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之道在于勤
學習之道在于勤
季先生語錄:
我記得,魯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講了一個笑話:一個江湖郎中在市集上大聲吆喝,叫賣治臭蟲的妙方。有人出錢買了一個紙卷,層層用紙嚴密裹住。打開一看,妙方只有兩個字:勤捉。你說它不對嗎?不行,它是完全對的。但是說了等于不說。我的經驗壓縮成兩個字是勤奮。再多說兩句就是:爭分奪秒,念念不忘。
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學習就該有這樣的態度,勤勤懇懇,腳踏實地,才能積少成多,才能登高望遠,才能積跬步以至千里。
若說學習有訣竅或者說捷徑,那么,勤奮就是。試問,一個天天好吃懶做的人能發大財嗎?投機取巧可能會暴發一下,但是,其財富也是有限的,也長久不了。
學習也是這樣,一個懶人,想要學好,學透徹,幾乎是不可能的。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可能有那樣的天才。但是,也需要驚人的天資。若是沒有天分,又慵懶,想學好,就好比“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季先生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總結出了成功的公式。他認為,成功=天資+勤奮+機遇。從中,勤奮的重要性便可見一斑了。
學習也是如此,要想收獲知識,在眾人之中脫穎而出,我們就得勤奮。
也許我們缺乏某方面的天資。但是,要相信,勤能補拙;也要相信,熟能生巧。
也許我們天分過人,但是切勿因此而驕傲自大,沾沾自喜,做一只井底之蛙。要知道,山外有山。要明白,世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應該利用好自己的天分,做一個勤奮的人,孜孜不倦,盡心學習,以求讓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
這就是勤奮的魔力之所在。
古人讀書、學習,非常推崇勤奮。從“鑿壁借光”和“懸梁刺股”的典故中,就能發現。古人尚能如此,何況我輩現代人?事實上,在學習上,處在新時代的我們更應該做一個勤奮的人。否則,就如季先生所說的:“如果不勤奮,則天資再高也毫無用處。事理至明,無待饒舌。”
季先生一生學貫中西,建樹卓著,毋庸置疑,這離不開他的勤奮。試想,若是季先生不勤奮,那他怎么能在德國哥廷根大學的梵文研究所里將梵文、巴利文學通、學透、學精?當時季先生一個學期四十多堂課,他每天都在爭分奪秒地學習。像佛典《大事》厚厚的就有三大冊,這套書是用混合梵文寫成的,很難懂,季先生分秒必爭,每天都致力于讀和寫,“開電燈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堅持下來,才把這些書啃透。
正是這樣勤奮地學習,季先生才能學而有成。最終在他的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季先生得到4個“優”,成功獲得博士學位。
若有人問起他的學習竅門,季先生就告訴人們,在精神上要行動起來,要做一個勤奮的人。不然,再有天資也無濟于事。
生活中,我們也應當向季先生學習,做一個勤奮的人。勤奮是取得成就,獲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不論是學校的學習,還是社會中的學習,乃至人生的學習,其實都是一樣的。
當然,付出了未必就能有收獲,但是不勤奮、腳踏實地地付出,就一定沒有收獲。而勤勤懇懇地付出了,至少會問心無愧,會無怨無悔。重要的是,付出了,就要相信,事在人為,沒有到不了的明天。
我們時常勸誡別人,要“活到來,學到老”,也時常要求自己要“不知老之將至,學而不止”。學與不學是一種選擇。但是,怎么學,是一種態度。勤奮還是懶惰,就是其中之一。既然選擇了學,那就應當有學的態度,就應該做一個勤奮的人。不然,如蜻蜓點水般輕輕一碰,淺嘗輒止,又有什么意義?反而是浪費時間和精力,不如不學。況且,這樣的做法也嘗不到學問和知識的原汁原味,悟不了真道,而自己又為此而悔恨、痛苦,這不是庸人自擾嗎?
因此,我們要學,就應當學好,要勤奮好學,孜孜不倦;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耕耘沒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