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選讀》

雕龍文庫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儒家經典選讀》

儒家經典選讀

一、《周易》選讀

(一)乾卦(節選)

【原文】

乾下

乾上

乾:元亨,利貞[1]。

初九:潛龍勿用[2]。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3]。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4]。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5]。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6]。

上九:亢龍有悔[7]。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8]。

【注釋】

[1]乾:卦名,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指北斗星,用來代表天。元亨、利貞,卦辭,指兩個表示吉祥的貞兆辭,表明是兩個吉占。元亨,大吉的意思。利貞,吉利的貞卜的意思。[2]初九是本卦第一爻名稱,以下“九二”、“九三”等也是。“九”代表陽性“一”,“六”代表陰性“- -”。一個卦畫由六爻組成,從下向上排列,依次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如“六三”、“上六”、“九二”、“上九”等。它們都是表示爻的陰陽性和排列順序的名稱。潛,潛伏,龍,古代神話中神奇剛健的動物,勿用:不利。[3]見(xiàn):出現,和下文“利見大人”的“利”相同。龍:龍星。田:天田。大人:道德有作為的人。[4]君子:有道德的人。乾乾:勤勉努力。夕:夜晚。惕:警惕。若:語助詞。厲:危險。咎:過失,災難。[5]或:副詞,表示不確定。咎:災難。[6]大人:道德并居高位者。[7]亢龍:升騰到極高處的龍。悔:追悔。[8]用九:乾卦特有的爻名。《易經》的乾卦和坤卦都多一爻(坤卦為“用六”),專門表示這兩卦是全陽、全陰。“用九”表示乾卦的全陽爻將盡變為全陰爻。群:指多。吉:吉祥、吉利。

【原文】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1]。云行雨施,品物流形[2]。大明終始,六位時成[3]。時乘六龍以御天[4]。乾道變化,各正性命[5]。保合大和,乃利貞[6]。首出庶物,萬國咸寧[7]。

【注釋】

[1]彖:tuàn。曰:說。乾:天。元:始。資:依賴、憑借。統:統帥。[2]品:品類,這里用作動詞。品物:繁殖萬物。流:賦予。形:形體。[3]大明:日,太陽。終:日落。始:日出。[4]時:副詞,按時。六龍:指乾卦六爻。[5]乾道:天道,大自然的運行規律。變化,正:靜定。[6]保:保持。合:調整。大:讀為“太”。大和:自然界中一種普遍調順諧和的關系。利:施利。貞:中正。[7]庶:眾。庶物:萬物。咸:皆、周遍。

【原文】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1]。“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復道也[2]。“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3]。“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4]。“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5]。

【注釋】

[1]象:《周易》中的“象”指形象、象征。作為經傳之名,有以下兩個意義:一、指《周易》卦形和卦爻辭,二、指《十翼》中的《象傳》。曰:天行:天道。君子:德才兼備的人。以:介詞,因此。[2]道:行道。[3]造:有作為。[4]盈:崇高、盈滿。久:長久。[5)]天德:陽剛之德。

(二)坤卦(節選)

【原文】

坤下

坤上

坤:元亨[1]。利牝馬之貞[2]。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3]。利西南,得朋[4];東北,喪朋。安貞吉[5]。

【注釋】

[1]坤是本卦標題。坤的卦象是六個陰交,用來表示大地以及陰柔的事物。本卦的內容與人在地上的生活有關。[2]牝(pìn)馬:母馬。(3)攸:所。主:主人,這里指接待旅客的房東。[4]朋:朋貝,周代的貨幣。十枚貝殼串在起就是朋。[5]安貞吉:占問定居而得到吉利的預兆。

【原文】

初六:履霜,堅冰至[1]。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2]。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3]。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4]。

六五;黃裳,元吉[5]。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6]。

用六。利永貞[7]。

【注釋】

[1]履:踐踏。[2]直,方,大:指地貌平直、方正、遼闊。習:熟悉。[3]含章:指周武王伐紂,戰勝商紂王。可:稱心。可貞:稱心如意的占卜。王事:大事,指戰爭。戰爭和祭把在古代都是最重要的事。終:古人所說的終,多指好的結局。[4]括:收束,扎緊。囊:布袋。[5]黃裳:黃色的裙或褲。這是尊貴吉祥的標志。[6]玄黃:血流的樣子,是說流血很多。[7]用六:坤卦特有的交名。“用六”表示坤卦的全陰爻將盡變為全陽爻。

【原文】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1]。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2]。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3]。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順得常[4]。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注釋】

[1]至:極也。坤:大地。元:始,創始。承:順承。[2]弘:深厚。光:廣的意思。品:種類。咸:皆、都。亨:通泰。[3]牝馬:母馬。柔:柔和。順:溫順。利:便捷。貞:執著的意思。[4]攸:所。常:常道,正路。

【原文】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1]。

【注釋】

[1]厚:用作動詞,增厚。

【導讀】

古人用《周易》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反映當前現象,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周易》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經”經文分為“上經”、“下經”兩部分。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卦畫、標題、卦辭、爻辭四部分組成。六十四卦由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重疊濟變而來。每個卦畫都有六行,爻分陰陽,陽性稱為“九”,陰性稱為“六”。從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個卦畫共有三百八十四爻。標題與卦辭、爻辭的內容有關。卦辭在爻辭之前,一般說明題義。爻辭是主要部分,根據有關內容按六爻的先后層次安排。

“傳”一共七種十篇,分別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古人把這十篇“傳”叫做“十翼”,意思是說“傳”是附屬于“經”的羽翼,作用是解說“經”的內容。《彖》是專門對易經卦名和卦辭的注釋。《象》是對易經卦名及爻辭的注釋。《文言》對《乾》《坤》二卦作了進一步的解釋。

二、《尚書》選讀

《周書·金縢》(節選)

【原文】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1]。二公曰:“我其為王穆卜[2]。”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3]?”

【注釋】

[1]王:周武王。弗:不。豫:安。黃式三說:“疾曰弗豫,猶言身不快也。”[2]二公:指太公和召公。其:將。穆:恭敬。[3]周公:周武王弟,名旦。戚:使感動。

【原文】

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墠[1]。為壇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圭,乃告太王、王季、文王[2]。

【注釋】

[1]公:周公。功:人質。三壇:太王、王季、文王各為一壇。壇:祭壇。墠,shàn,祭祀用的平地。[2]植:置,放。璧:圓形的玉。秉:執。圭:上圓下方的玉。古代祈禱要用圭、璧等。太王:武王的曾祖。王季:武王的祖父。文王:武王的父親。

【原文】

史乃冊,祝曰:“惟爾元孫某,遘厲虐疾[1]。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于天,以旦代某之身[2]。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3]。乃元孫不若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4]。

【注釋】

[1]史:史官。冊:簡書。惟:語氣助詞。元孫:長孫。某:指周武王姬發。遘:遇到。虐:惡。[2]是:這時。丕子:讀為布茲。茲是席名,布茲就是布席,舉行祭祀,先須布席,所以布席就是助祭。[3]仁若:而。考:通“巧”。材、藝:都指技術。[4]乃元孫:你們的長孫。

【原文】

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爾子孫于下[1]。四方之民罔不祗畏[2]。嗚呼!無墜天之降寶命[3],我先王亦永有依歸[4]。今我即命于元龜[5],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圭歸俟爾命[6];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圭[7]。”

【注釋】

[1]乃:你們。命:見命,被命。敷佑:撫有。佑:讀為有。用:因此。[2]祗:敬。[3]墜:喪失。寶命:指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的使命。[4]依歸:指宗廟。[5]即:將。命:受命。元龜:大寶龜。[6]歸:歸于三王之所。俟:等待。[7]屏:拋棄。

【原文】

乃卜三龜,一習吉[1]。啟籥見書,乃并是吉[2]。公曰:“體[3]!王其罔害[4]。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終是圖[5];茲攸俟,能念予一人[6]。”公歸,乃納冊于金縢之匱中[7]。王翼日乃瘳[8]。

【注釋】

[1]一:都。習:重復。[2]啟:開。籥:yuè,簡書。[3]體:幸。[4]其:大概。罔:無。[5]永:長。圖:謀劃。[6]茲:此。攸:助詞,賓語前置時用。俟:期待。予一人:周公自稱。[7]縢:téng,封堿用的絲。匱,匣。[8]翼日:第二天。瘳:chōu,病愈。

【導讀】

《金滕》主要寫武王滅商后二年,患重病,周公祈求先王在天之靈,請求代替武王去死。祝告的冊書收藏在用金絲束著的匱中。武王死后,成王幼,周公代政,管、蔡流言惑眾,成王懷疑周公,上帝以“大雷電以風”示警,成王打開金媵之匱,發現了冊書,了解到周公的忠誠之心,消除了疑慮,天也為之變化,由大災變成大熟。

這反映出周初天命觀念仍然十分重要,祝冊的地位也很高,這是商代思想的影響。

三、《禮記》選讀

禮運(節選)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1],講信修睦[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3],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4],矜寡孤獨廢疾者[5],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6]。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7];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8]。是故謀閉而不興[9],盜竊亂賊而不作[10],故外戶而不閉[11],是謂大同。

【注釋】

[1]與:通“舉”。能:有才能的人。[2]講信:講求信用。修睦: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它達到和睦。[3]第一個“親”和第一個“子”都用如動詞,是“以……為親”和“以……為子”的意思。[4]有所長(zhǎng):等于說有使他們成長的各種措施。[5]矜(guān):通“鰥”,老而無妻。[6]分(fèn):職分,職務。歸:出嫁,這里指夫家。[7]財物,(人們)恨它被扔在地上(都想收起來),但不一定藏在自己家里。貨:財物。棄:扔。[8]力氣,(人們)恨它不從自己身上發揮出來(都想使出來),但不一定要為了自己。[9]謀:奸詐之心。閉:閉塞。興:起,生。[10]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11]外:用如動詞。外戶:從外面把門扇合上。閉:用門閂插門。

【原文】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1]。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2],城郭溝池以為固[3],禮義以為紀[4],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5],以設制度,以立田里[6],以賢勇知[7],以功為己[8]。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9]。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10]。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11],以考其信[12],著有過[13],刑仁講讓[14],示民有常[15]。如有不由此者[16],在執者去[17],眾以為殃[18],是謂小康[19]。”

【注釋】

[1]隱:消逝不見。天下為家,天下成為私家的。[2]大人:指天子諸侯。父子相處叫“世”,兄弟相傳叫“及”。“世及”是介詞“以”的賓語,提前。下兩句同。[3]溝池:護城河。固,這里指賴以防守的建筑及工事。[4]紀:綱紀,準則。[5]以:介詞,后面省掉賓語“禮”。正:使……正,使動用法。篤:使……純厚。睦:使……和睦。和:使……和諧。[6]里:住處,這里指有關田里的制度。[7]把有勇有智的人當作賢人。賢:用如動詞,意動用法,把……當做賢人。知(zhì):后來寫作“智”。[8]立功做事只是為了自己,不為他人。[9]用:由。“是”和下文的“此”字,都代指上文“今大道既隱……以功為己”這段的情況。兵:指戰亂。[10]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因此成為三代諸王中的杰出人物。選:選拔出來的人物,也就是杰出的人物。[11]用(禮)來表彰他們(民)做對了的事。“以”下省略賓語“禮”。著:使……顯露,這里是使動用法。其,指下文“示民有常”的“民”。[12]用(禮)來成全他們(民)講信用的事。考:成全。[13]“以著其有過”之省。用(禮)來揭露他們(民)有過錯的事。著:彰明,這里是使動用法,有揭露的意思。[14]刑:法則。刑仁:把合于仁的行為定為法則。講:提倡。讓:不爭。[15]“以示民有常”之省。用(禮)指示給人民要有常規。[16]由:用。此:指禮。[17]執:勢力,權利,后來寫作“勢”,這里指職位。去:罷免,這里有被罷免的意思。[18]老百姓以此(指統治者不用禮)為禍害。[19]小康:小安。小康對大同而言,含有不及“大同”的意思。

【導讀】

這篇短文選自《禮記·禮運》,描述了孔子的理想世界,即“大同”——天下是屬于大家的。選拔的是賢德、有才能的人擔任官吏;人與人之間講求信義、和睦相處;人們不僅愛自己的父母兒子,也愛別人的父母兒子;老年人能有所善終,壯年人都能有事做,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長,喪妻喪夫無父無子和殘疾的人都能有所供養,男人都有職業,女人都有夫家;財物扔在地上都想撿起來,但不一定藏在自己家里;盡力做事,但不一定要為了自己。因而各種陰謀奸邪之事閉塞而不出現,偷竊、作亂和害人的事也就不會發生,所以門戶大開而不須關閉。大同世界其實是孔子的政治政策,可惜行不通,因為人人皆有自私自利的緣故。

學記(節選)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雖有嘉肴[1],弗食,不知其旨也[2];雖有至道[3],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4],教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知困然后能自強也[7]。故曰教學相長也[8]。

【注釋】

[1]肴:本指成塊的帶骨頭的熟肉,這里泛指魚肉。[2]旨:味美。[3]至:好到極點的。[4]是故:因此。[5]知困:知道自己有搞不通之處。困:不通。[6]自反:反求之于自己。[7]自強(qiǎng):自己督促自己。[8]教學相長(zhǎng):教和學是相互推進的。長:這里指推進。

【導讀】

這篇短文選自《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是說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為有用的東西,還得要經過打磨加工,用這個道理來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說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能自強也。”,這一段話精辟地闡述了教與學的關系就是一種教學相長的關系。

中庸(節選)

【原文】

博學之[1],審問之[2],慎思之[3],明辨之[4],篤行之[5]。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6]。有弗問,問之弗知[7],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8],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9];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10],雖愚必明[11],雖柔必強[12]。

【注釋】

[1]博學;多方面地學。博:寬廣。之:指學的對象。[2]審問:詳細地問。之:指問的對象。[3]慎思:慎重地考慮。之:指思的對象。[4]明辨:明確地分辨。之:指辨的對象。[5]篤行:踏踏實實地實行。之:指行的對象。[6]大意是:要么不學,學了就一定要學會,學不會絕不罷休。有弗學:按字面講是“有不學的時候”或“不學的東西”,實際應理解為“不學則已”(依朱熹說)。措:放下。[7]知:懂。[8]弗得:指不得結果。[9]別人學它一次就會,我卻要學它一百次(多下工夫,精益求精)。下句仿此。[10]果真能實行這個方法。道:方法。[11]愚:糊涂。[12]柔:脆弱,這里指意志脆弱。強:堅強,這里指意志堅強。

【導讀】

這篇短文選自《禮記·中庸》。《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學》《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實際上是就是強調“凡事有度,過猶不及”的理念。實質上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說的是為學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博學之”意謂為學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博”意味著博大和寬容。唯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并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博學乃能成為為學的第一階段。“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問過以后還要通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是為“慎思”。“明辨”為第四階段,學是越辨越明的,不辨,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良莠不分。“篤行”是為學的最后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

大學(節選)

【原文】

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4],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6]。

【注釋】

[1]大學: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道:在這里指宗旨的意思。[2]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后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3]親:應為“新”,即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4]知止:知道目標所在。[5]得:收獲。[6]道:事物發展的規律。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1];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3];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4];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5],致知在格物[6]。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注釋】

[1]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2]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3]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心思。正:使……端正。[4]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誠:使……真誠。[5]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6]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原文】

所謂誠其意者[1],毋自欺也。如惡惡臭[2],如好好色[3],此之謂自謙[4]。故君子必慎其獨也[5]。

【注釋】

[1]誠:用如動詞,使動用法,使……誠實。意,意念,念頭。[2]惡(wù)惡(è)臭(xiù):厭惡腐臭的氣味。第一個“惡”,動詞,厭惡。惡臭,不好聞的氣味。臭,氣味。[3]好(hào)好(hǎo)色:喜愛美麗的女子。第一個“好”:動詞,愛好。好色:指美女。色:顏色,容貌,特指女子的顏色。[4]此:代詞,指“誠其意者,毋自欺”。自謙:指自我滿足,不是為了別人才要求誠意(參用朱熹說)。謙:同“慊”(qiè),滿足。[5]所以君子對獨居(這件事)必須謹慎。

【原文】

小人閑居為不善[1],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2],揜其不善[3]而著其善[4]。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5],則何益矣[6]?此謂誠于中[7],形于外[8]。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注釋】

[1]閑居:即獨居。[2]厭然:掩藏的樣子。[3]揜其不善:掩蓋他們所做的壞事。揜:同“掩”,遮掩,掩蓋。[4]著其善:顯示他的好的德行。著:顯示。[5]如……然:像……的樣子。[6]則:那么。何益:這里有“有什么好處”的意思。[7]誠于中:里邊有實在的東西,這里指心中藏著惡念。[8]形:用如動詞,露出原形。

【原文】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1],其嚴乎[2]!”富潤屋[3],德潤身,心廣體胖[4]。故君子必誠其意。

【注釋】

[1]十目、十手:甚言監視的人之多。[2]嚴:嚴肅,可畏。[3]潤:用如動詞,即“使……潤”,這里指“使……光彩。”[4]廣:寬。胖(pán):安泰舒坦。

【導讀】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南宋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稱為“四書”。“大學”是相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是大人之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大學》的主體是“三綱”“八目”。“三綱”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它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是為實現“三綱”的具體方法和步驟。“格物、致知”就是要通過對事物的研究而獲得對世界的正確認識的過程,為下一步誠意、正心奠定基礎;“誠意”指的是在修養自身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誠實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個人感情的偏向。按照這四個步驟來,就可以達到修身的目的。“修身”是指使個人修養達到完善的程度,它是《大學》中對個人修養的最高要求,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齊家”是指善于處理好家庭或家族內部的關系,它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治國”和“平天下”是齊家的擴大和延伸。“八目”實際上包括“內修”外治”兩大方面,“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內修”,“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

要做到“誠意”,最重要的、最能考驗一個人的便是“慎獨”。內心真誠,會流露于言表,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獨自一人時也會慎重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那些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在獨居的時候無論什么壞事都做得出來,當他們見到那些有道德修養的人,卻又躲躲藏藏企圖掩蓋他們所做的壞事,而設法顯示自己的美德。

四、《論語》選讀

學而第一

(1)子曰[1]:“學而時習之[2],不亦說乎[3]?有朋自遠方來[4],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5],不亦君子乎[6]?”

【注釋】

[1]子: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孔子。曰:說。[2]時習:按時溫習。[3]不亦……乎:不也是……嗎?說(yuè):通“悅”,喜悅,高興。[4]朋:同門為朋,同志為友。[5]慍(yùn):怨恨,惱怒。[6]君子:舊指道德高尚的人。

(2)曾子曰[1]:“吾日三省吾身[2]:為人謀而不忠乎[3]?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4]?”

【注釋】

[1]曾子:孔子的弟子。[2]日:每天。三:多次。省(xǐng):檢查,反省。[3]為(wèi):介詞,替。謀:策劃,考慮。[4]傳(chuán):傳授,這里指老師傳授的知識。習:復習,溫習。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1],患不知人也[2]。”

【注釋】

[1]患:擔心,憂愁。[2]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意思是不了解自己。

為政第二

(1)子曰:“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而眾星共之[3]。”

【注釋】

[1]以:用。[2]北辰:即北極星。[3]所:處所,位置。共:通“拱”,環抱、環繞的意思。“眾星共之”:指天上群星圍繞北極星旋轉、運行。(在古代北極星被認為是天的中心)。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1],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順[5],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釋】

[1]有:通“又”,“十有五”即十五。[2]立:自立。[3]不惑:沒有疑惑,指已經掌握了知識。[4]天命:指人應盡的道義與職責。[5]耳順:指能分辨出別人話中的好壞、是非、真假。[6]從:隨。逾(yú):越。矩:規矩,法度。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1],思而不學則殆[2]。”

【注釋】

[1]罔(wǎnɡ):惘然無所得。[2]殆(dài):疑惑。

(5)子曰:“由[1],誨女知之乎[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3]。”

【注釋】

[1]由,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2]誨:教導。女,通“汝”,第二人稱,“你”。[3]是:指示代詞,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6)子曰:“人而無信[1],不知其可也[2]。大車無輗[3],小車無軏[4],其何以行之哉[5]?”

【注釋】

[1]而:連詞,這里含有假設的意思,等于說“如果”。[2]可:可以,行。[3]大車:指牛車。輗(ní),車上的關鍵部分,車轅前面橫木上兩端的木銷子。[4]小車:馬車。軏(yuè):與輗相似,沒有軏、輗就不能駕牲口,車子就不能行走。[5]何以:即“以何”,意思是“憑什么”。

八佾[1]第三

(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2],是可忍也[3],孰不可忍也[4]?”

【注釋】

[1]八佾(yì),古代舞蹈奏樂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按照周代禮制的規定,天子舉行樂舞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2]他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使用了周天子的八佾。(季氏為大夫,卻用了八佾,這是對天子之禮的僭越。)[3]是:此,這個,代指“八佾舞于庭”。忍:忍受。[4]孰:疑問代詞,誰,什么。

里仁第四

(1)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2)子曰:“參乎[1]!吾道一以貫之[2]。”曾子曰:“唯[3]。”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4]?”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5]。”

【注釋】

[1]參,曾參,孔子的弟子。[2]以:介詞,有“用”或“拿”的意思。“一”是“以”的賓語,提到前面去了。貫:貫通,貫穿。這句話意思是我的思想可以用一個基本原則來貫穿。[3]唯:答應的聲音。[4]何謂:即“謂何”,意思是“說的是什么意思”。[5]忠:忠心耿耿。恕:寬厚仁慈。

(3)子曰:“君子喻于義[1],小人喻于利[2]。”

【注釋】

[1]喻:明白,懂得。義:道義。[2]利:私利

(4)子曰:“見賢思齊焉[1],見不賢而內自省也[2]。”

【注釋】

[1]思齊:想要和他看齊。齊:看齊。[2]內:內心。自省(xǐng):自我反省。

(5)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1]。”

【注釋】

[1](如果)不得已要遠行,也應該有一定的去處。方:一定的去處。

公冶長[1]篇第五

(1)宰予晝寢[2]。子曰:“朽木不可雕也[3],糞土之墻不可杇也[4],于予與何誅[5]!”子曰:“始吾于人也[6],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7]。”

【注釋】

[1]公冶長,孔子的弟子,公冶是復姓。[2]宰予:字子我,孔子的弟子。晝寢:白天睡覺。[3]朽:腐爛。[4]杇(wū):同“圬”,涂墻,這里指粉刷。[5]于:介詞,對于。與(yú):語氣詞,下文的“與”同。誅:譴責。[6]始:先前,起初。[7]改是:改變了這個。是:代詞,代“聽其言而信其行”。

(2)子貢問曰[1]:“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2]?”子曰:“敏而好學[3],不恥下問[4],是以謂之‘文’也[5]。”

【注釋】

[1]子貢:姓端木,名賜,子貢是他的字,孔子的弟子。[2]孔文子,名圉(yú),衛國大夫,“文”是他的謚號。謂:叫做。[3]敏:理解問題快。[4]下問: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5]是以:因此。“是”代詞。以:因為。

(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1]。子聞之曰:“再,斯可矣[2]。”

【注釋】

[1]季文子:魯國大夫。“文”也是謚號。三:古人說三的時候,往往不是確數的“三”,而只表示次數很多。但這里和“再”相對,所以仍應看做確數。[2]再:兩次。斯:就。

雍也第六

(1)子曰:“賢哉,回也[1]!一簞食[2],一瓢飲[3],在陋巷,人不堪其憂[4],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注釋】

[1]回:孔子的弟子,名回,字子淵。[2]簞(dān):古代盛飯的器皿。[3]飲:用如名詞,喝的水。[4]不堪:忍受不了。

(2)子曰:“質勝文則野[1],文勝質則史[2]。文質彬彬[3],然后君子。”

【注釋】

[1]質:本質,內容。文:華美,有文采,此指形式。野:野人,指鄙陋。[2]史:在官府掌管文書的人,此指浮華虛夸。[3]彬彬:形容不同種類的物質摻雜搭配適當。

(3)子曰:“知者樂水[1],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注釋】

[1]知:后來寫作“智”,有智慧。

述而第七

(1)子曰:“不憤不啟[1],不悱不發[2],舉一隅不以三隅反[3],則不復也。”

【注釋】

[1]憤:思考問題時有疑難想不通的樣子。啟:啟發。[2]悱(fěi):想說卻不能清楚地說出的樣子。發:啟發。[3]隅(yú):角落。反:推及,類推。

(2)子曰:“飯疏食[1]、飲水、曲肱而枕之[2],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注釋】

[1]飯:舊讀上聲,動詞,吃。疏食:粗糧。[2]曲:使……彎曲,使動用法。肱(gōng):手臂自肘到腕的部分。枕(zhèn):動詞,當枕頭用。

(3)子曰:“三人行[1],必有我師焉[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釋】

[1]三人:等于說幾個人,并非確指“三”。行:走路。[2]焉:指示代詞兼語氣詞,這里指代“三人”。

(4)子曰:“君子坦蕩蕩[1],小人長戚戚[2]。”

【注釋】

[1]坦:平。蕩蕩:寬廣的樣子。[2]長:常。戚戚:憂愁、悲傷地樣子。

泰伯第八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2],不亦重乎?死而后已[3],不亦遠乎?”

【注釋】

[1]士:讀書人。弘:大,這里指心胸寬廣。毅:剛強。[2]仁以為己任:即“以仁為己任”。[3]已:停止。

(2)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1]。”

【注釋】

[1]不在這個職位上,就不要思慮這個職位上的政事。

子罕第九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1]!不舍晝夜[2]。”

【注釋】

[1]逝者:消逝的事物。斯:指示代詞,指川水。夫(fú):感嘆語氣詞。[2]舍:止。

(2)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1]。”

【注釋】

[1]三軍可以剝奪主帥,匹夫不可剝奪志向。

(3)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1]。”

【注釋】

[1]彫:通“凋”,凋謝,凋零。

(4)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1]。”

【注釋】

[1]聰明的人沒有迷惑,仁德的人沒有憂愁,勇敢的人沒有畏懼。

鄉黨第十

(1)食不語,寢不言。

(2)廄焚[1]。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注釋】

[1]廄(jiù):馬棚。焚:起火。

先進第十一

(1)子貢問:“師與商孰賢?[1]”子曰:“師也過[2],商也不及[3]。”曰:“然則師愈與?[4]”子曰:“過猶不及。”

【注釋】

[1]師:顓孫師,字子張。商:卜商,字子夏。兩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孰,哪一個。[2]過:超過。[3]不及:沒有趕到。[4]然則:既然這樣,那么。愈:勝過。

顏淵第十二

(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1]。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2]。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3]。”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4]。”

【注釋】

[1]克己復禮:克制自己,使言語行動都符合禮。克:約束,抑制。復:踐行。[2]這句話意思是,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3]目:條目,細節規定。[4]不敏:不才。事:從事,實行。

(2)司馬牛憂曰[1]:“人皆有兄弟,我獨亡[2]。”子夏曰:“商聞之矣[3]:‘死生有命,富貴在天’[4]。君子敬而無失[5],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6]。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注釋】

[1]司馬牛,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弟子。[2]亡:通“無”,沒有。[3]聞:聽說。[4]這兩句話反映了宿命論觀點。[5]敬:嚴肅。失:這里指放縱,隨便。[6]四海之內:古人認為中國四境有海環繞,所以稱中國為四海之內或海內。

(3)子貢問政[1]。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2]。”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3],于斯三者何先[4]?”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注釋】

[1]問政:問怎樣管理政事。[2]民信之:人民信任國家。[3]去:去掉。[4]何先:先做哪一樣,這里是說先去掉哪一樣。

(4)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注釋】

[1]君主要像個做君主的,臣子要像個做臣子的,父親要像個做父親的,兒子要像個做兒子的。第一個“君”:名詞,國君;第二個“君”:用如動詞,像個國君。以下“臣、父、子”如同。

(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1]。”

【注釋】

[1]小人則恰好與此相反。

子路第十三

(1)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1]?”子曰:“必也正名乎[2]!”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3]!奚其正[4]?”子曰:“野哉由也[5]!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6]。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7]。事不成,則禮樂不興[8];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9];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10]。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11]。”

【注釋】

[1](如果)衛國的君主等待先生去主持政事,您先要做的是什么?奚:何。奚先:先做什么?[2]正:使……正,使動用法。名:名稱,名分。正名:使……名分正。[3]迂:遠,這里指遠離實踐。后代凡脫離實際,而只知道搬書本,都叫做迂。這句大意是:你竟迂到了這個地步。“子之迂也”是主語,“有是哉”是謂語。[4]為什么要“正”?意思是沒有正名的必要。其:句中語氣詞,加強反問語氣。[5]野:鄙陋。[6]蓋:句首語氣詞,有“大概”的意思,實際上表示肯定。闕:通“缺”。如:詞尾。闕如:指存疑,即闕而不論。[7]事:政事。[8]禮樂:指教化。興:盛。[9]不中(zhòng):指不得當。[10]措:放。民無所措手足:沒有放手腳的地方,意思是說,不知如何是好。[11]茍:不嚴肅,跟“敬”相對。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1];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注釋】

[1]當權者本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達命令,百姓也會去執行。令:下命令。行:指教化得以推行。

(3)子適衛,冉有仆[1]。子曰:“庶矣哉[2]!”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3]?”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釋】

[1]仆:駕車。[2](衛國)人真多啊!庶:眾,指人多。[3]何加:增添些什么?意思是再辦些什么。

(4)子夏為莒父宰[1],問政。子曰:“無欲速[2],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3],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注釋】

[1]莒父(jǔ fǔ):魯邑名。宰:相當于縣長之類的官。[2]辦事不要企圖很快成功。[3]達:到達。不達:指達不到目的。

(5)子曰:“君子和而不同[1],小人同而不和。”

【注釋】

[1]君子能相互和諧共處,但不盲目附和。和:指不同性質的各種因素的和諧統一。同:指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6)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1],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2],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注釋】

[1]好(hào):動詞,喜歡,跟“惡”(wù)相對。[2]惡:討厭,憎恨。

憲問第十四

(1)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1],召忽死之[2],管仲不死[3]。”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4],不以兵車[5],管仲之力也。如其仁[6],如其仁。”

【注釋】

[1]召忽:公子糾的家臣。[2]死之:等于說“殉難”。[3]管仲:公子糾的家臣。[4]九合:多次會合。九:泛指多。[5]以:憑借。兵車:指武力。[6]如:等于說“乃”。如其仁,(這)就是他的仁。

(2)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從死,又相之[1]。”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2],民到于今受其賜[3]。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4]。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5]?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6]!”

【注釋】

[1]相:輔佐。[2]匡:匡正。[3]賜:恩惠,好處。[4]微:(如果)沒有。其:句中語氣詞,有“恐怕”的意思。被(pī):通“披”。衽(rèn):衣襟。左衽:衣襟左掩。被發左衽:指當時所謂“夷狄”(四方外族)的風俗,意思是說中原被夷狄所占。[5]匹夫匹婦:指庶人,百姓。諒:信用,這里指道義上的固執。[6]經:上吊,吊死。瀆(dú):小渠。莫之知:是“莫知之”的倒裝,沒有誰知道。

(3)子曰:“君子道者三[1],我無能焉[2]: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2]。”

【注釋】

[1]君子道:君子之道。[2]我一條也沒有做到。[3]自道:自己說自己。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1],患其不能也[2]。”

【注釋】

[1]患:擔心。不己知:即“不知己”的賓語前置句。[2]其:自己。不能:沒有才能。

(5)子路宿于石門[1],晨門曰[2]:“奚自[3]?”子路曰:“自孔氏[4]。”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注釋】

[1]石門:地名,在今山東省平陰縣北。[2]晨門:掌管早晚開閉城門的人,即守門的人。[3]奚:何。奚自:從哪里(來)。[4]孔氏:指孔子。

衛靈公第十五

(1)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

【注釋】

[1]聰明的人既不失掉人才,也不言談冒失。

(2)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1],有殺身以成仁[2]。”

【注釋】

[1]害:損害。[2]有勇于犧牲自己而保全仁德的人。

(3)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居是邦也[2],事其大夫之賢者[3],友其士之仁者[4]。”

【注釋】

[1]工匠要向完成他的活兒,必定先要使他的工具鋒利。善:使……完善,完成。利:使……鋒利。[2]是:這。[3]事:侍奉。[4]友:與……友好。

(4)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5)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1],不以人廢言。”

【注釋】

[1]以:因為。言:言論。舉:薦舉,推舉。

(6)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1]?”子曰:“其恕乎[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

【注釋】

[1]一言:這里指一個字。[2]其:句首語氣詞,有“大概”的意思。[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八個字說明什么是“恕”。

(7)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1]。”

【注釋】

[1]過:錯誤。第一個“過”用作動詞(犯錯誤),第二個“過”為名詞。

(8)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9)子曰:“當仁[1]不讓于師。”

【注釋】

[1]碰到要發揮仁的精神的時候。當:動詞。當仁,按字面解釋是“在仁的面前”。

季氏[1]第十六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2]、友多聞,益矣;友便辟[3]、友善柔[4]、友便佞[5],損矣。”

【注釋】

[1]季氏:季孫氏,魯國最有權勢的貴族。[2]友:與……友好。諒:誠實。[3]便辟(pián bì):習慣于裝模作樣、虛偽不真誠。[4]善柔:善于讒媚奉承。[5]便佞:善于花言巧語。

陽貨[1]第十七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2]?詩,可以興[3],可以觀[4],可以群[5],可以怨[6]。邇之事父[7],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8]。”

【注釋】

[1]陽貨:名虎,季氏家臣中最有權勢的人。[2]小子:老師對學生的稱呼。何莫:為什么。[3]興:激發意志。[4]觀:觀察世間萬物、人情世故。[5]群:使合群。[6]怨:抒發心中不平,諷刺不合理的現實。[7]從近處來說,可以用詩中的道理侍奉父母。邇(ěr):近。[8]識:認識。

【導讀】

《論語》共二十篇,內容極其豐富,大致可分為:個人修養提綱、政治哲理闡述、社會倫理論述、師生施教問答之語、人物評價、日常活動、自我評價及弟子言論行事等專題,這些都是后人了解孔子思想的重要來源。

孔子論“仁”。“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論語》中有108處出現“仁”字,談論“仁”的有58章。孔子“仁”的核心理念是“仁者愛人”,在孔子看來,“仁”具體表現為兩個基本方面: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者是從積極的方面講,是“忠”道;后者是從消極的方面講,是“恕”道,兩者匯合起來,就是“忠恕之道”。在孔子看來,實現“仁”的基本途徑,就是要堅持“克己復禮”。在孔子眼里,“仁”是一種道德品質,也是一種理想境界,同時還是個體生命價值的終極歸宿。“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論“禮”。“禮”是孔子思想的又一重要范疇。《論語》論“禮”有75處,涉及傳統禮制的方方面面。孔子心目中的“禮”,實為周公所創之“周禮”。孔子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極為不滿,渴望通過重新整頓禮制來恢復原有的社會秩序。孔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理念,主張不同身份等級的人,嚴格遵守周禮的規定,各按其責,各行其道,正確行使權利和義務。所以,孔子才將“仁”的品質要求與“禮”的行為要求結合為一,提出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原則。他反復強調,禮是人的立身之本,“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

孔子論“政”。《論語》中有不少篇幅是討論為政之道的。孔子對政治的看法,是建立在其“仁”“禮”觀念基礎之上的。孔子要求統治者行“仁政”,他認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主張德治,反對霸治。他提出治理國家要堅持做到:“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孔子還強調,為政者要堅持以身作則,認為要治理好一個國家,統治者必須要端正自身,嚴于要求自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孔子論“君子”人格。《論語》中,孔子與弟子們反復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就是如何成為“君子”。《論語》中,提到君子的地方有107次。可見,君子人格是孔子人生修養理論的重要內容。孔子把具備“仁”的理想人格的人,稱為“君子”。他認為,君子重道、尚德、尊仁、懂禮、求知(智)、講究信義,尤其注重孝、悌、忠、信、恭、敬、智、勇等品德修養。而最為孔子看重的“君子之道”有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論語》中有多處內容,將君子與小人進行對比,認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等等。

孔子論“學”。《論語》提出,人生的第一要義是學習。在開篇《學而》中,就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說法。孔子所說的“學習”是一種廣義的理解,既包括文化知識,也包括道德品行。他認為,君子品德的形成,必須通過不懈學習才能到達,學習是人生的第一要務。他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基于此,孔子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主張“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要求弟子們力爭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在學習方法上,孔子也有很多總結。他主張“溫故而知新”,強調“學而時習之”,倡導學思結合,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還提出“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的觀點,這些內容,至今仍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

孔子論“教”。孔子是中國古代的著名教育家,他一生從事教育工作,在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論語》中對此也多有涉及。在教育理念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強調不分貴賤、賢愚,只要有求學愿望,均有受教育機會。《論語》中提到的孔子學生,大多數都是貧賤出身。可見,孔子開門辦學,在社會下層中普及文化知識,對當時社會人才的培養發揮了重大作用。在教育方法上,孔子主張“因材施教”,特別注意針對學生的不同性格特點,實施有針對性地教學。“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孔子還注重啟發式教學,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他反對死讀書本,強調觸類旁通,“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孔子的這些教育思想,至今仍舊閃爍著智慧的光輝,堪稱中國教育思想史上重要瑰寶。

五、《孟子》選讀

公孫丑下(節選)

【原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2]。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6];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7]。”

【注釋】

[1]天時、地利、人和:《荀子?王霸篇》說:“農夫樸力而寡能,則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荀子所指的“天時”指農時,“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這里所說的“天時”指對戰爭發生影響的陰晴寒暑等氣候條件;“地利”指有利于戰爭取勝的地理條件;“人和”指人心的擁護和團結。[2]城:內城叫“城”,郭:外城叫“郭”。內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3]池:即護城河。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擊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有用皮革做的,也有用銅鐵做的。[4]委:棄。[5]民:限制人民。域,界限。[6]畔:通“叛”。[7]有:或,要么。

【導讀】

《孟子》是儒家經典,其行文氣勢磅礴,感情充沛,雄辯滔滔,極富感染力,影響深遠,對儒學甚至中國文化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孟子主要從軍事等多角度分析論述天時、地利及人和的關系。孟子的觀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這三個要素當中,“人和”最為關鍵,是能夠起到決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時”又次之。孟子重視“人和”的重要性,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

四、《四書集注》選讀

(一)《大學章句》(節選)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2]。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3]。

【注釋】

[1]程子說:“親,應當是新。”大學,就是大人(按:成年人)的學問。第一個明字,是發揚光大的意思。明德,是人從天那里稟受的、虛靈光明、具備了所有的理來應接一切事情的東西。只是由于被稟受的氣所局限,被人欲所障蔽,就有時昏暗。不過它本身的光明,卻有不曾熄滅的。所以求學者當借著它所發出的光輝而去發揚光大它,以恢復它的本來面目。新,就是革除舊的。這是說,自己發揚光大了自己的明德之后,還應該推廣到別人,使他們也能夠去掉自身過去沾染的污垢。止,就是一定要到達某個地方并且堅持不動的意思。至善,就是事理當然的極點。說的是明明德、新民,都應當達到至善的地步并堅定不移。這必定是自己能夠窮盡天理的極致,而沒有一毫人欲的私念。這三條,是《大學》的綱領。[2]止,應該停止的地方,就是至善所在地。知道了至善所在地,志就有明確的方向。靜,就是心不妄動。安,就是安于所處的地位。慮,就是處事精明周密。得,就是到達自己應該停止的地方。[3]使德行發揚光大為本,新民為末。知道停止在何處是始,能夠到達應該停止的地方是終。本、始,是在先的;末、終,是在后的。這是總結上面兩節的意思。

(二)《中庸章句》(節選)

【原文】

天命之謂性,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1]。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3]。故君子慎其獨也[4]。

【注釋】

[1]命:如同下令。性:理。天用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成為行質,理也就同時賦予了,如同命令一般。于是人和物的出生,借助各自得到的天所賦予的理,用來形成了乾健、坤順、五常具備的德行,這就是所說的本性。率,因循。道:就像是路。人和物各自因循各自本性的自然稟賦,那么,他在日用事物之間,就無不具有各自應當按此行走的路,這就是所謂的道。修:根據品級種類加以節制、制定。本性和道雖然相同,但稟受的氣總是有所區別,不能沒有過分和不及的偏差。圣人根據人和物應當行走的并依照他們的品級種類加以節制和規定,給天下人定了一個規則。即“教”。人之所以為人,道之所以為道,圣人之所以從事教化,追尋它的本源,從來沒有一樣不是根本在天而具備于我的。求學者知道了這一點,他對于求學就會懂得用力的方向,并且無法停止。所以子思首先發現并指明了這一點。[2]離:lì。道:日用事物中應該如何做的理,都是本性所存在于人心之中的那些性質,沒有哪個物不具有,沒有哪個時刻不如此,所以不可能有片刻的分離。假如它可以分離,那就是外邊的物,而不是道了。所以君子的心里永遠保持著敬畏。雖然看不著聽不著,也不敢忽視,以此保持天理的本來狀態,而不讓天理有片刻的脫離。[3]見:xiàn。隱:暗處。乎:于,在這里有比較的意味。微:小事。[4]獨:別人不知而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說的是幽暗之中,細小之事,痕跡雖然沒有形成但苗頭已經出現,別人雖然不知道但自己是清楚知道的,那么天下的事也就沒有比這一類更加顯著和鮮明的。所以君子已經是永遠的警惕畏懼,而在這里尤其小心謹慎。以此遏制那將要萌芽的人欲,而不讓它在隱秘難見的地方偷偷地滋長,以至于離道愈來愈遠。

(三)《論語集注》(節選)

【原文】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1]。”

【注釋】

[1]《詩經》共三百零十一篇,說三百篇,是只說了大數。蔽,就是蓋。凡是《詩經》中所說的,善言可以感動、激發人的善心;講惡的,可以懲戒人的胡思亂想,它們的作用,其歸宿都是使人得到自己性情的正確方向罷了。然而那些話都輕柔委婉,并且大都是因為一件事有所感而發,如果要求全面論述,就不如這具體感發的明白和透徹。所以夫子說《詩經》三百篇,而只有這一句可以概括它們的意思。那教導人的用心是非常深遠懇切的。程子說:“思無邪,就是誠。”范祖禹說:“求學者一定要力求抓住要領,抓住要領就能堅持的少,堅持的少就足以窮盡廣博。作為經的禮儀有三百,具體的禮有三千。”

(四)《孟子集注》選讀

《梁惠王上》(節選)

【原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1];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天下可運于掌[3]。《詩》云:‘刑于寡妻[4],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5]。’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6]。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

【注釋】

[1]老:侍奉老人。吾老:我的父兄。人之老:別人的父兄。[2]幼:養育幼小。吾幼:我的子弟。人之幼:別人的子弟。[3]運于掌:容易。[4]刑:法度。寡妻:德行寡少的妻子,謙虛的說法。[5]御:治理。[6]不能把恩惠推廣,就眾叛親離,所以無法保全妻子兒女。古人必定要從愛自己的親屬推廣開,達到仁愛百姓;繼續推廣余下的仁愛,然后達到愛其他事物。由近及遠,從容易到困難。現在宣王反了過來,就必有緣故。所以又推到根本而再次發問。

【導讀】

《四書集注》包括《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唐以前,儒學以五經為經典,《論語》和《孟子》尚未正式列為經書;《大學》和《中庸》是《禮記》中的兩篇,未有特殊的地位。四書從北宋開始受到重視,但四書正式結集于朱熹。之后,社會重視四書超過五經,科舉考試也以四書為主要科目。

《四書章句集注》是四書的重要注本。其內容分為《大學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論語集注》(10卷)以及《孟子集注》(14卷)。四者上下連貫傳承而為一體。《大學》《中庸》中的注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中的注釋集合了眾人說法,稱為“集注”。后人合稱其為“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一区|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mv视频| 噜噜噜在线视频| 91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日本韩国欧美在线观看| 你懂的电影在线|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好妈妈5韩国电影高清中字|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网站| 精品无码中出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免费综合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不卡在线高清|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电影 | 日产乱码卡一卡2卡3视频| 人妻中文字幕乱人伦在线| 黄在线观看在线播放720p| 大陆年轻帅小伙飞机gay| 久久国产精品网| 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YY| 国产一级淫片视频免费看|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成全视频免费高清|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久久99热国产|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看|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a一级爱做片免费| 日本三级s电影| 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8| 国产激情对白一区二区三区四| dy8888影院午夜看片| 日本久久久久亚洲中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花野真一| 精品国际久久久久999波多野|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伊人| 色成快人播电影网|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av色综合网站| 成年美女黄网站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