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昱杉《茶事悲歡》
聽過一個故事:一個甚愛品茶的員外,苦于找不到品味相投的茶伴,于是設施茶點于門外,令管家細心查找真正會品茶的人送到自己面前以對飲。施茶日久,遠近茶客皆來,可來者不是入不了管家眼,就是即使過管家關亦難與員外深談。
不日,來一討茶的老乞丐,吃茶一碗,搖頭嗟嘆此茶乃中品不及。管家于是換茶,仍搖頭嘆,雖略勝,仍不及上品。官家于是將其引入室內,員外親自上茶。一道茶品后,曰,茶雖好,水不及也。換水重煮,品后曰,茶好水好,火不及也。于是,將膏木換松木重煮再品,茶好水好火好,然器不及也。已經五體投地的員外環顧四周,府中已無可更換茶盞,于是急問:“何為好器?”老丐自懷中掏出一盞,盛茶與員外品。捧盞品茶后的員外,驚為天物,愿出高價十金,懇求購得此盞。乞丐笑著搖頭不語。百金?老丐仍笑。員外于是擼起袖子道:“老夫愿出一半家產與你換此茶盞。”老丐仍不語。員外急了:“那你要什么,我全部家產給你,可換A此盞?”老丐于是笑曰:“我若不因此盞,高你兩倍身家怎會流落至此?求一歡喜而已?!闭f罷搖頭欲去。員外急忙留?。骸霸干崴邪槟闫凡琛!庇谑瞧蜇ち粝?,與員外終日悠游山水,品茶暢敘,形影不離。
十年后,乞丐老去,留茶盞于員外。
安葬好老丐,員外開始獨自品茶,仍坐在昔日茶座上,用昔日柴燒昔日水煮昔日茶,用昔日盞。一品覺得滋味不對,再品仍覺味差。重新再煮再品,仍覺不對,日日品日日尋,幾次三番品不出昔日滋味。究竟哪里出了錯?
一日又鎖愁眉品茶,低頭強咽下苦茶時,舉盞欲語,抬頭對面無人,才猛然驚醒,不是茶無味,而是知音缺。于是憤而摔盞,從此不與人說茶。
……
十年前我開始學茶。行蹤躑躅在北緯37度以南的不同茶山,海綿樣帶著眼耳鼻舌走哪里,吸收到哪里。我見過高高低低、疏密不同,或排列有序或雜樹叢生,或灌木或喬木,或古老或新生的,海拔或高或低,或崖生或圃生的各種茶樹。除了肩扛車架以外,也背過筐、簍或腰間布袋,甚至包括簡簡單單一個削了頂的礦泉水瓶系于腰間的各種采茶工具。以及各種鍋箅篩籠,那些大大小小,林林總總,功能各異的制茶工具……世界在我眼中出現了另外的樣子。
當然,最重要的還數我見過的茶人。他們就像茶樹根植于土壤一樣深埋于茶的世界,無論簡單還是深刻,都像茶輕微淡緩。
我最早接觸的茶人,是一個用十二年時間拿到茶博士學位的臺灣茶人。為拿到茶博士學位,僅為國茶龍井一項,他專門前后四次跑來大陸隱身于杭州潛心研究。我采茶杭州西湖初識時,他已不再標榜自己茶博士身份,而只是“閑云野鶴”,一個哪里有好茶就在哪里停留的“廢人”。他一邊喝著虎跑泉沖泡的新制不久的龍井,一邊看著自己帶來的青茶說:“其實好茶青真的都在大陸,我多次往返大陸就是放不下這里的好葉子。只可惜……”他話鋒一轉,“讓心急給破壞了。機器采、機器造,空調烘,這樣下去……怕失了味道!”
他說他當初選學茶專業并不是因為興趣而是因為身體原因,如今身體依然不算健壯,可對茶的愛卻不能自拔,對好茶的追尋和深究一刻也停不下來。他游僧樣走走停停,哪里適合出好茶就在哪里采茶制茶,他說大陸有最好的茶青,而島上有最認真的茶工和茶師,兩者一結合,好茶就容易多了。等老了自己再找個地方,無論大陸還是臺灣,他停在那里用畢生所學積淬成一款好茶,留芳人間——一個年紀輕輕的博士,不努力就職于重要崗位將自己獨有的專長發揮出來,卻悠游四方,不求向上與安定,怎么對得起父母家人?我不解。他笑笑:“等你的心安定了,你再來理解”。是的,如今十年后的我已經理解并崇尚著他的生活。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為他獨有的。雖不是僧人,在當時他是我心里神秘而崇敬的游僧。
我的第一本《茶經》是他從臺灣寄來的,他說真正的茶人是把茶做好,并不介懷在哪里做,以及是否所居安定。茶的精神首先是相融。他說:“若有緣,江湖見?!痹谒虝移凤嫀状箢惻_灣名茶后我們再無見面。他姓陸,我稱他老師。
第二個對我影響深刻的茶人,是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星鎮桐木關三港村的茶農老何,以及他的女兒小何,乃至他們那一村子的茶人。在我見到他們之前,我不知道,現代社會現代人,還有一種真誠叫茶農的真誠,而至今我也都愿意相信,他們那源自血液和骨子里的良善,都是因為茶的熏染……
那是在紅茶金駿眉剛剛開始盛行的時候,我跑到生長野生紅茶金駿眉的故鄉,一頭扎在了海拔1100米市處的桐木關三港村老何和他同村人家的茶園里。我知道了真正的金駿眉長在怎樣的海拔怎樣的生態環境下,知道了在野生保護動物從生的高山上,桐木關茶人要冒著怎樣的風險,曲折而艱難地采摘到數量稀少的茶青,然后要經過幾道繁復的程序加工制作而終成天下名茶。更領悟到了高山上的茶人們藏在骨子里的淳樸和良善。幾番見識,幾番感慨。我至今都記得的情景:三四戶茶農陪我一起逐家品飲各自產量低微的金駿眉,品出差異后相互間公正評價討論,甚至一起找出差異的原因絕沒有半點偏袒。直到最后我才知道他們并不是一家人,而且對一個外來的采茶者,他們應該是互相競爭的……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那天下山前,我站在老何家的柵欄圍成的院子門口,對他說,我決定下午下山去,有什么事需要我回去辦的不?老何將剛剛發酵好的紅茶從筐里向外倒出攤涼,他雙手醬黑,臉色疲憊,剛剛完成的發酵需要他整整一夜不合眼的守候。他說,山路不好走,還是我送你吧。我環顧老何家的院子,除了角落里一輛摩托車,再無其它交通工具。我說你怎么送我?他平靜地說,我有摩托車的,那不……他轉頭指指角落里的摩托車,說我們上下山都靠它的。我說我上山時搭了卡車還用了兩個多小時(桐木關保護區為了阻止外人上山想盡辦法,讓路況差些是其中一項),你若送我來回要更久,回來豈不天都黑了?他說沒關系,我們走得慣,你等等我,說著喊出老婆來交待清楚,就要進屋收拾東西……
茶路越艱辛,茶人越真實。
千年前那個嗜茶如命的竟陵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不會想到,自己無意當中收養的孤兒,長大后竟成了他一生所磨研精華的最佳繼承者和體現者,并拓歷史先河地將茶文化整合記錄并應用于生活當中,擱筆投爐間指明了從此后世間天下的茶路方向……那個他一手養大的“漸兒”,那個他親自取名叫陸羽的孩子,便是此后世世代代人人敬仰的茶圣。《茶經》之后“茶道”“茶論”有多少,終抵不過薄薄一本七千言《茶經》的魅力。不知有多少人從《茶經》里得到啟蒙和滋養,然而有幾人知道《茶經》著成背后的艱辛。“往往獨行野中,誦佛經,吟古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夷猶徘徊,自曙達暮,號泣而歸?!必M是僅僅用“采茶之艱辛”幾個字所能涵蓋的?
最后陸羽在《茶經》之后又痛著《毀茶錄》,其中的遺恨與堅守又有幾人能懂?
茶本身包含的文化格調,是沉潛于生活深處的豐厚韻致與表面的平和內斂,絕非動作形式的張揚與炫彩,這一點,真實的陸羽與之靈魂契合。
宋代王讜的《唐語體》和《新唐書·列傳》的《陸羽傳》記載,御史大夫李季卿把他召來,因他衣著寒素,又沒有諂媚討好地玩炫目的茶藝花招,就看不起他,先是不行禮,后來又叫人用三十文打發他走。這樣的輕蔑無禮,使倔強清高的陸羽感到無比屈辱和憤怒,以至于寫下了《毀茶論》來發泄心中的憤慨。茶不是眩目花招,茶是淡然和真實,茶是樸素的堅守。他寧肯,他寧肯……
后來,代宗帝知道了智積久不飲茶的原因是陸羽的離去。于是命人找來陸羽藏于閣內,又宣來智積坐于堂下,命人取出多人所泡茶湯品嘗。宮中人所泡的茶,智積只品一口不再言;待端出陸羽所泡茶湯,智積品而不啜,追問代宗:“陸羽何在?”代宗問:“何出此言?”答:“此茶為陸羽所泡……”侍茶即久,人的品行性格溶于無聲的一碗水。而知音所知,恰是這根本。真實得沒有半點裝飾!在華麗的形式與樸素的沉淀之間,陸羽選擇了后者。而禪師品味的自持將這一段相知相惜演繹得感天動地。浮華權貴與心靈何干!世有千里馬,而伯樂不常有;世有漸兒茶,而禪師可常有?相知相重也罷,慧眼識人也罷,總之,彼此難得!
一杯茶,映出世間多面多彩。在我們眼里,古人的生活環境荒蕪,生活品質粗陋??勺x過陸羽,再不敢說誰的生活更雅致,誰的內心更豐盈,誰更擁有海闊天空。
茶人的真實,還在于對茶的愛惜。這一點,我同情云南的茶農。
最早他們小心地爬樹采摘,只心疼茶樹,擔心樹上的葉子被采摘過度了,會影響明年春天的生發。后來,他們不再自己上樹,只把整棵樹包給城里來的茶商,任他們搭了架子,層層站到樹的各個部位,將新發的茶葉至茶梗搜刮干凈,他們在樹下低頭數錢……以前,茶是他們的命,如今,茶是他們的搖錢樹。
也不知為什么,近年來每年春茶上市的時間變得越來越早,人們在春天追新茶的腳步和愿望也越來越顯得急促和迫切。這幾年進茶山感受最多的,是茶山變得忙碌,變得喧囂了。每年不到三月,各地茶園,尤其云南普洱茶區,所有著名不著名的茶山、民族村落,幾乎一夜之間搖身變成著名旅游景點。茶山里看到的不再只是些背著茶筐茶簍的采茶人,還有很多舉著手機相機甚至身著各民族服飾的旅游者和采茶表演者。
普洱茶發現于清朝,《茶經》中所述產茶大區云南,尚未出現普洱茶名。由是乾隆得意而嘆:“點成一碗金莖露,品水陸羽應慚拙?!逼斩催h,更要流傳至久。我至今不敢相信淳樸的茶農一下變成饕餮的茶葉販賣商的事實,心里抱著惋惜……
如今老何已在武夷山星村鎮桐木關的群山里安息了幾年。陸老師在教會我分辨門類眾多的臺茶之后也沒有再聯系。但意念里,無論游走茶山還是端坐行茶,我的腦海里深刻著他們的形象,一株株,一叢叢,在風中矗立。
今年春天來得早,年剛過,我就收到邀請,去北京修學國內最著名某茶藝師的課程和去山西進修臺北某茶道師的茶道課。二者都用了一個“修”字,價格極高,并且極短的時間里名額無余。現今國人習茶的熱情足見一斑。“修”是需要大段時間長而為之的事情,是要與所持之心長期磨合不斷推倒重來的過程。茶的修持,又更是一個長期潛心反復深入的過程。幾天的速成,需要天性中自帶極高悟性,因為關于行茶,沖泡、注水、禮茶等太多的東西,茶量、水量、速度、熱度、節奏,湊在一起的一闕韻律,人人不同。每一步,每一點都會有來自行茶者本人對該款茶的理解,那是獨特的屬于行茶者本人的痕跡,上口便要知其人。沒有長期潛入的對茶的關照和理解,如何能在各種不同境況下知曉每一款茶的投量、水溫、時長及不同狀況下的補救,最重要的老嫩倉陳、香氣水韻如何斷言……生活中太多的東西真得難靠速成。需要在初領師意以后,在生活中持之以恒地堅守才能習得。
想走進茶,就要真的從此把這當成修持的功課長而為之。茶里茶氣的人愈多,愈要閉上雙眼將心沉下,心明眼自亮。
茶與器通,泥土里的東西,藏著賦予人安雅沉著的力量,給人以精神的補給,我在這個春天走進泥巴,從泥土的深處再次走進茶的世界。
茶大雅,琴棋書畫詩酒茶;茶大俗,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一個人的狂歡,茶是千秋大業。
杯壺間天地深遠,茶也有千般好萬般益,只是,你得耐住寂寞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