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呵”的成語(9個)
本文整理了呵佛罵祖、信口開呵、一氣呵成等含“呵”的成語9個,其中“呵”開頭的成語4個,“呵”結尾的成語1個,“呵”在中間的成語4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呵”開頭的成語【第1句】:呵佛罵祖[hē fó mà zǔ]
【解釋】原指如果不受前人拘束,就可以突破前人。后比喻沒有顧慮,敢做敢為。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五:“是子將來有把茅蓋頭,呵佛罵祖去在。”
【示例】若得一把茅蓋頭,必能為公呵佛罵祖。 ——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八
【第2句】:呵筆尋詩[hē bǐ xún shī]
【解釋】呵筆:冬天筆涼或凍結,用口吹暖氣使之解凍;尋詩:尋覓詩句。用口吹暖氣,使筆解凍,然后揮筆作詩。形容冬日苦吟。
【出處】唐·羅隱《雪》詩:“寒窗呵筆尋詩句,一片飛來紙上銷。”
【第3句】:呵壁問天[hē bì wèn tiān]
【解釋】呵:大聲呵斥;問天:向天發問。形容文人不得志而發牢騷。
【出處】漢·王逸《天問序》:“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彷徨山澤,經歷陵陸,嗟號昊旻,仰天嘆息。……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渫憤懣,舒瀉愁思。”
【示例】分明猶懼公不信,公看呵壁書問天。(唐·李賀《公無出門》詩
【第4句】:呵欠連天[hē qiàn lián tiān]
【解釋】呵欠:困倦時往往情不自禁地張開大口吸氣的現象。不斷的打哈欠。①形容尚未睡醒。②比喻非常疲倦的樣子。亦作“哈氣連天”。
【出處】①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六:“春花也為起得早了,在小師父房里打盹,聽得家主婆叫響,呵欠連天,走到面前。”②又卷一:“眾人都被風顛得頭暈,個個是呵欠連天,不肯同去。”
【示例】王朔《玩兒的就是心跳》:“后來我餓了,去廚房給自己下雞蛋面條并問呵欠連天收拾東西的警察們要不要也'來上一碗’。”
“呵”結尾的成語【第1句】:信口開呵[xìn kǒu kāi hē]
【解釋】比喻隨口亂說一氣。同“信口開合”。
【出處】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你待要著死撞活,將功折過,你休那里信口開呵。”
“呵”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一氣呵成[yī qì hē chéng]
【解釋】一口氣做成。形容文章結構緊湊,文氣連貫。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緊湊,迅速不間斷地完成。
【出處】明·胡應麟《詩藪·近體中》:“若'風急天高’,則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串,一氣呵成。”
【示例】北曲之介白者每折不過數言,即抹去賓白而止閱填詞,亦皆一氣呵成,無有斷續。 ——清·李漁《閑情偶寄·賓白第四》
【第2句】:問天呵壁[wèn tiān hē bì]
【解釋】問天:向天發問;呵:大聲呵斥。形容文人不得志而發牢騷。
【出處】漢·王逸《天問序》:“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彷徨山澤,經歷陵陸,嗟號昊旻,仰天嘆息。……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渫憤懣,舒瀉愁思。”
【示例】又恐惹,沖冠發指,問天呵壁從頭起。 ——清·黃景仁《霜葉飛·湘江夜泊》
【第3句】:篝燈呵凍[gōu dēng hē dòng]
【解釋】置燈于籠中,并以口氣噓物取暖。比喻寫作之勤奮。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因為簡擇數條,附此錄之末,以不沒其篝燈呵凍之勞。”
【第4句】:一呵而就[yī hē ér jiù]
【解釋】一口氣完成。
【出處】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十四:“感興不來,也不能勉強去醞釀。當它來的時候,醞釀成熟,故能提起銳筆,一呵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