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現實主義
十九世紀盛行于歐美各國的資產階級文學思潮。因其對現實持批判的態度,故稱“批判現實主義”(高爾基語)。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鞏固后變化了的階級關系、十九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和各種滲透著唯物精神的社會哲學思潮、歐洲文學中的現實主義傳統是其產生的社會基礎、哲學基礎和文學基礎。其基本特點為:強調客觀真實性;強烈的批判性和暴露性,較之以往的文學,批判現實主義對現實的批判和暴露更尖銳、更深刻,對社會關系的本質的揭示更具認識價值和歷史價值;以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為其創作的思想基礎;追求細節的真實和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它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三十到六十年代是奠基和繁榮階段;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之交為由盛而衰階段。法國是批判現實主義的發祥地,斯丹達爾和巴爾扎克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前者的《拉辛和莎士比亞》(1823-1825)是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宣言和綱領性文藝論著,其代表作《紅與黑》(1830)是歐洲第一部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后者的《人間喜劇》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一個高峰。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自三十年代發軔起,到四十年代達到高峰,五十年代中期后,日趨衰落。英國的批判現實主義產生于三十年代中期,代表作家是狄更斯。俄國的批判現實主義也產生在三十年代中期,奠基人是果戈理,他的《欽差大臣》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它的繁榮階段是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代表作家有列·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和契訶夫等。美國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產生于五十年代,伴隨廢奴運動而出現,但只是在十九世紀下半葉才蔚為壯觀,代表作家有斯托夫人、馬克·吐溫等。北歐和德語國家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也是在十九世紀下半葉才產生。批判現實主義是繼浪漫主義之后在歐洲產生的第五大文藝思潮,它的出現一開始是自發的,后來才逐漸轉為自覺。但這種由自發而自覺的過程在各個國家也不盡相同。在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綱領比較明確,自覺程度較高,對浪漫主義作過反抗,但這種反抗一開始就不是很清楚的,現實主義作家并沒有同浪漫主義劃清界限;英國的批判現實主義自始自終幾乎都是自發的;而在俄國,它一開始就是一場自覺的運動,“寫小人物”在俄國作家那里是作為一個〇號正式提出來的。批判現實主義在文學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它擴大了文藝題材的范圍,不避丑惡,追求天性的真實,有意識地描寫處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擴大了小說這一體裁的容量,使之成為時代風云的歷史畫面和“人情風俗的歷史”;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有革新和突破,比如巴爾扎克獨創的“人物再現”法;創造了一系列令人難忘的人物性格。