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新《當一滴水戀上大海》
我曾經以為,一滴水能最終匯入大海,是它的幸運,也是它的無奈,不論是河水泉水湖水還是小溪水,不論是來自高山丘陵還是峽谷平原。一滴水在流向大海的途中,不可阻擋地蒸發一部分,被人類和自然界萬物作為生命之源吸納一部分,流入其他地方一部分,能到達入海口的,除了精英就是幸運兒。它們一路向著東方走啊走啊,除了大地的引力,還有外力的推動力,同伴的互擁夾裹,使它不由自主隨波逐流。一滴水入海,是在重走祖先走過的路,重復一個古老的故事,它們的祖祖輩輩都是不停地遷徙流動的,向著東方向著大海的方向。當我幾次站在黃河入海口,看那黃河里的水們無比歡快地奔向大海頭也不回的樣子,看到渾黃的河水與碧綠的海水交融生出的奇異彩帶,再回過身去看腳下的大地及大地上的一切時,我對以前的思想開始懷疑,并一點點否定了它。當一滴水在奔向大海時,它是春心蕩漾的,迫不及待的,甚至是決絕的。因為,一滴水,它戀上了大海。
在這里我說的是黃河里的一滴水與渤海的戀愛。
當我有了這個新奇發現時,很快就找到了證明它的諸多依據。在黃河水進入渤海不遠處產生的那條奇異彩帶,就是一滴水與大海的深情相擁與激吻,我腳下的大地及大地上的一切,就是它們翻云覆雨,耳鬢廝磨開出的花結出的果。
黃河里的水滴們奔向大海,是任誰也擋不住的事,簡直是不可救藥。這讓我找到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緣由;想到懷春少女,沖破家庭、社會藩籬,不管不顧與她心儀的王子私奔的合理性。人和自然是多么的相似啊!這是老天的造化。
愛情的力量真是巨大啊!
且不說黃河入海口這塊年輕而美麗富饒的土地,凡黃河流經的地方,都是它繁衍的子孫。站在入海口順著黃河來時的方向望過去,150公里處就是我的老家。我老家的那塊厚土也不算老,在七八千年前,還是一片茫茫淺海,到四千多年前的五帝時期,一條奔騰咆哮的大河——黃河,夾帶著大量泥沙,如脫韁野馬自高原傾瀉而下,在與大海的交歡撕扯中,漸漸誕出一塊陸地——德州。這里有座歷史上有名的寺廟叫海島金山寺,當時就是坐落在黃河入海岔口的一個孤島上。
再說腳下這塊土地——美麗的東營,東營的河口,河口的孤島。它比我的家鄉更年輕,更有活力,且還在一天天不斷壯大著筋骨和肌體。有人做過測量統計,說東營的土地以每年兩萬畝的速度在遞增著。看,這就是愛情的力量。
芳菲的四月天,我們一行人站在美麗的東營近海處,被清涼的海風吹著,頭上是蔚藍的天和潔白的云,眼前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濕地,濕地里是珍奇水鳥和稀有植物——丹頂鶴、白頭鶴、黑嘴鷗、東方白鸛、大天鵝……或撲棱棱飛起又落下,或在淺水里濕地上閑庭信步,或干脆亭亭玉立在顯眼的電線桿上。在空曠闊大的濕地里,一眼望過去,一排一排電線桿上都有東方白鸛筑的巢。大白天,它們竟亮相似的站在巢里或是巢外,器宇軒昂,神氣活現,有的是一只,有的是兩只,兩只的當然是夫妻。濕地里的植物,是黃河的水滴們從上游攜帶而來,陌生又新鮮,在入海口的濕地里安家落戶——鹽地堿蓬,蒲葦,檉柳,羅布麻……它們撐起了濕地的一片綠。我們的身后,則是十萬畝槐林,偌大的梨園,郁金香園,植物園,軍博園……還有渤二井,及渤二井成千上萬的兄弟姐妹,還有它們的主人……
還是聽孤島人講講這塊年輕土地荒蠻時期的結束與熱鬧的開始吧,這里面有成就也有血淚,有人文也有自然和科學,是有哲學在里面的。這是黃河里的那一滴滴水,與渤海相戀相愛的結晶。
百年以前,在河口孤島一帶,還沒有村莊,這里有的是荒洼野草,獸禽出沒,狂風肆虐,晴天堿花一片,雨天蛙聲一片。后來,成了逃難人的落腳棲息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幾千名團員青年從全國各地開進孤島,踏上黃河泥沙淤積的這片土地,搞起植樹造林大會戰。他們披荊斬棘,用汗水和毅力播下了綠的種子,創造了讓荒灘變綠洲的神仙佳話。他們是時代的英雄,英雄們不惜用青春作代價。
黃河里的水滴在奔向大海時,是一意孤行的不管不顧的。一路上,鮮花留不住它,樹木擋不住它,高山平原城郭鄉村,它一一撫摸而去,不作半刻停留。它們在結伴前行時,不惜把兩岸的泥沙草木也夾裹帶走。這些泥啊沙啊,一部分就沉在河底,永遠站不起來了,使黃河沙床漸漸變高,河流漸漸變窄,黃河就成了懸河;懸河里的水滴們實在腳沉拔不動腿時,就逼迫黃河改道,在下游,黃河就有了無數的入海口。一部分就被水滴們夾裹著來到入海口,作為嫁妝獻給大海,成了與大海的婚床。為何中華文明的辭海里有黃河母親一說?黃河流域的土地啊,都是黃河的子孫,是黃河生下它又哺育了它,那土地上的人們,則是土地的子孫,當然也是黃河的子孫。
再把話題拉回。由于黃河改道和土地的鹽堿化,當初人們種下的樹木一批一批死掉了,大風卷起黃沙,在毫無遮攔的荒原上狂呼亂叫,橫掃千里,出現了“春風揚沙遮人面,秋雨三日又汪洋,種一葫蘆收一瓢”的慘象。是軍馬場的官兵們,積極參與到植樹固沙的大戰中,人工植樹與機械撒播相結合,一年一年,奮戰不止,就有了十萬畝槐林及混交林這個綠色屏障。槐林鎖住了肆虐的風沙,極大改善了此地生態環境。每年的5月中旬,千樹萬樹槐花盛開,抬望眼,銀白無暇或玫紅一片;風過處,綠浪浮動百里飄香;叢林間,野草萋萋鳳舞鳥鳴。真一個:槐花叢中蕩瓊花,郁郁芬芳醉萬家。春水碧波飄落處,浮香一路到天涯。
由槐林又引出了軍馬場。繼青年植樹大軍開進孤島后,又一支特殊的人馬來到這“兔子不拉屎”的地方。這就是濟南軍區軍馬場。六七十年代的軍馬場,主要是開荒種糧養軍馬。每年的春夏秋季,成千上萬匹軍馬,在這片只有青草的大地上馳騁,人歡馬叫間,直面的,是侵略者,是戰場與戰爭;保衛的,是祖國與人民的安寧;換來的,是祖國的昌盛人民的富足。就是這個荒洼海灘,曾經給國家輸送了24600匹戰馬,成了全軍第二軍馬場。后來的主要任務是搞經營開發,彌補軍費不足,如今是濟南軍區黃河三角洲綜合訓練基地。三代馬場人堅持開荒墾田,興修水利,造林護林,不斷改善著這里的生態環境。
說到興修水利,有必要說一說神仙溝。在萬畝槐林的篝火晚會上,我們的身后就是寬闊秀美的神仙溝。勝利油田的一名詩人為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東營河口的大地上,有一條有名的河叫神仙溝。它是曾經的黃河流路,源于一個美好傳說。晚清年間一天,家住黃河口漁窩棚的小伙子張良和幾個漁民出海,見打魚順當,收獲頗豐,舍不得早早回家。不料天氣突變,狂風大作,暴雨傾盆,惡浪滔天。他們在海水中掙扎著,等待死神的到來。忽然間一盞紅燈若隱若現,并時斷時續地傳來鹿鳴雞叫之聲。張良等人大喜,認為是神仙搭救他們來了,于是奮力搖船,向紅燈駛去。走著走著,風浪漸息,還有陣陣仙樂繞耳。翌日破曉時,他們發現漁船駛進了一條小河,水清見底,魚蝦游戲,水鳥翔舞;兩岸蘆葦沒人,鮮花盛開,清幽靜謐,好一個神奇仙境!他們便給這條河取名神仙溝。神仙溝或浸潤于蘆葦濕地中,或掩映在果園樹林間,或神游于草灘紅地毯,最后匯入渤海。就是這條溝,哺育了后來來此開發搞建設的一代代孤島人。
荒蠻之地,往往是被遺忘的角落,一旦有個動靜就大得驚天動地。在孤島上打出渤二井,是令天下人振奮的大事件。那一年,一幫人帶著家伙什上了島,這里挖挖那里探探,竟探出了石油。這可是在大孤島凸起頂部發現的石油啊!還得感謝黃河的水滴們,如若不是它們的忠貞不渝堅忍不拔,大孤島肯定還躺在水底,那么,渤二井的矗立與辛勤勞作,也許是五十年以后的事情,百年以后也說不準。就在1968年,那口渤二井全副武裝開始了井噴。它伸出大紅臂膀,面向東方日夜不停地膜拜,它拜的是哪路神仙呢?是財神?是油神?一伸一拉間,一天就提出13.2噸工業油流。石油是什么?是國家經濟發展的血脈啊!
下榻在大孤島的金山賓館,前面是神仙溝,東面是個植物園,植物園里有座不大的山叫仙山。山門左側巨石上大書一個紅色“一”字,我不清楚它是“天下第一”的一,還是“獨一無二”的一。在山頂的小亭子里,遇到一位晨練的老者,問起當年油田開發的事,他竟有些激動,很認真地給我講起勝利油田的起始。老人今年75歲,德州平原人,是七十年代初部隊轉業來到孤島油田的。他說,這里打出渤二井,全國上下興奮吶!黃河入海口找到石油啦!接著,國家從克拉瑪依、玉門等油田調來大批工人,石油大會戰開始了。當時這片荒草野地,只養馬不種莊稼,除了軍馬場,沒有村莊。這條神仙溝就是當時開挖、疏浚形成的現河道。人們得用水啊。石油的量很大,一個油井一天能出200—300噸石油。起初人們挖地窩子,夏天蚊子多,就點草堆熏蚊子,第二天蚊子死一大堆。工人家屬就在島上開荒種稻,一種就是十來年。在荒草野灘苦海鹽邊開荒種稻,地下全是齁咸的苦海水,比植樹易不到哪里去。夏天的孤島不光有蚊子,也有好玩的。蘆葦里的螃蟹、魚蝦很多,人們晚上提著桶子去抓魚蝦和螃蟹,抬到食堂里煮了當飯吃。
我回望這片大地,眼前的大地像大海,萬艦齊發,百舸爭流。以渤二井為首的數萬臺提油機,就是航海的艦;那些揮舞著的紅色臂膀,就是船上的帆,是旗幟。老人說,如今孤島80歲以上的老人都是從外地調來的老石油工人,他們一代一代把青春都奉獻在了這里。
百余年前,一批批難民,為了躲避戰亂,養家糊口,還有不便明說的難言之隱,來這里屯居開荒,漁耕生息,是這片土地上最早的移民。上世紀六十年代,因了植樹的團員青年,因了軍馬場,因了渤二井及成千上萬的油田兒女,孤島熱鬧起來了,河口熱鬧起來了。他們扎根荒原,挖地窩,立井架,牧軍馬,筑新港,篳路藍縷,艱苦創業。到八十年代,這里升起了一顆新星——一座美麗富饒現代生態的新城市——東營市,從此,中國的版圖上,在黃河入海的地方就多出了一個紅圓圈。
如今的東營,河口,孤島,合著時代的拍節,走出了集現代工業、高效農業、特色產業、生態旅游業多元發展的成功之路;形成了以石油文化、軍墾文化、濕地文化、生態文化為特色的文化體系。且不說大孤島的萬畝槐林、萬畝梨園、郁金香園、植物園、軍博園、采摘園、公園,我們看一看這里的晨陽菌業,仙河澳亞牧場,沙畫藝術品,品一品這里的羅布麻茶,喝一口軍馬場特有的黃河王酒或者是欣馬酒,就知道東營人河口人孤島人的眼界有多寬,品味有多高。
晨陽菌業,一個現代高效農業產業化基地,主要進行白玉菇、蟹味菇、杏鮑菇、灰樹花等中、高檔食用菌的原種培育、標準化養殖和產品深加工。這在以前是連想也不敢想的事。走進這個基地,我們在一片驚呼聲贊美聲中,相機手機里就留下了各種珍菌圖片。來自西藏的作家史映紅,反復端詳相機里他的得意之作,說,這白玉菇,就像剛剛洗完澡的胖娃娃。仙河澳亞牧場,存欄奶牛1.46萬頭,有世界最先進的轉盤式擠奶機及奶牛全自動識別系統,全自動清糞、全自動擠奶。這些澳洲奶牛,采用散欄式飼養、全混合日糧飼喂技術,一頭日產牛奶達39公斤。鮮奶的品質超過歐盟標準,是伊利雀巢等乳業的重要合作伙伴和高端奶牛基地。這里的濕地沙畫也享譽內外。產品采用天然蘆葦、彩沙、藤草,經剪、刻、烙、編制等三十多道工序精心設計制作而成,綠色、環保、工藝獨特,做工優美,堪稱傳統工藝美術制品一絕。
這次東營之行,第一眼見到蜿蜒的黃河時,河里的水并不多,哪有滾滾波濤入海的景象?眼前是一片荒沙灘伸向天邊,有幾條窄窄的水,沙灘把黃河切成了幾塊。它們無聲無息,沒有一絲絲的波瀾。東營市作協主席陳謹之告訴我們,這是枯水期,即便是入海的情景也并不壯觀。再問如今東營每年增地有多少,這位生于斯長于斯的作家,一臉的為難:如今的黃河水越來越少,它能淤積多少土地啊!一語驚醒夢中人!是啊,黃河上游的水越來越少,中途的流失越來越大,母親河成了枯水河,我們的娘成了干娘!縱然是水滴們抱著天大愿望去與渤海相會,形不成吞云吐霧之勢,想大面積造地也是白日春夢啊!
我們的母親河啊,幾千年來,洶涌澎湃也好,風平浪靜也好,就這樣日夜不停地向前奔著流著。流著流著,她就老了,老得讓人心疼。以前一看到黃河,腦子里常閃出壺口瀑布的波瀾壯闊,仔細想想,那只是一個虛假的麻痹人的小熱鬧啊!整個黃河流域,植樹造林防風固沙,退耕退牧休養生息,涵養水源節約用水,防止水土污染流失,是當務之急,絲毫馬虎不得。這是如何對待母親回報母親的大事,也是怎樣對待子孫后代的大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首先應當是一種生命維系的關系,其生命狀態與自然生態的生命狀態不可分割,自然生態的死亡必然導致人類生命的衰竭。
寫到此,想起一位腫瘤患者留下的一段話:所謂癌癥,原本是我們身體上的正常細胞,但它變異了,想要寄托于身體營養的同時謀求自身的發展,其結果就可能毀了原本滋養它的身體。當我們想要離開滋養我們的家庭、社會謀求自身的發展與享受時,其結果也是一樣的。因為這種貪欲本身就像腫瘤細胞一樣,是罪惡的。說到底,是對本體的背叛。一滴水奔向大海時,雖然它消弱了母親的肌體,但也創造了不朽的輝煌。如果有一天,那一滴水再也流不動了,本來就強勢的大海很可能會急,會瘋,為了找回它那持續了幾千年澎湃激蕩的愛情,向著水滴奔來的方向來一個瘋狂反撲也不是沒有可能。果真如此,它們曾經的愛情杰作,就有可能葬入海底。那可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