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巴布教徒起義
伊朗下層群眾的一次反對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的斗爭。由于卡扎爾王朝的腐朽統治,伊朗社會經濟日益衰落,諸侯混戰日趨激烈,這就給外國資本的入侵創造了條件。英、法、俄等國先后在伊朗搶占了不少地盤,攫取了一系列特權。最惠國待遇使外國商品、特別是英國商品,象潮水一般泛濫在整個伊朗市場,使手工業者破產失業;商品貨幣關系侵入農村,使農業凋蔽,農民貧困。在伊朗社會中占有相當數量的伊斯蘭教下級阿訇的處鏡,也隨著整個社會經濟的衰退而日益惡化。伊朗中小商人也遭受王公大臣和外國資本的打擊。因此,伊朗社會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民族危機空前加深。廣大下層人民紛紛起來斗爭。巴布教徒起義就是這些斗爭的最高潮。
巴布教是由賽義德·阿里·穆罕默德于1844年創立的。這一年,他自稱“巴布”(在阿拉伯語中是“門”的意思),宣稱救世主馬赫迪的意志將通過此門傳達于人民。在他1847年所寫的《默示錄》中,申明要在人世間建立新制度,給人民以公平幸福的生活。這一教義深得人心,信徒越來越多。1848年6、7月間,一批來自貧民的教徒在別達什特鎮召開大會,宣布廢除封建特權和私有制,提倡一切財產歸大眾所有。這些要求把廣大人民充分發動起來了。1848年10月,巴爾福魯什市的巴布教徒發動武裝起義,在塔別爾西陵墓建立了一個財產公有、平均分配的“正義王國”。1849年初,國王調來重兵圍剿,起義者戰斗至5月失敗。與此同時,津章、尼里土的巴布教徒也舉行起義,使國王顧此失彼。1850年7月,國王把早已拘捕的巴布處死,企圖以此來恐嚇教徒。但事與愿違,起義并未平息,反而愈戰愈猛,使政府軍傷亡慘重。但由于起義分散進行,缺乏統一指導,被敵人分割包圍,各個擊敗。大規模武裝起義失敗后,巴布教徒們轉而采用恐怖手段,謀刺王公大臣。1852年8月,發生刺殺國王事件。政府以此為借口,對巴布教徒實行大屠殺,巴布教徒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巴布教的斗爭雖然失敗了,但沉重打擊了國內外敵人,鼓舞了伊朗人民和亞洲各國人民進行新的反對封建主義及殖民主義的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