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
中國古代民族之一,今藏族的祖先,由戰國以后西遷的羌族部落融合了西藏地區的民族而形成。吐蕃王朝相傳由吐蕃族牦牛部棄聶棄贊普(贊普,對君長的尊稱,雄強丈夫之意)建立,確立了酋長的世襲制度。在第八世贊普布袋鞏甲后,吐蕃社會迅速發展,農業同畜牧業分離,出現鐵制工具和牛耕。第三十一世贊普論贊弄囊時,擊敗強敵蘇毗,國勢大盛。唐貞觀三年(629),棄宗弄贊(即松贊干布)繼贊普位,他平定國內叛亂,出兵征服羊同,實現了西藏的大一統。松贊干布遷都邏些(今拉薩),設官分職,制定法律,創造文字,建立起軍政合一的以贊普為中心的集權的奴隸主貴族統治。棄松德贊贊普時(754-797)國勢最盛,曾多次對外用兵,與唐朝展開激烈爭奪,龍朔三年(663)滅唐朝屬國吐谷渾,占領今青海地區,天寶十年(751)南下降服南詔。安史之亂后,吐蕃乘唐朝邊備弛壞,不僅完全控制了西域,而且占據了河西和河隴地區,并在廣德元年(763)一度攻占唐都長安。八世紀末,吐蕃統治集團分裂,征戰連年,給吐蕃統治下的各族人民造成沉重災難,大中二年(848),沙州(今甘肅敦煌)人張議潮率眾起義,攻古今甘肅、青海、新疆境內的十州之地,張議潮被封為歸義軍(治沙州)節度使,河隴地區復為唐朝控制。咸通十年(869),在吐蕃內地爆發了奴隸和平民大起義。各族人民的反抗斗爭,打擊了奴隸制統治,推動了吐蕃社會向封建制轉化。
吐蕃經濟以農牧業為主,兼有冶煉、毛織等手工業。原信本(缽、笨)教,后從唐朝輸入佛教。吐蕃刑法極酷而無常科。個體農民和牧民占人口大多數,奴隸多以戰爭擄獲人口而來。
吐蕃與唐朝保持著長期的友好交往關系,貞觀十五年(641),唐太宗應吐蕃之請,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進藏帶去了各種生活用品、醫療器械、生產工具、蔬菜種子、錦帛珠寶、各類書籍等。景龍四年(710),金城公主下嫁尺帶丹珠(棄隸縮贊),帶去錦繒各數萬匹,各類工匠和一個龜茲樂隊。此后唐、吐蕃雙方信使往還頻繁,互市、朝貢不絕,許多漢族人民進入西藏,吐蕃貴族子弟也來到長安學習漢族文化。唐、吐蕃交往推動了吐蕃社會的發展,豐富了各族人民的經濟和文化生活。長慶元年(821),吐蕃可黎可足贊普派使臣到長安請求會盟,雙方盟誓“患難相恤,暴掠不作”。唐、吐蕃會盟碑至今仍立于拉薩大昭寺前,這是漢藏人民世代友好的歷史見證。記載吐蕃歷史的文獻有《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六《吐蕃傳》上、下,《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六《吐蕃傳》上、下,近人的研究成果有王沂暖譯《西藏王統記》(商務印書館1955年5月版)、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三編第二冊中有關章節。(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