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詩歌
原始詩歌,即原始勞動詩。它是原始社會的人們在集體從事的生產勞動中產生的,用以描寫當時勞動情景和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集體的口頭創作,是最早出現的文學樣式。由于年代久遠,這些原始詩歌很少保存下來。我國古書中固然記載了不少據說是產生在黃帝、堯、舜時代的歌謠,但是大多都是后人的偽托,不足信。有少數作品相傳產生于原始社會。它們的內容都同生產勞動有關。至少可以說,這些詩歌反映了比較原始時代的社會生活。如《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從這里可以看出,原始時代的葛天氏之樂是三個人拿著牛尾巴,手舞足蹈,歌唱八個方面的內容。它顯然是有歌有舞,或者說是音樂、舞蹈和詩歌結合在一起的。從記載的文字上看,具體的歌辭,即原始詩歌的詩句已不可知,但是歌唱了八個方面的內容卻很清楚,其中主要是與生產勞動有關的內容。這些情況都表明了原始社會的文學藝術所具有的特點。再如《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中記載一首《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相傳是黃帝時代的歌謠。這種說法當然缺乏依據,但是它所反映的顯然是原始時代的狩獵生活。詩中說,截斷竹子,用弦線連接竹子的兩端做成彈弓,發出泥制的彈丸,追獲鳥獸。這是一首獵歌。它以極為簡單、樸素和形象的詩句,講述了制造狩獵工具和獵獲鳥獸的整個過程,表現了漁獵時代的勞動者對狩獵生活的贊美和喜悅的心情。再如《禮記·郊特牲》記載的一首《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相傳是神農時代舉行蠟祭時的蠟辭。詩中說,土,返回你的原地;水,流同你的溝池;害蟲不要發生;野草叢木,長在你的溝甸里。這里反映出原始人同自然進行斗爭的強烈愿望。原始社會里,由于生產能力處于低下的狀態,人們對自然界的威力,存在著畏懼的心理,所以在祭祀時對冥冥中的自然主宰不免表現出獻媚和乞求的態度;但是,同時也表現出向自然斗爭的意志。在祝辭中命令土、水、害蟲和草木,順從自己的意愿,以保護莊稼的生長和生產的順利進行。這就是蠟辭所表達的思想。從中可以看出原始詩歌所具有的鼓舞人們從事生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