名震朝廷,因數次直諫,觸犯皇帝,被調任隴西都尉,后遷徙做吳相,吳王優厚相待。他在漢武帝“七國之亂”時,因平定“七國之亂”而被封為太常,顯貴異常。
袁紹:東漢末年的軍閥。汝南汝陽(今河南高水西北)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官僚世家。各地州牧、刺史起兵討卓,被推為盟主。后來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勢力。紹外寬而內忌,剛愎自用,拒絕謀臣沮授所獻積蓄力量以圖天下之策,與北方另一較大割據勢力曹操爭戰。五年,雙方決戰于官渡,主力被曹操消滅,逃回鄴城,后憂郁病卒。死后,諸子爭立,均為曹操所滅。
袁枚:清代著名文學家。別號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選庶吉士,曾任溧水、江浦、江寧等地知縣。辭官后定居江寧。其詩文不拘形式,自成一格,著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等書,為“江右三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