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科技
夏代之所以開始進入奴隸社會,決定的因素在于生產力,其中也包括科學技術的發展。夏是一個農業部落,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與農業息息相關的天文歷法也有一定的發展,《夏時》就是這些天文歷法知識的結晶。夏代已能明確劃分一年為十二個月,并能按月安排生產活動。相傳《夏小正》是夏代歷書,它雖成書較晚,但其中卻包含有夏代積累起的一些天象和物候知識。商代有了太陰歷,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懂得月亮一次圓缺為一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為了調節太陰歷與太陽歷的參差,過幾年后,加上一個閏月,閏月開始設在年終為“十三月”,祖庚、祖甲以后有在年中置閏的,一年中出現兩個七月或八月,此為陰陽合歷。每年分春、秋兩季。出現了干支記日法,以十干和十二支交相組合成六十個單位,以一個單位代表一日。當時還把一個月分為三旬。卜辭中有了最早的日月食記錄,武丁時有五次月食,另外還見有兩次日食記錄。卜辭中也有發現新星、觀測到風、云、雨、雪、虹、霞、霜、霾、霧、雹、旸日、霽、雷等氣象的記錄。卜辭中見有許多疾病名稱,但未見醫治和用藥,只見禱神,說明醫可能出于巫。藁城早商遺址發現了藥用植物種仁三十多枚,還有醫用“砭鐮”,可以肯定商代確已有醫藥。西周時期天文學中對星辰的觀測能力有提高,已認識了畢、心、織女、牽牛、箕、斗、房、營室星等恒星及木、金等行星。西周對歷法也很重視,設有專職人員觀象,授時已形成告朔制度,即由國家編制叫做“朔政”或“月令”的文書,頒行全國。各級官吏每月朔日將月令拿出來,按月令規定完成當月的工作。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有長足的進步,科學技術也取得不少突破性成就。春秋時期天文學的成就有;1.創立了星象觀測與記錄上的二十八宿體系。2.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觀測并記錄了哈雷慧星,是全世界最早的一次記錄。3.春秋末期創制了古四分歷,定一回歸年為365.25日,發明十九年七閏法。4。作了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記錄。醫學的成就從1973年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醫學文獻中反映春秋時已掌握了一〇三種病、二百八十個藥方,涉及到內、外、婦產、兒、五官等科,除內服藥治之外,還提到藥浴、煙熏、熨、砭、灸、按摩、角等外治法。帛書《脈法》、《陰陽脈死候》是講脈法的專書。銅的采掘、冶煉和青銅器鑄造技術在春秋時期都有很大發展,僅從青銅鑄造技術而言,有如下進步:1。分鑄法和焊接法有了進一步發展。2。使用方塊印模法印鑄花紋。3。發明了在鑄好的器物上鑲嵌純銅和刻劃細如發絲的花紋的工藝。此外,至遲在春秋晚期用低溫固體還原法煉出了白口生鐵。春秋時期的建筑技術、農業技術、織綢、釀造、漆器制作技術等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進步。戰國時期,由于生產的發展,戰爭的推動和人民群眾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科學技術空前普遍的發展起來,取得了輝煌成就,許多方面在當時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農學知識相當豐富,出現了專門的農學著作。據記載,當時有《神農》、《野老》兩種專門農學,現已失傳。《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辨土》、《審時》則是自成體系的農學論文。《管子·地員》是土壤學專著。有關多糞肥田的施肥技術、與農業有關的氣象知識都很豐富。天文學成就尤為突出。齊國甘德著《天文星占》、魏國石申著《天文》各八卷,其中有世界著名的中國古星表。1973年馬王堆漢墓中出土有帛書《五星占》它第一次使用水金火木土五大行星的名稱,并測得木土金星在一個會合周期內的動態,這是當時世界罕見的成就。在歷法上已創立世界獨有的廿四節氣。地理知識空前豐富,我國兩部最古的地理學專著《山海經》、《禹貢》成書于戰國,當時已出現地圖。醫學較春秋時有突破性進步,出現醫學專著《黃帝內經》,它體現出基于陰陽說的整體觀念,是中醫理論的主要思想基礎之一。《黃帝內經》的成就還有:確定了十二經脈學說、出現了人體解剖的萌芽、首次出現針法治療并對穴位有系統記述。民間醫生秦越人(扁鵲)總結出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他精通內、兒、婦產、五官等科的治療技術,能運用針灸、按摩、手術、湯藥等療法。《考工記》是我國古代工程技術史的重要著作。書中記載了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樂器、兵器等的制作工藝以及房屋、城市建筑設計規范。總結了手工工匠有關數學、力學、聲學方面的知識。如六種不同成分的銅錫合金及其用途的記載,與現代應用的錫青銅規范大體相同,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于合金研究的記載。《墨經》中記載了很多物理學的成就:關于力、力系的平衡、杠桿與斜面的論述;關于小孔成像和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成象的觀察研究、首先提出光是直線前進的觀點。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幾何光學著作之一。此外《墨子》還載有固體傳聲和共鳴的應用等聲學知識。《韓非子》記載了最早的指南針——“司南”的形狀和用途。有關古代的科技情況,多散見于諸多古代典籍之中,現有的中國古史著作中,亦多作一般性記述,目前尚無一部先秦科技史專著,有待于自然科學家與歷史學家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