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高僧大德的遺骨——“舍利”》賞析
高僧大德的遺骨——“舍利”
【點睛之筆】
“舍利”的印度語叫做馱都,也叫設利羅,意為骨身,或靈骨,通常是指佛陀的遺骨,受到全世界的佛教徒的頂禮膜拜。
【經典解讀】
“舍利”為諸佛、菩薩、羅漢、高僧等圓寂后火化,骨灰中凝結的晶瑩如珠、如花之物,也稱為舍利子。其形狀千變萬化,有圓形、橢圓形,有成蓮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薩狀。它的顏色有很多種,有白、黑、綠、紅等。它的質地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瑪瑙,有的晶瑩剔透,光明照人,猶如鉆石一般。
據記載,釋迦牟尼留下來的舍利包括1塊頭頂骨、2塊肩胛骨、4顆牙齒、1節中指指骨以及許多珠狀的舍利子,因此唯一的1塊頭頸骨和中指指骨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唐朝時,這枚唯一的指骨舍利還曾被6次迎請到皇宮進行供奉。后來這枚指骨舍利被藏在法門寺塔下地宮,1987年,我國政府開始對法門寺的佛塔進行修復和重建,期間考古人員找到了這枚佛祖指骨舍利,而這顆舍利以其唯一性也受到了世界的矚目。
關于舍利子的形成,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佛經上說,舍利子是一個人通過戒、定、慧的修行,加上自己的大愿力得來的,因此十分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