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馬
作者: 劉煥陽 【本書體例】
玄宗嘗命教舞馬四百蹄各為左右,分為部目,為某家寵,某家驕。時塞外亦有善馬來貢者,上俾之教習,無不曲盡其妙。因命衣以文繡,絡以金銀,飾其鬃鬣,間雜珠玉。其曲謂之《傾杯樂》者數十回,奮首鼓尾,縱橫應節。又施三層板床,乘馬而上,旋轉如飛。或命壯士舉一榻,馬舞于榻上,樂工數人立左右前后,皆衣淡黃衫、文玉帶,必求少年而姿貌美秀者。每千秋節,命舞于勤政樓下。
其后上既幸蜀,舞馬亦散在人間。祿山常觀其舞而心愛之,自是因以數匹置于范陽。其后轉為田承嗣所得,不之知也,雜之戰馬,置之外棧。忽一日,軍中享士,樂作,馬舞不能已。廝養皆謂其為妖,擁彗(huì會)以擊之。馬謂其舞不中節,抑揚頓挫,猶存故態。吏遽以馬怪白承嗣,命棰之甚酷,馬舞甚整,而鞭撻愈加,竟斃于櫪下。時人亦有知其舞馬者,懼暴而終不敢言。
(選自《明皇雜錄》)
唐玄宗曾經命人調教舞馬百匹列成左右兩排,分成部類,稱作“某家寵”、“某家驕”。當時塞外也有好馬進貢來的,皇上就讓人對馬進行調教演習,都能曲盡其妙。于是就命人給馬穿上繡有彩色花紋絲織品做成的衣服,戴上用金銀做成的馬籠頭,修飾馬的鬃鬣,間雜著綴上珠玉。伴隨馬舞的曲調叫《傾杯樂》,一連演奏幾十回,馬昂著頭搖動尾巴,跑來跑去都應合著樂曲的節拍。又架起三層板床,乘馬躍上,在上面旋轉如飛。或者命令壯士手舉一幾案,馬在幾案上跳舞,幾位奏樂的人分別站在左右前后,穿著淡黃色的衣衫,腰束有花紋的玉帶,都是挑選出來的漂亮清秀的年輕人。每年八月初五的千秋節,皇上都命令在勤政樓下舞馬。
后來玄宗避亂到了四川,舞馬也散落到了民間。安祿山因為常觀賞馬舞心里非常喜歡,從此他就把幾匹舞馬安置在范陽。后來這幾匹舞馬被田承嗣得到,他不知道這是舞馬,就把這幾匹舞馬混雜到戰馬之中,安置到外邊的馬欄里。忽然有一天,軍營中舉行宴會,奏起了音樂,馬不由自主地跳了起來。飼養馬的人以為是妖怪,拿著掃帚打它。馬以為它跳舞不合節拍,便抑揚頓挫,象過去一模一樣更加認真地去跳。軍中的小頭目馬上報告田承嗣說馬中出了妖怪,田承嗣命人狠狠抽打,馬跳得更整齊,而鞭打也就更加厲害,最后被打死在馬槽下。當時也有人知道這是舞馬,因為害怕田承嗣的殘暴而終究沒敢說。
歷史上的唐玄宗,前期勵精圖治,開創了著名的開元盛世,后期則荒廢國政,沉迷聲色,斗雞舞馬,無所不為,終于導致了天下大亂,鄭處誨的這篇小說寫的就是唐玄宗后期之事,通過對舞馬命運的描寫,使人在今昔盛衰的感愴中,產生一種歷史的沉思。小說筆墨冷峻,耐人尋味,含蓄地諷刺了玄宗的荒淫誤國。
小說寫的是舞馬,但卻不作漫畫式描寫,也沒有進行表層地譏刺,一反類似題材的小說中那種輕松詼諧的筆調,以嚴肅認真的態度進行描寫,把思想傾向隱藏在事件的背后,寓譏刺于客觀冷靜地敘述中。小說明寫舞馬,暗寫人,舞馬的命運是與人密切地結合在一起的。小說的開始先做必要的交待,唐玄宗命人調教舞馬,這些馬都能隨樂起舞,曲盡其妙。然后則濃墨重彩描寫馬舞的場面,八月初五是玄宗的生日,又稱為千秋節,每年的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馬舞。玄宗命人給舞馬穿上錦繡衣,戴上黃金絡,鬃間點綴上珠玉。又從民間搜求一些美妙少年為樂工,立于舞馬的前后左右,身穿淡黃衫,腰束文玉帶。一派豪華!那些舞馬或昂首鼓尾,縱橫應節,或于三層板床之上旋轉如飛,或立于幾案揚足起舞。作者創造出的是一幅富麗堂皇的畫面,通過這畫面自然地流露和表現出唐玄宗的驕奢淫佚,可謂是不諷而諷,寓諷于富麗的畫面之中。玄宗的荒淫終于導致天下大亂,安史反叛,他帶著嬪妃侍從倉惶出逃,避亂蜀中。這是他自己釀造的一杯苦酒,是他驕奢淫佚帶來的必然結果。但作者卻沒有站出來發表評論,而是非常巧妙地用一過渡句一筆帶出,“其后上既幸蜀,舞馬亦散在人間”。真是耐人尋味。從此之后便開始了舞馬的不幸命運。小說中無一譏刺語,但描摹處卻語語譏刺。
運用今昔對比的手法描寫舞馬的命運,是這篇小說富有歷史內容的一個重要原因。想當初,是“衣以文繡,絡以金銀,飾其鬃鬣,間雜珠玉”,這是何等威風和光彩!而今日身陷亂軍之中,卻是“雜之戰馬,置之外棧”,這又是何等冷落與凄涼!過去隨樂起舞,贏得的是皇帝的歡心與喝彩,今日聽到音樂不由自主地起舞,卻被視為馬妖,慘遭毒打。更妙的是作者運用錯覺心理描寫,表現今昔之變。過去舞馬在被調教時,由于跳得不合要求,可能遭到鞭打,當今日遭到擊打時,舞馬便錯誤地認為是因為跳得不合節拍,于是便“抑揚頓挫、猶存故態”。但這些舞馬怎會明白今日已非昔日,它們跳得越整齊,遭到的鞭打卻越厲害,最后“竟斃于櫪下”。舞馬的被鞭撻至死,使讀者產生的是悲憤、惋惜,還是感傷,很難說得清楚。因為舞馬的命運已包含了沉甸甸的歷史內容,引起的是人們對歷史的沉思,通過舞馬的不幸遭遇,使讀者產生的是悵然的歷史感愴。正象浦起龍評論杜甫《麗人行》所說的那樣:“無一慨嘆聲,點逗處聲聲慨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