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翱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李翱
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余說,云在青天水在瓶。
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云嘯一聲。
——李翱《贈藥山高僧惟儼》
簡介
李翱(公元772~841年),字習之,隴西(今甘肅秦安)人,中唐時期著名文學家、思想家。
人物小記
李翱是西涼王李暠的后代,自幼“勤于儒學,博雅好古”,寫文章注重氣質。25歲時,在汴州與韓愈相識,從此,追隨韓愈。他勤奮好學,博學有才,并娶韓愈侄女為妻。他與韓愈經常在一起,談文論學,寫作古文,維護儒道,反對佛老,發表文學主見,積極倡導古文運動。
德宗貞元十四年(798年),李翱中進士第,初任授書郞,后三遷至京兆府司錄參軍。憲宗元和初年,轉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主張“指事載功,則賢不肖易見”,然后“可以傳言后世”的治史觀點。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李翱任考功員外郎,并兼史職。
李翱性格耿直,議論無所避忌。權貴雖“重其學”,而“惡其激訐”,因此,“仕不得顯官”。諫議大夫李景儉一度“舉翱自代”,后因李景儉貶黜,李翱降任朗州刺史。后李景儉復職,被召為禮部郎中。李翱重振朝綱的抱負無法實現,郁憤不已,于是便去見宰相李逢吉,當面指責他的過失,并提出自己告病回鄉。李逢吉并未計較李翱的言行,還上奏讓李翱擔任廬州刺史。
主要思想
李翱的主要思想糅合了儒、佛兩家之長,認為人性天生為善,“情由性而生”,則有善與不善,“情既昏、性斯匿矣”,提出以“正思”的方法,消滅邪惡之“情”,以達到“復性”而成為“圣人”。
李翱追隨韓愈,曾闡釋韓愈關于“道”的觀念,強調文以明道。他還主張反佛、“復性”,發揮《中庸》“天命之謂性”的思想,主張性善情惡說,認為成為圣人的根本途徑是復性。復性的方法是“視聽言行,循禮而動”,做到“忘嗜欲而歸性命之道”。他作《復性書》三篇,論述“性命之源”等問題。他的思想為后來道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散文平實流暢,富有感情色彩,《來南錄》記載元和三年十月自長安經洛陽,由水道至廣州的行程,雖極簡略,但已具日記規模,開日記體游記散文的先聲,著有《李文公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