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史記》:史家之絕唱》賞析
《史記》:史家之絕唱
【概說】
《史記》又稱“太史公書”,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它記載了上至上古時的黃帝,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包括12本紀、30世家、70列傳、10表、8書,共130篇,50余萬字;其內容翔實,文筆酣暢,記錄了我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在眾多史書中別具風格;位列“前四史”之首,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并稱為“史學雙璧”。
《史記》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特別指出的是,由于司馬遷受時代的限制,《史記》也存在某些不足之處。例如,存在受天命、災異和歷史循環論等神秘思想的影響。我們在學習和閱讀的時候,要學會加以甄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故事錦囊】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武帝時擔任太史令,他希望司馬遷子承父業。因此,司馬遷很小的時候,在父親的教導下,就能誦讀《左傳》、《國語》、《尚書》等史書。這為司馬遷以后接任太史令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讀書之余,司馬遷還喜歡尋訪名勝古跡,進行實地考察。為了搜集史料,開闊眼界,他從20歲起到全國各地游歷,凡是古代有歷史記載或傳聞出名的地方,他都要去考察訪問。他到過浙江會(kuài)稽,拜訪過傳說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領開會的地方;他到過長沙,憑吊過愛國詩人屈原;他到過曲阜,考察孔子講學的遺址;他到過漢高祖的故鄉,聽沛縣父老講述劉邦起兵的情況……這段游歷鍛煉了他觀察事物的能力,積累了大量的原始資料,為寫《史記》打下了基礎。
當時,漢朝與北方的匈奴交戰,漢朝的將領李陵寡不敵眾,最終投降了匈奴。漢武帝大怒,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兒下了監獄,并召集大臣評議李陵的罪行。漢武帝想聽太史令司馬遷的意見。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深入敵人腹地,抗擊幾萬敵人。他雖打了敗仗,可殺了這么多敵人,也可向天下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他一定想將功贖罪報答陛下。”漢武帝聽了,勃然大怒,把司馬遷治了罪,司馬遷拿不出錢贖罪,只好被關進大牢,接受宮刑。
出獄以后,他內心曾有過激烈的矛盾。他認為受宮刑是一件丟臉的事,幾乎要自殺了,但一想到父親的囑托,想到還未完成的史書,就以極大的毅力和勇氣,克服了各種困難和內心的斗爭,最終完成了《史記》。
【知識庫】
“福”字的由來
“福”意為“福氣”,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民間常在門前貼上“福”字,甚至將“福”倒過來貼,以求諧音“福到”。其實,“福”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現了。早期的“福”與“酒”有關,從側面看像一個長脖的酒壇。古人常用酒來象征生活的富裕,當壇里裝滿美酒,人就會有一種幸福感。現在的福字,由示、畐組成。示,指神祇;《說文解字》說:“福,祐也。”福字上寄托了老百姓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