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北伐
東晉初祖逖為收復中原而進攻前、后趙的戰爭。永嘉之亂以來,北方逐漸進入分裂混戰的五胡十六國時期,江南則由王導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晉室南渡,開創了一個新局面,也提出了北伐中原重建統一的課題。但睿、導諸人熱衷于權力之爭,只求茍安江左,當軍諮祭酒祖逖上書請求北進時,采取敷衍態度,僅授于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的空銜,發給一千人的口糧和三千匹布,不給士卒和兵器。祖逖知難而行,于建興元年(313)毅然率領原來跟從他南下的百余家部曲渡江,孤軍北上。船至中流,擊楫自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隨即進駐淮陰(今江蘇清江市西南)冶鑄兵器,招募士卒,與部下共甘苦。當時豫州地區主要有兩種勢力:一為獨霸一方的羯族首領石勒,一為結塢自保的漢族地主武裝。祖逖的策略是打著晉朝旗號,聯合塢堡主的力量,共同對付石勒。幾年間,逖屢敗石勒,黃河以南盡為晉土。遂勸課農桑,積谷練兵,準備進而北渡黃河,掃清冀朔。但東晉政權內部瑯邪王氏與司馬氏的矛盾加劇,元帝司馬睿既要防患王敦舉兵,又害怕祖逖功高難制,乃任命江南士族戴若淵為征西將軍,都督兗、豫等北方六州軍事,統轄逖部。祖逖憂憤成疾,大興四年(321)卒于雍丘(今河南杞縣)。石勒又渡河南犯,所收失地得而復喪。祖逖之后,東晉相繼又有庾亮、庾翼、褚裒、殷浩、桓溫經營北伐。但中原士族在南方產業已豐,無心北歸,且各成門戶,互相掣肘,歷次北伐活動都以失敗告終。關于祖逖北伐的史料,主要見于《晉書》卷六二《祖逖傳》及卷一〇二——一〇七劉聰等人《載記》的有關部分,今人的論著可參閱何茲全《祖逖北伐》(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