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技術革命
以電力的應用為特征的第二次技術革命,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產生了極大作用,創造了比蒸汽時代大得多的生產力,使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到壟斷階段。英國大科學家法拉第和麥克斯韋,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確立了電磁感應理論。在這個理論指導下,各國科學家都在著手制造有實用價值的發電機。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用直流電機供電已占統治地位。但隨著對電能需求的顯著增加和用電區域的擴大,直流電機已不能滿足需要,從80年代起,交流電機迅速發展起來了。1891年首次運用三相制,標志著電工發展新階段的開始。由于生產對電力需求迅速增大,生產電的工廠——發電廠相應的建設和發展起來了。一般說來,發電廠的發展過程是:從供電范圍看,由建造功率較小,只供一棟房子或一條街道照明用電的“住戶式”發電站發展到中心發電站;從供電的性質來看,由建造直流發電站發展到交流發電站。在發電站建設初期,人們用低壓輸電,這樣不僅供電范圍小,而且線路能量損失大,所以這時電力主要用于照明,不可能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動力。在變壓器發明之后,高壓輸電網迅速發展起來了。到90年代,遠距離輸電技術已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促進工業產量迅速增長。電力作為一種新能源的廣泛應用,推動了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誕生。以發電、輸電、配電這三個環節為主要內容的電力工業從小到大的發展起來了。各種電氣設備、各種絕緣材料,各種自控儀表從無到有地誕生了。電力不僅用于生產,產生電鍍、電解、電焊、電熱技術;而且用于生活,發明了電燈、電話、有線電報、無線電通訊等。電力應用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面貌。
在同一時期,對人類生產、生活發生重大影響的技術革新,除電力而外,還有內燃機的發明和推廣運用,鋼鐵產量的增長和質量的提高,化學合成工業、石油工業、電子工業的興起等,都是構成第二次技術革命洪流的重要部分。第二次技術革命是一次大規模、多層次的革命,在工交戰線的各部門無不盛開技術革命之花。在十九世紀最后三十年間,世界工業總產值增長了二點二倍,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福利無法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