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書《李固傳》譯文賞析
李固傳
【題解】
外戚和宦官專權(quán),是東漢中后期的一大特色,李固便是東漢后期與這兩大腐朽政治集團(tuán)作堅(jiān)決斗爭的英雄。李固年少的時候十分熱愛學(xué)習(xí),與江夏黃瓊等并知名于時。后因?qū)Σ咧赋鈺r政,要求“權(quán)去外戚、政歸國家”,為議郎。后歷任荊州刺史、太山太守,政稱天下第一。旋改將作大匠、大司農(nóng)。沖帝即位后,任太尉,與大將軍梁冀參錄尚書事。沖帝死,以建策立清河王不附梁冀,為冀所忌,因被免職。桓帝即位,為冀所誣,逮捕治罪,遂死于獄中。
【原文】
李固字子堅(jiān),漢中南鄭[1]人,司徒郃之子也。郃在《方術(shù)傳》。固貌狀有奇表,鼎角匿犀[2],足履龜文[3]。少好學(xué),常步行尋師,不遠(yuǎn)千里。遂究覽墳籍[4],結(jié)交英賢。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風(fēng)而來學(xué)。京師咸嘆曰:“是復(fù)為李公矣。”司隸、益州并命郡舉孝廉,辟司空掾,皆不就。陽嘉二年,有地動、山崩、火災(zāi)之異,公卿舉固對策,詔又特問當(dāng)世之敝,為政所宜。固對曰……
順帝覽其對,多所納用,即進(jìn)出阿母還弟舍,諸常侍悉叩頭謝罪,朝廷肅然。以固為議郎。而阿母宦者疾固言直,因詐飛章[5]以陷其罪,事從中下。大司農(nóng)黃尚等請之于大將軍梁商,又仆射黃瓊救明固事,久乃得拜議郎。出為廣漢雒[6]令,至白水關(guān),解印綬,還漢中,杜門不交人事。歲中,梁商請為從事中郎。商以后父輔政,而柔和自守,不能有所整裁,災(zāi)異數(shù)見,下權(quán)日重。固欲令商先正風(fēng)化,退辭高滿[7],乃奏記曰……商不能用。
【注釋】
[1]漢中南鄭:今陜西南鄭。
[2]鼎角匿犀:頭上有骨突出如鼎足,上入發(fā)際隱去。
[3]足履龜文:腳板上有龜紋。文,通“紋”。
[4]墳籍:三墳五典。泛指經(jīng)典。
[5]飛章:報(bào)告急變或急事的奏章。
[6]廣漢雒:在今四川廣漢。
[7]高滿:榮寵至極。
【譯文】
李固,字子堅(jiān),他是漢中南鄭(今陜西南鄭)人,司徒李郃的兒子。李恢的事跡在《方術(shù)傳》。李固相貌奇特,頭上有骨突出如鼎足,上入發(fā)際隱起,腳板上有龜文。年少時好學(xué),常不遠(yuǎn)千里,步行尋師。于是讀盡許多古書,結(jié)交不少英賢。四方有志之士,多羨慕他的風(fēng)采而來向他學(xué)習(xí)。京師人都贊嘆地說:“這又是第二個李公了(指繼其父為公)。”司隸、益州都命令郡守舉李固為孝廉,召他為司空掾,他都沒有去就職。陽嘉二年(133),有地動、山崩、火災(zāi)等變異,公卿推舉李固去對策,皇上又下詔特地問他當(dāng)代的弊端,以及為政應(yīng)做些什么。李固對答道……
順帝看了上述對策,多所采納應(yīng)用,立刻讓阿母遷還弟舍,諸常侍全部叩頭謝罪,朝廷的政紀(jì)肅然。并用李固作了議郎,可是阿母身邊的宦官恨李固的言太直,于是捏造罪名來陷害李固,李固的事從內(nèi)廷發(fā)了出來。大司農(nóng)黃尚等人請求大將軍梁商,又有仆射黃瓊究明李固的案情,過了好久才得拜為議郎。李固被貶做了廣漢雒縣縣令,到了白水關(guān),解除印綬,回到漢中,關(guān)起門來不與人交往。半年之后,梁商請求讓李固作從事中郎。梁商以后父的身份輔政,而柔和自守,不能有所整頓,災(zāi)異多次顯現(xiàn),下面權(quán)勢日重。李固想使梁商先正風(fēng)氣,退辭榮寵至極的人,于是給梁商寫奏記道……梁商沒有采用。
【原文】
永和中,荊州盜賊起,彌年不定,乃以固為荊州刺史。固至,遣吏勞問境內(nèi),赦寇盜前釁(叛),與之更始[8]。于是賊帥夏密等斂其魁黨六百余人,自縛歸首。固皆原之,遣還,使自相招集,開示威法。半歲間,余類悉降,州內(nèi)清平。上奏南陽太守高賜等臧(贓)穢。賜等懼罪,遂共重賂大將軍梁冀,冀為千里移檄[9],而固持之愈急。冀遂令徙固為太山[10]太守。時,太山盜賊屯聚歷年,郡兵常千人,追討不能制。固到,悉罷遣歸農(nóng),但選留任戰(zhàn)者百余人,以恩信招誘之。未滿歲,賊皆弭散。遷將作大匠。上疏陳事曰……又薦陳留楊倫、河南尹存、東平王惲、陳國何臨、清河房植等。是日有詔征用倫、厚等,而遷瓊、舉,以固為大司農(nóng)。
先是,周舉等八使案察天下,多所劾奏,其中并是宦者親屬,輒為請乞,詔遂令勿考。又舊任三府選令史,光祿試尚書郎,時皆特拜,不復(fù)選試。固乃與廷尉吳雄上疏,以為八使所糾,宜急誅罰,選舉署置,可歸有司。帝感其言,乃更下免八使所舉刺史、二千石,自是稀復(fù)特拜,切責(zé)三公,明加考察,朝廷稱善。乃復(fù)與光祿勛劉宣上言:“自頃選舉牧守,多非其人,至行無道,侵害百姓。又宜止槃游,專心庶政。”帝納其言,于是下詔諸州劾奏守令以下,政有乖枉,遇人無惠者,免所居官;其奸穢重罪,收付詔獄。
【注釋】
[8]更始:改過自新。
[9]千里移檄:傳送檄文,一日千里。
[10]太山:即泰山。
【譯文】
永和年間,荊州盜賊興起,長年不得平定,于是朝廷用李固作荊州刺史。李固到職后,派官吏慰勞訪問境內(nèi)民眾,赦免寇盜以前的罪惡,讓他們改過自新。于是賊人頭目夏密等召集他們的黨徒六百多人,綁著自己,前來自首。李固都原諒他們,讓他們回去,使他們自相招集,開示威法。半年時間,所有盜賊全部投降,州內(nèi)從此太平無事。李固上奏南陽太守高賜等人貪贓的穢行。高賜等怕受處分,于是共同用重金賄賂大將軍梁冀,梁冀替他們千里移送檄文,可是李固抓得更緊。梁冀便令調(diào)李固作太山太守。這時太山盜賊屯聚多年,郡兵常有千人,追討不能制伏。李固到職后,全部將郡兵罷遣回去種田,只挑選留任有戰(zhàn)斗力的一百多人,用恩信招誘盜賊投降。不到一年,賊人都逃散了。李固升為將作大匠。上疏陳事道:……李固又推薦陳留楊倫、河南尹存、東平王惲、陳國何臨、清河房植等人。這天有詔書召用楊倫、楊厚等,又調(diào)升黃瓊、周舉,用李固作大司農(nóng)。
起先周舉等八使案察天下,劾奏許多不法官吏,其中多半是宦者親屬,宦者常替他們求情,詔書便叫他們不必追究。又舊任三府選令史,光祿試尚書郎,這時都系特派,不再選試。李固便與廷尉吳雄上疏,認(rèn)為八使所檢舉的人,應(yīng)該趕快誅罰,選舉署置,可歸有司去辦。皇帝被他們的話感動,于是更免八使所舉的刺史、二千石,從此減少特派,責(zé)成三公,明加考察,朝廷反應(yīng)很好。李固又與光祿勛劉宣上言道:“近來選舉牧守,多數(shù)不稱職,甚至橫行無道,侵害百姓的權(quán)益。又主上應(yīng)停止槃樂游玩,專心庶政。”皇帝采納他們的意見,于是下詔諸州劾奏太守、縣令以下的官吏,政有乖錯不正,對百姓沒好處的,免去官職;那些犯奸穢重罪的人,一律收付詔獄。
【原文】
及沖帝即位,以固為太尉,與梁冀參錄尚書事。明年帝崩,梁太后以楊(揚(yáng))、徐盜賊盛強(qiáng),恐驚擾致亂,使中常侍詔固等,欲須所征諸王侯到乃發(fā)喪。固對曰:“帝雖幼少,猶天下之父。今日崩亡,人神感動,豈有臣子反共掩匿乎?昔秦皇亡于沙丘[11],胡亥、趙高隱而不發(fā),卒害扶蘇,以至亡國。近北鄉(xiāng)侯薨,閻后兄弟及江京等亦共掩秘,遂有孫程手刃之事。此天下大忌,不可之甚者也。”太后從之,即暮發(fā)喪。
固以清河王蒜年長有德,欲立之,謂梁冀曰:“今當(dāng)立帝,宜擇長年高明有德,任親政事者,愿將軍審詳大計(jì),察周、霍之立文、宣,戒鄧、閻之利幼弱。”冀不從,乃立樂安王子纘,年八歲,是為質(zhì)帝。時,沖帝將北卜[12]山陵。固乃議曰:“今處處寇賊,軍興用費(fèi)加倍,新創(chuàng)憲陵,賊發(fā)非一。帝尚幼小,可起陵于憲陵塋內(nèi),依康陵[13]制度,其于役費(fèi)三分減一。”乃從固議。時太后以比遭不造,委任宰輔,固所匡正,每輒從用,其黃門宦者一皆斥遣,天下咸望遂平,而梁冀猜專,每相忌疾。
【注釋】
[11]沙丘:在今河北邢臺西。
[12]卜:占卜選址。
[13]康陵:漢平帝劉衎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于今陜西咸陽周陵鄉(xiāng)。
【譯文】
后來沖帝即位,用李固作太尉,與梁冀參錄尚書事。第二年沖帝死了,梁太后認(rèn)為揚(yáng)州、徐州盜賊盛強(qiáng),恐驚擾造成大亂,使中常侍詔李固等,想等到所召諸王侯到齊才發(fā)喪。李固答道:“沖帝雖然年少,還是天下之父。今日崩亡,人神感動,豈有臣子隱瞞此事,秘不發(fā)喪的么?古時秦始皇死在沙丘,胡亥、趙高隱瞞而不發(fā)喪,結(jié)果害死扶蘇,以至亡國。近來北鄉(xiāng)侯死了,閻后兄弟和江京等人也一起隱瞞,于是有孫程殺人之事。這是天下之大忌,切不可做的。”太后聽從了,當(dāng)天晚上就發(fā)喪。
李固認(rèn)為清河王劉蒜年長有德,想立他為帝,對梁冀說:“今當(dāng)立帝,應(yīng)選擇年高而有德的,能夠親自處理政事的人,希望將軍審詳大計(jì),學(xué)習(xí)周勃立文帝、霍光立宣帝,而不能像鄧太后、閻太后利用君主幼弱的做法。”梁冀不聽,于是立了樂安王之子劉纘,年剛八歲,這是質(zhì)帝。這時沖帝將北卜山陵作為葬址,李固便建議道:“今天處處有寇賊,軍興用費(fèi)加倍開支,新創(chuàng)陵墓,被盜賊發(fā)掘的比比皆是。沖帝幼小,可起墳陵在寬陵塋內(nèi),照殤帝的康陵制度,可減少三分之一的費(fèi)用。”于是聽從李固的意見。這時太后因?yàn)檫B遭不幸之事,委任宰輔,李固所匡正的意見,每次聽從了,那些黃門宦者一概斥遣,天下都希望太平,可是梁冀猜忌專權(quán),日益嫉恨李固。
【原文】
初,順帝時諸所除官,多不以次,及固在事,奏免百余人。此等既怨,又希望冀旨,遂共作飛章[14]虛誣固罪曰……,書奏,冀以白太后,使下其事。太后不聽,得免。冀忌帝聰慧,恐為后患,遂令左右進(jìn)鳩[15]。帝苦煩甚,促使召固。固入,前問:“陛下得患所由?”帝尚能言,曰:“食煮餅,今腹中悶,得水尚可活。”時冀亦在側(cè),曰:“恐吐,不可飲水。”語未絕而崩。固伏尸號哭,推舉侍醫(yī)[16]。
冀慮其事泄,大惡之。因議立嗣,固引司徒胡廣、司空趙戒,先與冀書曰……冀得書,乃召三公、中二千石、列侯大議所立。固、廣、戒及大鴻臚杜喬皆以為清河王蒜明德著聞,又屬最尊親,宜立為嗣。先是蠡吾[17]侯志當(dāng)取冀妹,時在京師,冀欲立之。眾論既異,憤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奪,中常侍曹騰等聞而夜往說冀曰:“將軍累世有椒房之親,秉攝萬機(jī),賓客縱橫,多有過差。清河王嚴(yán)明,若果立,則將軍受禍不久矣。不如立蠡吾侯,富貴可長保也。”
冀然其言,明日重會公卿,冀意氣兇兇,而言辭激切。自胡廣、趙戒以下,莫不懾憚[18]之。皆曰:“惟大將軍令。”而固獨(dú)與杜喬堅(jiān)守本議。冀厲聲曰:“罷會。”固意既不從,猶望眾心可立,復(fù)以書勸冀。冀愈激怒,乃說太后先策免固,竟立蠡吾侯,是為桓帝。
【注釋】
[14]飛章:快速傳遞的奏章。
[15]鳩:毒藥。
[16]推舉侍醫(yī):招御醫(yī)驗(yàn)尸。
[17]蠡吾:在今河北博野西南。
[18]懾憚:畏懼。
【譯文】
起初,順帝時所封的官,多不按次序,等到李固當(dāng)政,奏免一百多人。這班人怨恨李固,就希望梁冀幫忙,于是共同寫個急切的奏章誣蔑李固有罪,奏章說……書奏上去,梁冀告太后,請交下面審理。太后不聽,李固得免于死。梁冀忌恨順帝聰慧,恐產(chǎn)生后患,于是叫左右進(jìn)鴆毒。順帝吃下,痛苦煩悶,派人把李固找來。李固上前問道:“陛下怎么得的病?”順帝還能說話,說道:“吃了煮餅,現(xiàn)在腹中悶得很,找到水來還可活命。”當(dāng)時梁冀也在旁邊,說道:“恐怕嘔吐,不可飲水。”話未說完就死了。李固伏尸號哭,召御醫(yī)驗(yàn)尸。
梁冀顧慮事情被泄露,特別憎恨李固。于是商量立嗣,李固聯(lián)合司徒胡廣、司空趙戒,先給梁冀寫信道……梁冀得了信,便召集三公、中二千石、列侯大議立誰為好。李固、胡廣、趙戒以及大鴻臚杜喬都認(rèn)為清河王劉蒜明德著聞,又是最尊親,應(yīng)立為嗣。當(dāng)初蠡吾侯劉志想娶梁冀的妹妹,這時正在京師,梁冀想立他為帝。眾人不同意,梁冀憤憤不樂,可又沒有別的理由可以改變大家的主意。中常侍曹騰等聽了,晚上到梁冀那里勸說道:“將軍幾代人與皇后有親,掌握大權(quán),賓客胡作非為,多有過失。清河王為人很嚴(yán)明,如果立為君,那么將軍受禍的日子便不久了。不如立蠡吾侯,富貴可長久保持哩。”梁冀同意他們的話。第二天重會公卿,梁冀意氣洶洶,而言辭激動。自胡廣、趙戒以下的官吏,沒有不害怕的,都說:“聽大將軍發(fā)令就是。”可是李固與杜喬仍堅(jiān)持原來的意見。梁冀大聲宣布“罷會”。李固的意見既不被聽從,還希望眾人之心可用,又寫信給梁冀。梁冀更加激怒,于是勸太后先策免李固的官,竟立了蠡吾侯,這就是漢桓帝。
【原文】
后歲余,甘陵劉文、魏郡劉鮪各謀立蒜為天子,梁冀因此誣固與文、鮪共為妖言,下獄。門生勃(渤)海王調(diào)貫械[19]上書,證固之枉,河內(nèi)趙承等數(shù)十人亦要鈇锧詣闕通訴[20],太后明之,乃赦焉。及出獄,京師市里皆稱萬歲。冀聞之大驚,畏固名德終為己害,乃更據(jù)奏前事,遂誅之,時年五十四。
臨命,與胡廣、趙戒書曰:“固受國厚恩,是以竭其股肱,不顧死亡,志欲扶持王室,比隆文、宣[21]。何圖一朝梁氏迷謬,公等曲從,以吉為兇,成事為敗乎?漢家衰微,從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祿,顛而不扶,傾覆大事,后之良史,豈有所私?固身已矣,于義得矣,夫復(fù)何言!”廣、戒得書悲慚,皆長嘆流涕。
【注釋】
[19]貫械:戴著刑具。
[20]要:通“腰”。鈇锧(fū zhì):古代腰斬時所用刑具。鈇,如今鍘刀;锧,腰斬時所用鍘刀座。詣闕:到宮門前。通訴:聲援。
[21]文:漢文帝。宣:漢宣帝。
【譯文】
后一年有余,甘陵劉文、魏郡劉鮪都打算立劉蒜做天子,梁冀因此誣蔑李固與劉文、劉鮪等散布妖言,將他關(guān)進(jìn)牢獄。李固的門生渤海王調(diào)戴著刑具上書,說明李固是被冤枉的。河內(nèi)趙承等數(shù)十人也身著腰斬的刑具到朝廷申訴,太后明了他們的意思,于是赦免了李固。等到李固放出牢獄,京師市里百姓都喊萬歲。梁冀聽了大吃一驚,害怕李固名聲道德將來對自己有大害,于是再力奏前面的事,把李固殺了,當(dāng)時年僅五十四歲。
臨死前,李固給胡廣、趙戒寫信道:“我受了國家大恩,因此竭盡股肱之力,不顧個人安危,志在扶持王室,達(dá)到文帝、宣帝那樣。哪想到一朝梁氏迷謬,你們曲從,把好事變?yōu)閴氖拢晒ψ優(yōu)槭∧兀繚h朝衰亡,從此開始了。你們受了主上的厚祿,顛覆而不扶持,傾覆國家大事,后代的良史,難道會容你們的私心?我的身體完了,在義方面還是有所得,還有什么可說呢!”胡廣、趙戒得了信感到悲痛慚愧,都長嘆流涕。
【原文】
州郡收固二子基、茲子郾城[22],皆死獄中。小子燮得脫亡命。冀乃封廣、戒而露固尸于四衢[23],令有敢臨者加其罪。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學(xué)洛陽,乃左提章鉞[24],右秉鈇锧,詣闕上書,乞收固尸。不許,因往臨哭,陳辭于前,遂守喪不去。夏門亭長呵之曰:“李、杜二公為大臣,不能安上納忠,而興造無端。卿曹何等腐生,公犯詔書。干試[25]有司乎?”
亮曰:“亮含陰陽以生,戴乾履坤。義之所動,豈知性命,何為以死相懼?”亭長嘆曰:“居非命之世,天高不敢不傕[26],地厚不敢不蹐[27]。耳目適宜視聽,口不可以妄言也。”太后聞而不誅。南陽人董班亦往哭固,而殉尸不肯去。太后憐之,乃聽得襚[28]斂歸葬。二人由此顯名,三公并辟。班遂隱身,莫知所歸。固所著章、表、奏、議、教令、對策、記、銘凡十一篇。弟子趙承等悲嘆不已,乃共論固言跡,以為《德行》一篇。
【注釋】
[22]郾城:今河南郾城。
[23]四衢:四通八達(dá)的大道。
[24]章:奏章。鉞:斧子。意為有錯便于自裁。
[25]干試:干擾,脅迫。
[26]傕:通“闕”,皇宮門前兩邊供了望的樓觀。引申為仰視,畏懼。
[27]蹐(jí):后腳緊跟著前腳,用極小的步子走路。引申為謹(jǐn)小慎微。
[28]襚:給死人衣。
【譯文】
州郡將李固的兩個兒子李基、李茲從郾城中逮捕了,都死在獄中。只有小兒子李燮逃脫性命。梁冀便封胡廣、趙戒的官,而把李固的尸首暴露于交通要道,命令說有敢于接近的加罪處理。李固的弟子汝南郭亮,年剛成童,這時在洛陽游學(xué),于是左手拿著奏章、斧子,右手拿著刑具,到朝廷上書,請求替李固收尸。朝廷不許可,于是前往哭泣,陳辭于前,便守喪不走。夏門亭長呵斥他道:“李、杜二公身為大臣,尚且不能安撫皇上接納忠言,而興造無端的大禍。你們這些儒生何等迂腐,怎么敢公然冒犯詔書,脅迫衙門呢?”
郭亮說:“我是含陰陽而生,戴著天,踩著地。義之所動,難道不知道性命要緊,你怎么能用死嚇唬人?”亭長嘆道:“生在不公正的世界,天雖高不敢不彎腰,地雖厚不敢不謹(jǐn)慎,耳目應(yīng)該注意聽視,口不可亂講。”太后聽了沒有殺他。南陽人董班也去哭李固,而殉尸不肯離開。太后同情他,于是讓他用布包尸歸葬。兩人從此出了名,三公都征召他。董班便隱身,不知到哪里去了。李固所著的章、表、奏、議、教令、對策、記、銘共十一篇。弟子趙承等悲嘆不止,于是一同探討李固的言論事跡,寫成了《德行》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